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氯痤瘡

圖片來自mays3.weebly

氯痤瘡(英語:Chloracne)是一種類似痤瘡的黑頭、囊腫和膿皰,與接觸某些鹵代芳香族化合物(如氯化二噁英和二苯並呋喃)有關。病變最常見於頰、後、腋窩和腹股溝區域。

目錄

簡介

「氯痤瘡」名字中的「氯」有點誤導,原因是從前的以為由氣引起,後來發現是由於接觸或吸入了帶氯元素的環芳香烴(Halogenic Aromatic Hydrocarbons)類化合物於高溫燃燒下製造出的副產品二噁英(dioxin)。二噁英是國際症組織(IARC)評定為一級致癌物,就是在皮膚上形成氯痤瘡的元兇。

二噁英急性中毒

若是二噁英急性中毒,會出現病、胰臟炎、神經系統受損,慢性皮炎——即氯痤瘡——會稍後出現。這個病呈現的症狀和一般暗瘡類似,皮膚上會出現角化堵塞,面部形成錯構瘤(harmatoma)及,但是膿包是呈青綠色,也會在耳背、腋下、股溝等地方出現。不過由於二噁英是屬於油溶性物質,結構非常穩定,會留在身體一段長時間,很難醫治,不是普通暗瘡藥物可以治癒。幸運的話,如果不再接觸到這些物質,這些瘡就有機會在兩三年後消退,因為油溶性的二噁英可以從脂肪細胞慢慢釋出,但亦可能久久不退。有發炎的情況,可用抗生素或異維酸治療。[1]

烏克蘭總統候選人尤申科遭毀容

戴奧辛首次被用作下毒工具是用在2004年的烏克蘭總統候選人尤申科,他於9月開始出現身體不適,至11月被證實中毒,體內被驗出含量大量TCDD,濃度為108000pg/g,這也是首宗人體攝取大量戴奧辛急性中毒的個案。但除了初期的憂鬱症狀與氯痤瘡外,並無其他臨床症狀。[2]

最早發現

氯痤瘡病症於 1897 年由 Siegfried Bettmann 在德國工業工人中首次描述,最初被認為是由接觸引起的,因此得名「氯痤瘡」。直到 1950 年代中期,氯痤瘡才與芳香烴有關。可能引起氯痤瘡的物質現在統稱為氯痤瘡。它與二噁英(許多化學過程的副產品,包括橙劑等]]除草劑的生產)的毒性接觸特別相關——以至於它被認為是接觸二噁英的臨床症狀。以下是關於戴奧辛中毒引發的氯痤瘡典型案例:

化工廠戴奧辛外洩中毒及症狀

在1976年義大利塞維索的ICMESA化工廠爆炸事故後導致的高濃度戴奧辛外洩事件,使當地出現約200名受氯痤瘡所苦的患者。這個事件也是被研究的最詳細的戴奧辛汙染事件,也說明了戴奧辛可能提高某些症的發病率。另外有許多症狀也被懷疑是戴奧辛汙染所導致,但尚待更多研究分析。

橙劑遺害

美軍越戰使用橙劑遺害至今

在越戰中,美軍曾使用一種強力落葉劑-橙劑以去除葉片、曝露出躲在叢林中的越共,目前仍有不少退伍軍人被驗出體內積存過量的戴奧辛。另外目前發現體內戴奧辛濃度最高的案例也在越南(雖然主要是由於工作接觸的關係)。雖然脂肪中TCDD濃度高達144000pg/g,但是患者除了受氯痤瘡、抑鬱與月經失調所苦之外,並無其他症狀。

發病原因

氯痤瘡通常由皮膚與酸菌直接接觸引起,儘管攝入和吸入也是可能的致病途徑。是脂溶性的,這意味著它們在暴露後會在身體脂肪中持續很長時間。氯痤瘡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疾病,由這種持久性以及毒素的化學特性引起。

據信,至少從囓齒動物模型中,該毒素激活了一系列促進巨噬細胞增殖的受體,誘導中性粒細胞增多並導致皮膚出現全身炎症反應。這個過程也可以通過在血清中誘導過量的腫瘤壞死因子來增強。炎症過程導致皮膚毛孔中形成角質栓,形成淡黃色囊腫和深色膿皰。相關的膿液通常呈綠色,類似於網球的顏色。皮膚損傷主要發生在面部,但在更嚴重的情況下,它們會累及肩部和胸部、背部和腹部。在晚期病例中,損傷也出現在手臂、頸部、大腿、和腳上。

在某些情況下,氯痤瘡可能在接觸有毒物質後的三到四周內不會出現;然而,在其他情況下——特別是在大量接觸的情況下——症狀可能會在幾天內出現。

治療

一旦發現氯痤瘡,首要行動是將患者和所有其他人從污染源中移走。進一步治療是對症的。嚴重或持續性病變的繼發感染可能需要口服抗生素或異維A酸治療。然而,氯痤瘡本身對任何治療都具有高度抵抗力。疾病的進程是高度可變的。在某些情況下,病變可能會在兩年左右內消失;然而,在其他情況下,損傷可能實際上是永久性的(在 1984 年的一項研究中,損傷的平均持續時間為 26 年,一些工人在暴露後的 30 年內仍然毀容)。

相關條件

氯痤瘡經常與多汗症(濕冷、出的皮膚)和遲發性皮膚卟啉症(一種色素沉著增加、頭髮變粗和起泡的皮膚病)相結合。

著名案例

  • 1949 年,在西維吉尼亞州 Nitro的孟山都公司工廠的一個除草劑容器爆炸後,226 名工人生病。許多人被診斷出患有氯痤瘡;當時的一份醫學報告描述了「涉及大多數主要器官系統的工人全身中毒」。
  • 1976 年,義大利塞維索發生了 193 起氯痤瘡病例,當時發生了一次工業事故,其中多達幾公斤的TCDD被釋放到大氣中。
  • 阿拉巴馬州麥克萊倫堡,化學武器培訓中心和附近的孟山都工廠數十年來將化學品排放到小溪流中,成千上萬的人被暴露許多人庭外和解,但集體訴訟仍在進行中。儘管麥克萊倫堡化學武器的焚燒已於 2011 年結束,但由於殘留污染,基地區域仍然關閉或禁止進入。
  • 1968 年,日本九州北部有近 2,000 人在長期接觸受PCB和PCDF污染的食用油後出現氯痤瘡等症狀。該綜合徵後來被稱為Yushō 病或「米油」病。
  • 1979年,台灣中部也發生過類似的食用油大規模污染事件。超過 2,000 人受到後來被稱為Yu-Cheng的影響。
  • 烏克蘭總統維克托·尤申科患有突出的面部氯痤瘡,並於 2004 年底被診斷出患有二噁英中毒。
  • 《立場新聞》的香港記者陳玉紅在臉書發文稱,他在報導2019 年香港抗議活動時接觸催淚瓦斯後被一名中醫診斷為氯痤瘡。
  • 2006 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Viktor Yushchenko,患有 TCDD 二噁英中毒引起的氯痤瘡。

參考資料

  1. 淺說氯痤瘡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2. 藥物 > 毒物 戴奧辛 - Dioxin優活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