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栗鷹 張曉紅 回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張曉紅回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張曉紅回家》中國當代作家栗鷹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張曉紅回家

可以這麼說,穆允青書記在自己的家鄉新民村舉辦牛心柿子節暨「柿紅醉深秋美麗鄉村游」文化旅遊節,就是在迎接天南地北的炎黃子孫「回家」,不單單是為了賣柿子,更重要的是使大家感受到,回家真好!

的確,大家需要常回家看看了。而充滿煙火氣息的鄉村,就是許許多多在外打拚的遊子的老家!即便是離家多年的人,內心深處也有一縷鄉愁。俗話說得好:哪個人往上翻三代,不是從農村出來的?

今年的「柿紅醉深秋,美麗鄉村游」文化旅遊節已經是第三屆了。為了迎接大家歸來,穆允青書記特意邀請市碗碗腔劇團進村唱大戲;邀請民間藝人二木匠率領的秧歌隊表演鄉土氣息濃厚的孝義地秧歌;邀請身有殘疾卻勇敢生活的孝義三弦藝人說唱歲月的滄桑……。這是多麼厚重遼闊的儀式!讓人想到中國最傳統最隆重的節日——春節

隆重的儀式表達的是一種心情抑或是心意,還有心聲。

說到鄉愁,詩人余光中寫的《鄉愁》很有名氣。他在詩中這樣寫道: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

表達的是一種因遠隔而產生的思念之情。而我卻更喜歡艾青《我愛這土地》里的這兩句: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表達的是因土地被占領被摧殘所引發的悲憤之情。現在,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很難產生同樣或者類似的情感了,但鄉愁是真實存在的。因為鄉愁,就是處在現代生活中的人們對於曾經活過的農業鄉村的一種顧盼。詩人北島的著名詩句「我們沒有失去記憶,我們去尋找生命的湖」,體現的便是對我們生命的安定之所、生命根基的找尋與眷戀。

穆允青是農民的兒子,親歷過家鄉的貧困,也深知改變落後面貌的艱難。從他開始上學一直到今天,所見所聞的大都是對農村老家的厭棄與逃避。因為農村的閉塞與落後,許多農家子選擇了通過考學、索藝、經商跳出農門,也可以說是父母讓他們這麼選擇。於是,一個非常矛盾的現象匯聚成農村的一條暗河:一方面,要吃土地上生長出的五穀雜糧,一方面又拚命往外跑,不願意呆在村里。所以,即便是十年寒窗最終魚躍龍門,本質上也是一種逃離;即便不在千里之外,只是走到相隔幾里或幾十里的小縣城,也是「我們不一樣」。於是在我們視野中呈現的畫面便是村裡的年輕人一茬茬一群群在往外走,而留下了老人弱者和其他走不出去的人。村莊衰弱了,人們還回得去嗎?

在人們熱切的目光中,一個人逆流而上,回到了生養自己的故土。這個人就是穆允青。他也有濃濃的鄉愁,但他覺得鄉愁不應當僅僅是對家鄉的一種記憶和思念,還應當是能為家鄉做點什麼。

新民村位於孝義市的南塬上,沒有任何工礦企業,是一個純農業村莊。行走在村外的陌上,感覺真靜呀,遠離了城市的喧囂。村里最大的難題是缺水,沒有一眼深井,只有一眼六七十米深的淺井,滿足不了人們生活飲用的需求。所謂「南塬水缺,唾沫洗腳」說的就是一直以來新民村百姓生活比較誇張的寫照。

2005年底,在穆允青本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家鄉父老選為村委主任,因為他已經不再是村裡的農民,持有市民戶口,市民政局也不敢拍板,將選舉情況書面上報至省民政廳,省民政廳特批「隨民意」三個字。從此,穆允青將改變家鄉落後面貌當作自己的事業。他又是一名共產黨員,在他帶領村民戰天鬥地的過程中,又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挖深井,要讓村莊缺水的現狀一去不復返。具體的過程一波三折,穆允青除了自己出資,還行走了全省多個縣市,甚至到外省,只為解決挖深井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挖井,埋水管,建水塔,一氣呵成。當自來水嘩啦啦流入村民水缸,我們看見了鄉親眼中的晶瑩。

