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武漢大學醫學部

武漢大學醫學部
圖片來自easyatm

武漢大學醫學部英語:Faculty of Medicine & Dentistry, Wuhan University)是武漢大學的六個學部之一。沿用湖北醫科大學Hubei Medical UniversityHBMU)校園,其校園被稱為「杏園」。醫學部有一刊物:《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

目錄

歷史沿革

  • 1906年,同仁會指導 大日本帝國陸軍開設張之洞武昌曇華林左衛城隍廟創辦湖北陸軍軍醫學堂,1909年停辦。又於1913年復建湖北醫學專門學校,後再次因故停辦。
  • 1921年,湖北陸軍軍醫學堂畢業生陳雨蒼從德國學成歸來,奏准北京教育部,獲部分庚子賠款設立湖北醫學專門學校
  • 1923年,學校更名湖北省立醫科大學(另一說為1924年),並建立實習醫院。
  • 1924年秋,私立中醫專門學校併入。
  • 1926年冬,併入國立武昌中山大學
  • 1928年,國立武漢大學組建後因經費問題停辦醫科,師生分別轉入國立同濟大學國立中山大學醫科。在原址兩湖書院,以實習醫院為基礎,擴充後成立湖北省立醫院。
  • 1938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因日軍轟炸,醫院遷往恩施
  • 1939年9月,創建附屬護士學校
  • 1943年5月14日,在醫院院長楊光第協助下,湖北醫學院正式宣告成立,將醫院設為其教學醫院。籌備處主任朱裕壁出任首任院長。
  • 1945年11月,醫院遷回武漢,更名為省立武昌醫院。
  • 1946年2月,湖北省立醫學院遷至兩湖書院原址辦學。
  • 1949年11月1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李先念簽署命令:湖北省立武昌醫院、湖北省醫學院附屬醫院、湖北省立傳染病院、武昌婦孺醫院、省立結核病院五院合併成立湖北省立人民醫院。1953年更名為湖北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並於1987年9月增加「湖北省人民醫院」名稱。
  • 1949年11月,湖北省立醫學院更名湖北省醫學院
  • 1953年,學校由教育部主管改為衛生部主管。同年9月12日,更名湖北醫學院。湖北公醫專科學校專修科併入。
  • 1954年7月,學校從兩湖書院舊址遷至武昌千家街。
  • 1955年,中南幹部療養院移交湖北醫學院,並經國家高教部定名為湖北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
  • 1957年8月,學校又遷至武昌馬王店、高家灣一帶(現址)。
  • 1960年,在衛生部和四川醫學院(後更名為華西醫科大學)的幫助下,學校建立口腔醫學系,並於同年進行首次招生。作為學校口腔醫學系的創始人,原四川醫學院口腔系主任夏良才教授任系主任。
  • 1961年,中醫系併入湖北中醫學院
  • 1962年,湖北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在武昌大東門成立並開診,1980年遷至武昌廣埠屯(現址)。
  • 1993年1月,學校更名為湖北醫科大學(校名於1996年獲得教育部批准)。同年,學校附屬第一醫院附屬第二醫院附屬口腔醫院衛生部評定為湖北省首批三級甲等醫院
  • 2000年8月2日,學校與老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合併組建新的武漢大學,並成為新成立的武漢大學醫學部的主體。附屬第一醫院更名為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並繼續保留湖北省人民醫院名稱;附屬第二醫院更名為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附屬口腔醫院更名為武漢大學口腔醫院,並繼續保留湖北省口腔醫院名稱。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都是中國「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湖北醫科大學是湖北省屬重點院校。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在水利電力領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在測繪遙感領域、湖北醫科大學在口腔醫學領域都處於中國大陸高校前列。這次合併,是中國1990年代啟動「211工程」後,唯一由至少三所列入「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參與合併的情況。
  • 2001年1月,武漢大學推出學科重組方案,將原有的49個學院和直屬系,調整為28個學院,分屬於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理學工學部信息科學和醫學6個學部。採取院係為實體、學部為虛體的管理模式。
  • 2005年9月20日,為了促進學校在醫學領域的各個學院、研究所和附屬醫院之間的協調合作,推動學校在醫學領域的更快發展,武漢大學借鑑海內外部分著名醫學名校經驗,進一步加大對醫學領域的支持力度,將醫學部實體化,下轄8個學院和3個研究所,有3所附屬醫院。
  • 2013年10月12日,武漢大學醫學部(院)舉行成立70周年慶典,並首次公布了武大醫學部(院)徽和70周年慶典標誌。

