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水燈
圖片來自xinmedia

'水燈,又稱流燈,是浮於水面的燈,依水燈所在的水體不同又稱河燈江燈湖燈等。最原始的水燈是把點燃的燈放進水裡漂浮的一種,稱為水燈頭。水燈源自印度,後來因佛教傳播,流傳至東南亞東亞地區。在包括東南亞在內的南亞文化圈中,水燈是祭祀送厄祈福的儀式,在東亞則多見於普渡儀式中,屬一種接引水中孤魂接受普渡的儀式,為祭水幽儀式的一種,常見於醮會盂蘭勝會等,又稱照冥。在台灣日本又有水燈排,是以大竹子或木頭為中柱,左右以數條竹子或杉木紮成形,分幾十格或幾百格,每格懸掛一燈。除了在水中漂浮的水燈外,近年還出現了固定在水中位置的。

目錄

傳播

隨著印度教和佛教傳播,放水燈常見於南亞和東南亞等信奉印度教和南傳佛教地區的傳統節日和祭祀儀式中。東亞盛行的漢傳佛教中也繼承了佛教的放水燈,並與本土信仰結合。

印度文化圈中的水燈

印度文化圈的水燈皆為水燈頭,見於各種傳統節慶和祭祀,尤其是月圓日子的節日,包括衛塞節南傳佛教的佛誕的佛誕、屠妖節又稱「印度燈節」、潑水節音譯「宋干節」,泰老民族的新年、水燈節流行於東南亞的傳統節日、送水節柬埔寨傳統節日等,造型有簡單的燈盞|Diya (light),也有以鮮花葉子等植物素材製作的。印度教傳統節日屠妖節中的阿爾蒂儀式就包括放水燈。水燈也是東南亞的南傳佛教節日水燈節的重要儀式之一。這些地區的放水燈主要的意義是祭祀神明、送走災厄、迎來幸福,一些青年男女也會以放水燈來祈求美好姻緣。後來又有了為水中孤魂引路的意義。

東亞文化圈的水燈

東亞文化圈的放水燈儀式除了沿襲祭祀神明、送災祈福的意義外,還是祭水幽的一種儀式。在東亞文化中,水燈不但為了實現放燈者的心願,也是人們寄託對逝者的緬懷思念,是人們祈福、避邪、消災、祛病的吉祥物。在廣東有放水燈求子習俗,蘇州杭州的婦女則有在放水河的過程中比拼誰放得多,誰做得好的習俗。也有些地區的喪禮習俗包括放水燈,除表達對亡者的思念外,還有照亮冥河的意思。有些地區的水燈要經道士法師施法後才放入水中。這種情況下有些人會認為水燈在水中漂浮而不翻倒越久,法師的本領越高,亡靈的福氣也越大。除了宗教信仰功能外,水燈還可以作傳達訊息之用。例如朝鮮王朝時代發生的壬辰倭亂中,軍人晉州就曾以水燈作為訊號燈。

東亞放水燈最早的文獻記載是中國唐代,詩人李郢《上元日寄湖杭二從事》一詩提到當時元宵節放水燈的情景,宋朝吳自牧夢梁錄》,書中記載,中元節後宮妃嬪差遣內侍差到龍山放江燈萬盞,。而宋末初人周密著的《武林舊事》則記載當時浙江人於中秋節放稱為「一點紅」的羊皮水燈之記載,是祈福用的水燈。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於洪武五年(1372年)元宵節下令在秦淮河燃放水燈萬盞,此外明朝進士田汝成所著《西湖遊覽志余·熙朝樂事》亦記載當時佛教僧侶所設的盂蘭盆會在西湖面和河上,稱為照冥劉侗 於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場》:「七月十五日,諸寺建盂蘭盆會,夜於水次放燈,曰放河燈。」。清代放水燈經常見於各地普渡儀式中,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記載當時的京師中元節設有盂蘭道場,七月十三至十五由小太監放以荷葉放上蠟燭製成的河燈,羅列兩岸,數以千計;又用琉璃製成荷花形的河燈。

源由

水燈源於印度教婆羅門教,是法會的一種稱為阿爾蒂|Aarti(आरती、आरती、ଆରତୀ、హారతి)的祭祀儀式中之燈祭。其中水燈是用作祭祀河神恆河女神等,並有流放罪孽、送走厄運、祈求好運的寓意 。佛教建立後,這儀式也被沿襲,佛教的說法認為巨讀南瑪河岸上印有佛祖的腳印,人們就放水燈送到佛祖腳印地方,以示對佛祖的崇敬。後來再有了引領水中孤魂的意義[1][2]

參考文獻

  1. Loy Krathong (River Floating Lanterns) Festival.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2.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放水燈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