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漢長安城遺址西南部的西安門裡。

簡介

未央宮是西漢帝國的大朝正宮,漢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建於漢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劉邦重臣蕭何監造,在秦章台的基礎上修建而成,位於漢長安城地勢最高的西南角龍首原上,因在長安城安門大街之西,又稱西宮。自未央宮建成之後,西漢皇帝都居住在這裡,成為漢帝國200餘年間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後世人的詩詞中,未央宮成為漢宮的代名詞。未央宮是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一個朝代的理政之地和禁苑,存世1041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

未央宮是絲綢之路[1]的東方起點,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在未央宮領取漢武帝的旨意出使西域,拉開了轟轟烈烈的鑿空之旅。展示了位於絲綢之路東端的東方文明發展水平,見證了漢長安城在絲綢之路發展歷程中,兼具時間與空間上的雙重起點價值。未央宮總面積有北京紫禁城的六倍之大,亭台樓榭,山水滄池,布列其中,其建築形制深刻影響了後世宮城建築,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宮城建築的基本格局。

1961年3月4日,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歷史沿革

未央宮所在的西漢帝國首都長安,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著名的國際都會。未央宮作為漢帝國的「公宮」,是漢長安城中最重要的建築,對中國古代都城建制有着重要影響,以其使用時代最長、宮城制度對後世影響深遠而成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皇宮之一。1956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前身)組成漢長安城工作隊,開始了漢長安城考古工作。1961年至1962年工作隊對未央宮範圍進行了初步勘探。20世紀80年代開始,工作隊全面開展了未央宮遺址的考古勘探和重點發掘。

1980年春、秋季對椒房殿建築遺址(編號為未央宮第2號建築遺址)進行了初步調查、鑽探。

1981年春季進行了複查。1981年10月至12月、1982年2月至5月對該遺址進行了大規模考吉發掘。

1983年3月至5月又進行了補充發掘。未央宮第2號遺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區未央宮鄉大劉寨村西180米,位於未央宮前殿遺址北330米,天祿閣遺址南275米。

1980年4月至6月、10月至12月對前殿建築遺址(編號為未央宮第1號建築遺址)的A區和B區遺址進行了發掘。

1985年12月至1986年1月、1986年9月至1987年5月對中央官署建築遺址(編號為未央宮第3號建築遺址)進行了發掘。該遺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區未央宮鄉盧家口村東100米,位於未央宮前殿遺址西北880米,西距未央宮西宮牆105米。

1987年9月至1988年5月對少府(或所轄官署)建築遺址(編號為未央宮第4號建築遺址)進行了發掘。該遺址位於西安市未央區未央宮鄉柯家寨村西南,東南距未央宮前殿遺址400米,未央宮第二號建築遺址(即椒房殿遺址)在其東350米。

1988年10月至1989年4月對宮城西南角樓建築遺址(編號為未央宮第5號建築遺址)進行了發掘。地處西安市未央區三橋鎮車劉村北。

此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10年間,還對未央宮布局形制進行了較全面勘探,對有的宮門、宮牆和宮內道路進行了部分試掘。

建築格局

未央宮遺址總體的布局呈長方形,四面築有圍牆。遺蹟高出地表20餘米,以高屋建瓴之勢俯瞰全城,成為整個未央宮的視覺中心,充分彰顯了統治者的權勢與威嚴。

未央宮遺址區大致可劃分為三大功能區,分別是中部的朝寢建築區、西南部的皇家池苑建築區和西部、西北部的官署建築區(前殿東部的功能區尚無法判斷)。由道路系統區分不同功能區的整體格局是未央宮營城規制的重要特徵。

宮城之內的幹路有三條,兩條南北平行的東西向幹路貫通宮城,宮城中部有一條南北向幹路縱貫其間。兩條東西幹路將未央宮分為南、中、北三個區域。

未央宮宮內的主要建築物有前殿、宣室殿、溫室殿、清涼殿、麒麟殿、金華殿、承明殿、高門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椒房殿、昭陽殿、柏梁台、天祿閣、石渠閣等,共40餘座。

前殿是未央宮最重要的主體建築,居全宮的正中,其它重要建築圍繞它的四周。前殿北側為椒房殿,是皇后居住的地方;更北處建有中國最早的國家圖書館——天祿閣、中國最早的國家檔案館——石渠閣;前殿西側建有中央官署、少府等皇室官署;前殿西南側為皇宮池苑區,建有滄池、漸台等。

歷史典籍的記載,未央宮的四面各有一個司馬門,東面和北面門外有闕,稱東闕和北闕。當時的諸侯來朝入東闕,士民上書則入北闕。

科研成果

20世紀80年代考古發掘出土於西漢皇宮的6萬多枚骨簽資料——《漢長安城未央宮骨簽》,已由中華書局出版。這部解密「中國首批國家微縮宮廷檔案」的著作,由90卷8開本組成。該著作以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名義編著,劉慶柱與李毓芳、劉瑞三位研究員分別擔任正副主編,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之一。書中收錄了漢長安城未央宮3號遺址(即中央官署遺址)出土的一批骨簽,共計64305件,其中刻字骨簽57644件。

文化活動

2023年6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陝西省主會場活動在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舉行,現場舉行了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利用聯盟簽約儀式。

參考文獻

  1. 絲綢之路到底是怎樣的一條「路」?,搜狐,2024-08-13
  2.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構成,中國社會科學網,2018-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