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極巨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極巨龍屬
圖片來自carnivora

極巨龍屬學名Maraapunisaurus)是北美西部晚侏羅世莫里遜組中的一蜥腳類恐龍

它有時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已知最大的恐龍,最初命名為易碎雙腔龍Amphicoelias fraillimus)。根據現存的對一根單個骨骼化石(即模式標本)的敘述,科學家們多年來已經做出了大量的尺寸估計;據最大的估計,極巨龍可能是已知最長的動物,長達60m,重約150tonne。然而,唯一的化石在19世紀70年代被研究和敘述後已經遺失,因此證據只存在於插圖和現場記錄中。

最近的研究對這種動物分類與尺寸大小的可能性提出了許多建議。對現存證據的一項分析,以及這種大型陸生動物的生物學合理性表明,極巨龍的體型被高估了,部分原因是1878年原始描述中的印刷錯誤。[1]最近,古生物學家肯尼斯·卡彭特提出,該物種是一雷巴齊斯龍科,而非梁龍科蜥腳類動物。因此,他用利邁河龍代替梁龍作為估計大小的基礎。這導致該屬成為了一種更小的恐龍,尺寸僅達31m,而且他認為原始論文中不一定存在印刷錯誤。

研究歷史

最初的敘述

奧拉梅爾·威廉·盧卡斯在1877年被著名的古生物學家愛德華·德林克·科普聘為化石收藏家後不久,就收集到了完整的也是唯一已知的易碎極巨龍標本。盧卡斯在科羅拉多州卡農城北部的花園公園(Garden Park)發現了一種新的蜥腳類動物的部分脊椎(包括神經棘在內的神經弓),該公園靠近挖掘出首批圓頂龍標本的採石場。脊椎保存狀況不佳,但大得驚人。保存下來的部分大概高為1.5m;它最初的高度可能達到2.7m。

盧卡斯在1878年的春天或初夏把標本送到了科普在費城的家,科普在那年八月將它作為雙腔龍的一個新種易碎雙腔龍(A. fragillimus)的正模標本命名並發表。除了這塊椎骨之外,柯普1879年的現場記錄中還提到了一個股骨遠端,該標本發現時距離上述的巨型椎骨只有幾十米遠。這個標本從未被正式歸類於該物種。極巨龍的意思是「巨大的爬行動物」,屬名源於單詞maraapuni,在南部尤特印第安納語中意為「巨大的」。

之所以選擇這個種名,是為了體現化石「非常脆弱」,指這塊由較薄椎弓板(脊椎)形成的骨頭過於精巧和容易損壞,最終破碎遺失。1902年,奧利弗·佩里·海把種名改成了拉丁語中的fragilissimus,但是這種修正是ICZN所不允許的。根據1879年盧卡斯關於發掘地點的報告,柯普在他的筆記本上記錄下了這一發現,這個標本來自發現圓頂龍的採石場以南的一座小山,現在被稱為Cope's Nipple(意即「科普的山丘」),有時也簡稱為the Nipple或Saurian Hill。

標本和採石場的消失

在對最大恐龍的評論中,這個巨大的脊椎經常被忽略,部分原因是根據隨後的報道,脊椎和股骨的位置都是未知的,而且所有確定它們的位置的嘗試都失敗了。[2]肯尼斯·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在2006年提出了標本遺失的可能情形。正如科普在敘述中所指出的,這種恐龍的化石材料非常脆弱,而硬化和保存化石的技術尚未發明(科普的對手,古生物學家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在19世紀80年代早期第一個使用這種技術)。卡彭特觀察到,在採石場發現的骨骼化石可能保存在深度風化的泥岩中,這種泥岩容易粉碎成小型、不規則的碎片。因此,這塊骨頭可能已經碎得很厲害了,在科普為他的論文畫了一幅後視圖後不久就被他丟棄了。卡彭特認為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柯普只從一個角度畫椎骨,而不是像一般情況那樣從多個角度。

2018年,卡彭特講述了1897年柯普死後,他的收藏品是如何被出售給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威廉·迪勒·馬修在對它們進行編目時,找不到許多重要的碎片,其中就有易碎極巨龍的模式標本。因為它最終有可能會再度出現,因此被賦予了編號AMNH 5777。

1994年,人們試圖重新安置發現該物種和其他物種的原始採石場,並利用探地雷達試圖對仍然埋在地下的骨頭進行成像。這一嘗試失敗了,因為泥岩化石的密度與周圍的岩石相同,因此無法區分兩者。對當地地形的研究還表明,含化石的岩層受到了嚴重侵蝕,當盧卡斯發現極巨龍化石時,情況可能也是如此,這表明當脊椎出土時,骨骼的大部分已經消失了。

