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化寺 (北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化寺 (北京)
圖片來自pixnet

清化寺(後訛作清華寺),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清華街7號,是漢傳佛教寺院。清華街原名清化寺街,即因該寺而得名。2013年1月被東城區文化委員會以「敕建清華禪林」之名列為北京市東城區普查登記文物掛牌保護。

簡介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五十八記載:

原:清化寺在正东坊,有勅建碑。(明《顺天府志》)

補:清化寺在三里河陽,宣德壬子奉聖夫人東安里王妙秀,命其弟義勇後衛百戶榮,以賜金買故保安寺基,即蔬圃為寺,落成於正統甲子。有奉議大夫金陵宋拯撰碑。正德壬申四月望毀於火,癸酉二月重建,乙亥五月訖工。有右中允濮陽李廷相碑。(《隩志》)

臣等謹按:清化寺今存,其街即以是得名。宋拯碑今存。又有明正德壬申年修撰李廷相重修碑。

原:程敏政宿清化寺詩:早脫朝簮出帝城,喜分禪榻坐深更。頓疑身在山中住,追笑詩從馬上成。把釣未應歸計拙,照人偏愛佛燈明。沉酣一夜清無夢,蕉鹿當年亦浪驚。(《篁墩集》)

由此可見,該寺明朝宣德壬子年(宣德七年,1432年)始建,正統甲子年(1444年)完工,正德壬申年(1512年)被火災燒毀,正德乙亥年(1515年)重建完工。

宸垣識略》載:「清化寺,在正東坊,三里河陽。明宣德壬子,奉聖夫人東安里王妙秀,命其弟義勇後衛百戶榮,以賜金買保安寺基,即蔬圃為寺,今存。其街即以寺得名。」

《北京寺廟歷史資料》記載着中華民國時期該寺的登記信息:

清化寺,坐落外五区界清化寺街二十二号,建于明宣德七年,属募建。本庙面积六亩七分,房屋八十四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历代保存无损,由显瑞管理。庙内法物有前殿弥陀木像,天王泥像,韦驮木像共六尊,中殿释迦铜佛,如来铜佛,阿弥陀铜佛共三尊,木罗汉像二十尊,三士木像三尊,后殿观音木像三尊,文殊木像一尊,西配殿达摩木像一尊,东配殿关圣泥像三尊,木长方供桌六张,木鼓一个,木质五供七件,锡质五供十四件,大铜钟一口,小铁钟一口,铜磬一口,铁磬两口,乐器二份,金刚般若经两部,残缺功课经二百余本,另有槐树三株,石碑一座,水井一眼。

清化寺 (僧廟)坐落外五區清化寺街二十二號,建於明宣德七年,屬募建。不動產土地六畝七分,佛殿十七間,群房七十八間。管理及使用狀況為自行管理,佛殿群房除供佛外,余皆出租。廟內法物有大銅鐘、銅磬、小鐵鐘各一口,鐵磬兩口,錫五供十五件,木供器七件,供桌六張,木鼓一個,鐵五供五件,樂器兩份,銅佛像五尊,木佛像二十九尊,泥佛像十四尊,金剛經兩部,功課經二百餘本,另有石碑一座,水井一眼。」

該寺始建於明朝清朝重修。大雄寶殿為廡殿頂,是北京南城唯一一座廡殿頂廟宇建築。該寺坐北朝南,原來有山門三間,門額石匾上書「敕建清化禪林」。整個寺院分為三進院落。後殿在兩廣路建商業街時被拆除。各配殿被居民拆除改建。2014年修繕前,早已年久失修,僅存前殿和大雄寶殿,並有諸多險情,前殿和大雄寶殿建築面積112.11平方米,當時前殿和大雄寶殿內有現狀居民6戶,企事業單位1家。2014年修繕時,大雄寶殿及周邊平房為東城區房屋土地經營管理二中心直管公房。為搶救保護文物,經東城區名城辦審核、東城區人民政府批准,前殿和大雄寶殿的騰退修繕工程被列入名城保護專項資金支持項目。2014年,東城區房屋土地經營管理二中心完成了6戶居民的搬遷安置,同年東城區文化委員會組織實施了大雄寶殿的修繕工作。但前殿因被那家企事業單位占用而未能騰退修繕。2016年,東城區推動該寺二期騰退修繕工作。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傳說人物、歷代聖賢、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這些家廟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廟,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廟明堂則合稱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後、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場也會使用「講堂」作為弘法場所名稱如慧日講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為祭祀各神祇場所的泛稱,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廟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