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河川炮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河川炮艦
圖片來自灰機

河川炮艦本條目內對100噸及以上者稱呼為「艦」,100噸以下者稱呼為「艇」,並非是對英文各種稱呼(Gun Vessel, Gunboat, Gun Craft)的嚴格對應,或稱內河炮艦淺水炮艦,是一種主要在內陸水域行動的炮艦,如河流、河口、三角洲、湖泊等地區。內河炮艦為了適應內陸河流環境,通常吃水較淺;因應目標地區水文條件,大小不一;通常防護薄弱,沒有裝甲,但也有例外。艦上的武備大多僅止於小口徑火炮和機槍;部分裝備了大口徑火炮,這種又稱為內河重炮艦(River Monitor),但兩種分類之間並無絕對的劃分標準《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裡面的《1906-1921》以及《1922-1946》分冊傾向於將裝備100毫米或以上口徑火炮(平射炮或榴彈炮)的艦艇分為River Monitor,小於100毫米口徑者為River Gunboat;但其叢書自己也能找出不符合的例子來。故此本條目並不嘗試嚴格區分兩者,除有資料(大部分情況下是Conway系列)明確稱呼為River Monitor者則翻譯為內河重炮艦/艇;其餘全部寫作內河炮艦/艇。

內河炮艦與具有遠洋航行能力的航海炮艦相比,兩者之間並非總是涇渭分明。一些吃水較淺的航海炮艦可以駛入較大的河流進行活動;而部分內河炮艦也可以在進行相應改裝後在近海活動內河炮艦內除部分設計極為特殊者外,與航海炮艦一般並無嚴格區分;故此有些長期用作內河巡邏用的航海炮艦也會在本條目內簡要敘述。

一些經濟實力有限的國家,會選擇裝備內河炮艦以保衛本國利益。而對于海軍強國而言,雖然不會把內河炮艦作為主力艦使用,但其對小國的海軍艦艇存有威懾力,因此也廣泛用於殖民地等海外地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空中力量對內河炮艦造成了嚴重威脅。戰後內河炮艦這一艦種日漸衰落,在各國逐漸為內河巡邏艦/艇(River Patrol Boat / River Patrol Craft)所代替《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的《1947-1995》分冊內,截至1995年大部分分類為內河炮艦/艇的艦艇均已退役,僅少數如巴西的巴納伊巴號尚在役。例外的情況是俄羅斯繼承自蘇聯的一批內河炮艦,截至2018年仍有為數不少的艦艇尚在服役,不過有網絡來源將其分類為巡邏艦。

各國概況

英國

1854年,英國為了在黑海和波羅的海進行近程封鎖,迫切需要一種吃水不超過6.5|ft的淺吃水軍艦。同年年中,英國海軍部訂購了6艘拾穗者級炮艦,首開淺水重炮艦[1] (Monitor)的先河。1867-1881年間,英國建造了一批所謂「熨斗炮艦」或曰「倫道爾式炮艦」,其中一部分部署在中國,多少滿足了在中國內陸巡邏的需要。

1884年2月,英國捲入了蘇丹的內亂,出兵鎮壓馬赫迪起義。英國的蘇丹總督查理·喬治·戈登少將在喀土穆徵用了一些民用蒸汽船,並用手上能搜集到的各種物資改裝成炮艦:把法制或德制野戰炮搬上船當艦炮;鋪上一層厚木板,再拼湊一些能找到的金屬板和沙袋,就算是裝甲了。這種改裝炮艦防護薄弱,在擁有新式歐洲火炮的馬赫迪軍面前生存能力很差。英國海軍部因應前線的需求,在1884年底下達了建造4艘專用於尼羅河的塔瑪依級(Tamai)炮艦的訂單。這批蒸汽炮艇艇吃水很淺,滿載時也僅有2|ft,而且推進輪安裝在艉部,能靠艦體提供一些防護。1895年,又追加訂購了3艘埃爾·扎菲爾級(El Zafir);1896年,英國人總結了10多年來的經驗,為在上尼羅河地區行動而設計建造了3艘蘇丹級(Sultan)淺水炮艦。該級採用低干舷,以便在湍急且淺的上尼羅河航行;寬船輻,容納人員和物資,增強居住性;取消推進輪,改用螺旋槳,裝設在內凹的船底內,減少擱淺的風險。

1889年英國議會通過《1889年海防法案》,所有在役炮船(Gun Vessel)和炮艦根據後膛炮還是前膛炮而劃分為一等和二等炮艦,同時極大縮減了建造新炮艦的規模,轉而走向遠洋海軍的擴張。這時期僅建造了4艘荊棘級炮艦 (1898年),部署在西非和中國。