現代解釋

極巨龍脊椎的巨大比例已經被古生物學家爭論了很長時間。卡彭特認為完全有理由相信科普的話,並指出古生物學家的聲譽岌岌可危。這一發現發生在化石戰爭期間,科普的對手馬什「隨時準備羞辱」科普,從未質疑過這一說法。眾所周知,馬什僱傭了間諜來監視科普的發現,甚至可能已經確認了骨頭的巨大尺寸。1古生物學家亨利·費爾菲爾德·奧斯本和C. C. 穆克(1921年),以及約翰·麥金托什(1998年)也在其公開發表的評論中毫無疑問地接受了科普的數據。

其他古生物學家對此更為挑剔。在2015年對圍繞該發現的發表和解釋的證據和環境的分析中,卡里·伍德拉夫(Cary Woodruff)和約翰·福斯特(John R. Foster)得出結論,椎骨的大小被高估了,現代古生物學家接受了科普的解釋,沒有任何懷疑。他們指出,在莫里遜組或其它地方沒有發現類似巨大的蜥腳類動物化石,19世紀的古生物學家——包括科普自己——沒有注意化石的大小(即使它可能證實了關於動物譜系的大小隨時間增長的科普法則),他的測量中的印刷錯誤——例如用米而不是毫米來報告脊椎的測量數據——破壞了它們的可靠性。有人認為保存下來的標本的真實高度只有。基於對科普報告的毫無疑問的解釋,他們得出結論,超級巨大的易碎極巨龍是一種「極不可能存在」的生物。

2018年,卡彭特在一篇論文中再次為科普給出的原始測量值辯護,該論文基於科普的插圖和對該物種進行的描述。一個論點(印刷錯誤)指出科普使用縮寫「M」而不是「mm」來表示毫米,與米的符號(m)相同,但是卡彭特指出大寫的「M」用於米,並且這是在那個時代縮寫的標準方法。除此之外,他還指出了盧卡斯和費迪南·范德維爾·海登之間的交流,後者是一位勘測地質學家,他毫無疑問地重新推算並再次得出了這個巨大的尺寸。盧卡斯也經常對他的化石進行自己特定的測量和注釋,所以卡彭特認為他不太可能僅僅是在重複科普說過的話。後來,在1880年,盧卡斯在他的自傳中特別提到了這個標本,指出「這個動物一定是個什麼怪物」,駁斥了那些沒有注意到脊椎重要性的觀點。卡彭特對印刷理論提出了批評,他說:「不幸的是,他們試圖通過誹謗科普的工作質量來反駁科普的說法,甚至改變了科普的測量方法。」

卡彭特再次研究了標本的圖樣,發現它與梁龍超科雷巴齊斯龍科的椎骨非常相似;在此之前,它與雙腔龍屬的模式種高雙腔龍皆被認為是一種梁龍科或原始的梁龍超科。經過重新檢查,他認為這是一個新物種,不能僅歸類於雙腔龍屬,所以他給該物種起了一個新的屬名,極巨龍Maraapunisaurus)。

顯然,卡彭特的靈感來自於發布在DeviantArt網站上的古生物學愛好者的作品;該網站上的用戶(一個古生物學家)扎卡里·阿姆斯特朗(Zachary Armstrong)在2014年正確預測了這一分類,比卡彭特確認的時間早了四年,論文的致謝中也表揚了他的貢獻。根據一個遺失的標本命名一個屬是罕見的,但是他指出ICZN明確允許這樣做,而且諾普喬椎龍屬也以類似的方式命名。屬名來源於南部尤特印第安那語單詞「Ma-ra-pu-ni」,意思是「巨大的」,以及拉丁化的古希臘語單詞saurus,意為「蜥蜴」。這個名字是由位於科羅拉多州伊格納西奧的南部尤特文化部門推薦給卡彭特的。


參考文獻

  1. Woodruff, C; Foster, JR. The fragile legacy of Amphicoelias fragillimus (Dinosauria: Sauropoda; Morrison Formation - Latest Jurassic). PeerJ PrePrints. 2015. doi:10.7287/peerj.preprints.838v1. 
  2. Osborn, H.F.; Mook, C. C. Camarasaurus, Amphicoelias and other sauropods of Cope. Memoirs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NS. 1921, 3 (3): 249–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