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陰蠶種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江陰蠶種場,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的一個蠶種場,是專門培育優良蠶種的單位。

沿革

江陰蠶種場位於江陰市東南境長涇自然鎮東街、長涇浜南北兩岸。該場有育種用房6000多平方米,並有桑田125畝。1928年,宋楚才集資38000元,於次年私人合股經營,稱大福蠶種場,產品「帆船牌」蠶種,主銷於浙江。1934年,擴建原種部,並不斷改良蠶種。1936年,宋楚才在長涇鎮河北街東首創建大福二場(北場),並聘請姜白名擔任總技師,是當時江蘇省內一流設備技術。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在長涇鎮進行空襲,一場二場均遭到轟炸;二場曾一度被日軍占據。

1955年,一場二場合併。1956年,又與雲亭雙利蠶種場合併,公私合營,沿稱大福蠶種場。1966年,成為國營場圃,定名江陰蠶種場[1],後更名為江陰市蠶種場,屬業務上則由江蘇省蠶種公司指導。1980年,進行改革管理制度,對場圃實行財務包干。1986年,蠶種產量達5.4萬張,產值25萬餘元。2019年,當選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點

江陰蠶種場以磚木結構為主,占地面積4898平方米,兩間蠶室都是地下一層、地面兩層半的建築格局,以風雨廊連接,其間小院錯落,深邃幽雅,既體現了江南水鄉民居的建築風格和時代特色,又科學合理地實現了蠶種培育的特色工藝流程。

價值意義

江陰蠶種場作為江蘇近現代桑蠶業的「活化石」,是目前中國國內保存最好、技術最先進的蠶種場,有着一定的歷史價值、社會文化價值和建築科技價值。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江陰蠶種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

視頻

江陰蠶種場 相關視頻

江蘇江陰長涇古鎮風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