1914年一戰爆發,英國迅速買下了巴西訂購但尚未完全付清款項的三艘內河重炮艦。1915年2月英軍訂購了12艘蒼蠅級炮艇內河炮艇,98噸,吃水0.6米,預定用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為了掩人耳目而起名「中國炮艇」。同年12月又追加訂購了另外4艘。同樣在1915年2月,訂購了12艘昆蟲級炮艦內河炮艦,645噸,吃水1.2米,兩門6|in炮,同樣號稱「大型中國炮艦」,準備用在多瑙河流域。接下來英國人又發展出了M15級淺水重炮艦M29級淺水重炮艦,統稱M級,部分甚至搭載了誇張的9|in炮。這批淺水炮艦全部沒有航海能力,只能在港口和內河進行活動。

美國

南北戰爭時期,聯邦軍(北軍)裝備了大量的鐵甲淺水重炮艦。1862年,北軍訂購了4艘密爾沃基級淺水重炮艦淺吃水重炮艦(Shallow Draught Monitor),排水量1300噸,吃水1.83米,裝備兩座雙聯裝11|in滑膛炮,1863-1864年陸續下水。密爾沃基級原本設計用於內河行動,不過也有在墨西哥灣沿岸活動的能力。1863年北軍又追加訂購了20艘1170噸的卡斯科級淺水重炮艦淺吃水重炮艦,1864-1865年陸續下水,因為戰爭已經接近尾聲,僅有部分最終建成服役。這批早期的鐵甲淺吃水重炮艦均在1874-1875年出售。除了鐵甲艦,北軍還大量運用各種木殼軍艦。1861年6月8日,戰爭開始沒多久,北軍就馬上採購了3艘木殼明輪船並改裝成炮艦;同年開始大量建造烏納迪拉級炮艦。這種691噸、帶全套帆具的木殼炮艦暱稱「90天炮艦」,可以在沿海以及內河進行活動;1865年全部出售。

1913年,190噸的莫諾卡西號炮艦 (PG-20)下水。這是美國為了在中國長江執行任務而專門建造的淺吃水長江炮艦。1925年,美國決議建造6艘專用於長江的炮艦,也就是後來的威克號炮艦(370噸,1.55米)、班乃號炮艦(450噸,1.6米)以及呂宋號炮艦(560噸,1.7米)3級,每級各兩艘,均只配備兩門3英寸炮。美軍在長江服過役的軍官要求建造小一點的炮艦,好方便在曲折的長江上遊行駛,從而拓展美國在中國內地的軍事存在;但軍方高層最終還是決定,新炮艦不能太小,要在外觀和氣勢上壓倒其他國家。

1965年12月18日,美國海軍再次組建褐水海軍,以便在南越地區內進行行動。1966年,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授權組建內河機動部隊。越南戰爭期間,美軍的內河第一突擊區艦隊(River Assault Flotilla One)下轄4個內河突擊分隊(River Assault Divisions, RAD),其中RAD91擁有3艘炮艦,RAD92兩艘,RAD111有3艘,RAD112則是兩艘。

美軍在越南的內河炮艦可以分成兩類:型號4裝備了40毫米火炮;型號5實際上又分成兩種:裝備榴彈炮的H型(Howitzer)以及火焰噴射器的F型(Flamethrower)。這批炮艦改裝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的機械化登陸艇,改裝後大約長61|ft,寬17|ft,裝備兩台格雷船用型64NH9柴油發動機,航速8.9|kn,乘員通常11人或者更多,有10噸重的裝甲板作為防護:

  • 第一代:81毫米迫擊炮一門,40毫米機關炮一門,20毫米機關炮一門,Mk18榴彈發射器兩具,M79榴彈發射器3具,.50機槍兩挺,7.62毫米機槍4挺;
  • 第二代F型:火焰噴射器兩具(200米射程),20毫米機關炮兩門,M79榴彈發射器3具,.50機槍兩挺;
  • 第二代H型:105毫米榴彈炮一門,20毫米機關炮兩門,M79榴彈發射器3具,.50機槍兩挺,7.62毫米機槍1挺。

越共的輕武器對美軍的內河重炮艦殺傷有限,不過12.7毫米口徑的重機槍對其有很強的威脅。此外越共還少量裝備無後坐力炮,頗具殺傷力;但威脅性最大的還是要數蘇制RPG-7等肩扛式反坦克火箭炮。越共同樣大量使用水雷,這種自製水雷不需填充很大當量的炸藥,就能對美軍幾乎沒有裝甲防護的內河艦艇造成可觀的破壞。美軍的應對措施則是多重水密艙等一系列損管措施,受傷艦艇一般都能自行擱淺,就算萬一沉沒,畢竟是在淺水地區活動,也能很快打撈起來。此外越共還經常在淺水處用木頭等搭建掩體。美軍的內河重炮艦要摧毀這種掩體很容易,但鬧出如此大的動靜就足夠讓附近的越共戰士警覺;而放着不管的話,裡面又很可能藏有伏兵。縱使如此,越共想要打伏擊戰也不容易:美軍的內河重炮艦裝備了大量自動火力,彈藥充足;而且美軍直升機和攻擊機的支援隨叫隨到,貿然進攻經常會導致損兵折將,並且迫使越共軍在撤退時將火炮等重裝備遺留在現場。