從往日的「唾沫洗腳」到今日流水潺潺,人們盼了幾百年,上千年,在穆允青書記任上,終於美夢成真!這也直觀地說明了在農村要辦成一件事多麼不容易!尤其是村集體經濟為零的純農業村莊。

新民村的鄉親眼光是獨到的,他們確實選對了帶頭人。其實新民村的祖祖輩輩都是具有生存智慧和推崇傳統文化的。從田野上成片栽植的柿子樹、核桃樹到村里保護完好的關帝廟、觀音廟和晉商大院等古建築,都在說明着這一切。他們希望形狀像鳳凰的村莊在將來的有一天真的飛起來,五彩繽紛。

而現實卻又是行路艱難,要蹚過漫長泥濘的路。穆書記燒的第二把火就是把村裡的大街小巷全部硬化,一掃過去一到雨季路滑難行溝壑深深,想進進不來想出出不去的難堪陰影,在村莊的道路兩側安裝了一百盞太陽能路燈。當太陽的餘暉散盡,村裡的鄉親依然可以在靜謐的街道上悠閒漫步,回味生活的種種變化,而變化就發生在電光石火之間。是這個世界變化太快,還是自己進步得太慢?

近幾年很火的一首歌《我們不一樣》唱出了許多人的心聲。其中有句歌詞是「我們不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際遇」。穆允青書記並不擅長唱歌,卻偏偏記住了這一句,他覺得「我們不一樣」這句很有哲理性,無論對人還是對事。因為它包含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道理。回首上任以來的點點滴滴,所面對的和所要做的都在印證着這句話。

村里關鍵是要解決發展的問題,讓村民腰包鼓起來的問題。為了讓自已和村裡的黨員幹部視野更開闊,目光更深邃,穆允青書記帶着大家出去取經學習了。他們的腳踏上了延安和西柏坡的土地,也踏上了陝西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的土地。行萬里路而將春的氣息帶回到希望的田野。

新民村和別的村莊真得不一樣。這裡沒有煤鋁的無度採掘,沒有工廠的機器轟鳴,卻有着清新的空氣,有着上千畝的牛心柿子。牛心柿子是孝義市的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因具有豐富的營養與養生價值而聞名遐邇。 穆允青書記和村黨員幹部從外面考察學習歸來,都意識到:柿子是祖先留下來的寶貴財富,一定要發揚光大,想方設法真正把柿果變成村民口袋裡的收入。

2015年,新民村以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成立了「孝義市南塬新民柿業合作社」,把柿子種植戶的柿子在互聯網平台進行宣傳和銷售,除了為村集體增加5-10萬元收入外,村民可以戶均收入增加2000元。

為了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擴大孝義牛心柿子的知名度,新民村提出了「高舞柿子龍頭,推動三產融合,發展鄉村旅遊,增加農民收入」的奮鬥目標。從2019年起,新民村開始舉辦「柿紅醉深秋,美麗鄉村游」牛心柿子節和文化旅遊節。於是,當我踏上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就看到紅火熱鬧遊人如織的情景。二木匠率領的地秧歌隊伍身着演出服在循着鼓點的節奏騰挪跳躍舞動着,男子的動作大開大合,而女子的舞姿更婉轉多情,卻又配合默契。生活,也許就應該是這個樣子吧。

三弦說唱團的成員大多眼睛失去了光明,人生的路或許比正常人更為坎坷,但從他們的表情動作,看不出有絲毫頹唐,而是平和熱烈的。生活同樣需要堅強,感恩歲月給予我們的所有饋贈。

碗碗腔劇團的戲需要在正規的舞台上演出,而我發現,戲台是村里最好的建築物,是在村里路不通水不暢的艱難歲月里建的。日子可以湊合,文化不可缺席。

村莊道路兩側新建了文化長廊。圖文並茂的孝義文化農耕文化等內容必將長久地洗濯人們的心靈,讓大家在潛移默化中更愛生活更愛勞動,更愛自己的家鄉。

鄉村是美麗的家園,是太陽初升的地方,是我們出發的地方,理應充滿生機與活力。現在,有許多的鄉村面臨着重新振興的問題,因為一些鄉村因種種原因正在走向衰弱。好在我們在新民村看到了振興的希望。 當然,新民村是與別的村莊不一樣的,每個村莊都是與眾不同的。

願新民村的明天更美好!

願每個村莊回家的路不被歲月與荒草湮沒![1]

作者簡介

栗鷹,孝義市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