學校

學校(或稱學院) 是一種為教師學生提供教學環境的機構,並通過特定的教育方式增進對學生的知識和價值體系。現時,大部分國家設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有時更為國民提供義務教育。在正式的教育制度下,學生需在不同類型的學校接受教育。這些學校的分類因文化和制度而異,但可以總括為小學中學大學。小學一般為兒童而設,提供基本教育。學生在完成小學教育後,通常會就讀中學。最後,提供高等教育的學校可成為「大學」或「專科學校」。

在這些主要學校類型外,在某些國家的學生可能會在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的前後在其他學校接受教育。幼兒園幼稚園年幼兒童而設,在小學教育前就讀。在完成中學教育後,中學生可選擇就讀大學、職業學校、專科學院或神學院。某些學生可以選擇就讀另類學校,接受有別於主流教學方法和課程的另類教育[1]

學校也可分為政府營運和私人營運的學校。私立學校通常在政府教育未能夠提供某種教育方法或課程時設立。某些私立學校有宗教背景,在政府未能提供宗教教育時,作出額外教育,如基督教學校伊斯蘭學校佛教學校等。為成人而設的學校更提供專門教育,如軍事學校商學院,等。另類學校更包括在家學校線上學校等,使教學可以脫離傳統校舍。

歷史

位於英國東南部的坎特伯雷,建立於公元597年的國王學校,可能是現存最古老的學校之一.[2];而中國最早的學校,據估計是在周朝。清朝後逐漸出現太學之類官方辦的學校。

學校教育的目的

學校教育的目的隨著時代和政治文化的不同而有差異。

中國歷史上的周朝,學校辟雍統治階級培養下一代品格禮樂軍事技巧的場所。

但如果學校實行填鴨式教育制度,只會令學生無法吸收知識,違背學校令學生學習不同知識的理念。

常見的分級

歐洲的一些地區,高級中學英語:Gymnasium)是中學的一種,入學的學生一般成績較突出。在德國,十三年級之後(一些地區是十二年級),將完成高級中學學習並參加德國大學入學考試(Abitur)(在奧地利瑞士稱為Matura考試)。

英國,學校要是指高等教育階段前的教育機構,大致上可以被分為小學(有時進一步區分為幼稚園和小學)和中學。而這些學校是由女王教育檢查員(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Education)這個機構來管理的。

北美,學校是指所有級別的教育機構,包含以下所有機構:幼稚園、小學、中學(即初級中學,英文稱middle school、intermediate school或junior high school,根據招生的學生年齡及地區而定)、高中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在美國,從幼稚園到高中的所有學校都是由各州的教育局來監督的。許多早期的美國公立學校都是單間學校,一位老師在一間教室裡面教7個年級的學生。20世紀20年代起,單間學校被整理為多教室的學校,越來越多學校提供了校車運送學生。

常見的分類

英國北美學校可以是部分或完全自主運作管理的機構,不一定是公立義務教育學校系統的一部份。學校可以專精於某一個領域,例如:經濟學院(如倫敦經濟學院)、舞蹈學校或記者學校。也可能基於某類學生而設立,如特殊學校、聾啞人士學校等。

批評與替代

在整個20世紀,傳統的學校受到廣泛的批評。法國社會學家皮耶•布迪厄在他的著述《差別:對品味評價的社會批判》中說明了學校階級結構再製機制。

學校(尤其是威權體制教育的學校)被指責對孩子的學習有更多的抑制作用而不是激勵作用,這主要是因為它使孩子產生恐懼。一些人更喜歡學生有充份自由的民主學校或其他另類教育,其他人喜歡在家自學,或參與非學校教育機構,而不去上學。

動物學校

動物學校是訓練動物的機構,有些學校訓練一般的生活常規,有些則教導專業的導盲技術。

現代學校

在現代,學校仍然是傳授知識及技能的重要場所,但因為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使部分的學生為了文憑而打混摸魚。加上部分教師認為只需把他所瞭解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就足夠,而忽略教導倫理道德,及正確的價值觀給學生。

校園設施

參見

參考文獻

  1. Leseferdighet og skolevesen 1740–1830 (PDF). Open Digital Archive. [15 Ma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4-14). 
  2. History of the School [校史]. The King's School, Canterbury. [2019-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7)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