歐洲大陸

法國作為僅次於英國的另一個殖民國家,在十九世紀末建造了一批殖民地炮艦和通報艦來保衛其殖民地,其中就包括為法屬印度支那和中國建造內河炮艦。一戰期間法國也為本土內河防衛建造了若干小型內河炮艇;這些小艇由海軍設計,交由陸軍運用,充當西線戰場上的移動炮台。二戰前法國海軍的長江區艦隊(Yangtze Flotilla)下轄弗朗西斯·卡尼爾(Francis Garnier)、都大號炮艦柏年(Balny)、剛健(La Grandière)4艦。

奧匈帝國緊隨在美國之後,1871年建造了萊塔號內河炮艦等兩艘內河重炮艦,一開始配備了6|in炮,不過這麼大口徑的火炮實在不適合在多瑙河流域使用,於是在1890年代又換成了小一些的4.7|in炮。經過多年的建設,奧匈帝國在一戰前擁有着多瑙河流域最強大的力量,其多瑙河區艦隊擁有6艘內河炮艦和6艘巡邏艇。在戰爭期間又增加了4艘炮艦、6艘巡邏艇。其中最老的萊塔級擁有一門120毫米炮、2門47毫米炮;外形低矮、裝甲較好,具有較強作戰能力。較新一點的是克勒什級,配備120毫米平射炮和120毫米榴彈炮各一門。此後奧匈帝國陸續開工建造一系列新式炮艦,主要火力都是兩門120毫米炮。奧匈海軍的炮艦普遍噸位較大,雖基本在多瑙河內逡巡,但也能進入黑海執行任務。隨着一戰奧匈戰敗,大部分奧匈炮艦均被賠償給各國。

羅馬尼亞一戰期間擁有着當時多瑙河流域內噸位最大的內河炮艦,達到680噸,裝備3門120毫米炮,水線帶、炮塔和司令塔有着70毫米的裝甲防護。這批炮艦在奧匈帝國的的里雅斯特分段建造,然後通過鐵路運回羅馬尼亞,在加拉茨船廠進行組裝。不過這批炮艦沒有與敵艦進行作戰,而都是參與對地攻擊,遲滯敵軍進攻。戰間時期的羅馬尼亞多瑙河艦隊是當時世界上實力最強大的內河艦隊。

捷克斯洛伐克馬薩里克總統號炮艦排水量214噸,在1930年代是捷克斯洛伐克最強大的軍艦。1939年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馬薩里克總統號隨之改名為貝歇拉倫號(Bechelaren),二戰期間進行過一系列改裝。該艦在二戰中倖存了下來,並重新返回到捷克斯洛伐克手中。

南斯拉夫王國成立之初,也曾試圖在列強瓜分德奧海軍時分得一杯羹,希望能分得包括4艘巡洋艦在內的一大批軍艦,不過在意大利極力反對下,只能得到一點殘羹冷炙。南斯拉夫最終獲得的艦艇包括4艘原奧匈內河重炮艦:克勒什號內河重炮艦博德羅格號內河重炮艦恩斯號內河重炮艦以及波斯納號內河重炮艦,分別改名為摩拉瓦河號(Morava)、薩瓦河號(Sava)、德拉瓦河號(Drava),還有瓦爾達爾河號(Vardar);另外還有一些掃雷艦魚雷艇、輔助艦艇之類。二戰期間,1941年意大利入侵南斯拉夫,南斯拉夫海軍在意大利空軍面前沒有任何還手的能力,南斯拉夫的內河艦艇在戰爭初期就被擊沉或者擱淺放棄。意大利和德國隨後扶植建立了克羅埃西亞獨立國,但意大利不允許其擁有自己的海軍,因此後者只能保持有限度的內河警察力量,以及在黑海為德國承擔輔助任務。克羅地亞獨立國的軍艦里包括兩艘原南斯拉夫內河炮艦波斯尼亞河號(Bosna,原南斯拉夫摩拉瓦河號)和薩瓦河號。

波蘭獨立後直至二戰前,都在努力擴張自己的海軍實力。1920年波蘭購買了4艘華沙級(Warszawa)內河重炮艦,110噸,吃水0.8米,裝備兩門105毫米炮。1939年,波蘭在普里皮亞季河流域使用過一些70到100噸的內河炮艇。1923年,波蘭建造了第一款完全由本國設計和建造的軍艦,克拉科夫級(Krakow)內河重炮艇,常備70噸,吃水0.39米;原本備兩門75毫米炮,1門100毫米榴彈炮,1932年改裝成3門100毫米榴彈炮。1941年蘇軍捕獲了克拉科夫號,並改名為博布魯伊斯克號(Бобру́йск)。維爾諾號(Wilno)則在1939年損失。

參考文獻

  1. 淺水重炮艦,bilibi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