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潮:末任固始縣長史。後南下征戰,為福建觀察使威武軍節度使

王潮閩東語平話字閩南語白話字: ,譜名審潮表字信臣, ,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末任固始縣長史。後南下征戰,為福建觀察使威武軍節度使。與弟王審邽王審知率兵自中原南下入,是五代閩國的濫觴。

生平

王潮生於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年),琅琊王氏末裔,王恁之子,母徐氏。是秦名將王翦的後代,琅琊王氏士族。本為固始縣長史。

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壽州(今安徽壽縣農民軍首領王緒呼應黃巢之亂,攻破光州,俘獲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王緒命王潮為軍正。

中和五年(885年)隨王緒轉戰福建,時為參軍,因王緒多疑猜忌,要求他拋棄老母,節省軍糧,王潮非常憤怒,遂與前軍將軍合作,發動兵變禁錮王緒,王緒憂憤自殺。次年(886年)攻占泉州(今福建泉州),為福建觀察使陳巖任命為泉州刺史。陳巖死後,王潮命堂弟王彥復、弟王審知福州(今福建福州),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攻克。其後逐漸占領今福建省全境,先後受封為福建觀察使、威武軍節度使。

光啟二年(886年),王潮應泉州張延魯等人所請,克泉州,殺刺史廖彥若福建觀察使陳岩任命其為泉州刺史。陳岩病後曾召王潮,欲授以軍政。王潮還沒有到達,陳岩已經去世,陳之妻弟護軍范暉,自稱留後,發兵拒潮[1]。王潮命其弟王審知、堂弟王彥復攻福州(今福建福州),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攻克[2],素服葬陳岩,並將女兒嫁給陳岩子陳延晦。其後漸佔福建全境,王潮受封為福建觀察使,又升為威武軍節度使[3]

乾寧四年十二月初六(898年1月2日)王潮去世,享年52歲,被唐朝廷追贈為司空、儘管王潮有四子王延興王延虹王延豐王延休,二弟王審邽也還在世,他選擇由三弟王審知繼位,王審知後封王,開創了閩國

王潮兄弟自中原南下,帶來大批族人,所以至今仍被不少福建、台灣王姓家族奉為始祖。

墓葬

王潮死後葬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螺陽鎮盤龍村的鳳旗山東麓,東連盤龍山,西鄰五虎山,前對鼓山。唐乾寧四年(897)王審邽建。它是福建省迄今發現保存比較完整的唐代大型石室墓。

墓坐北向南偏西,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封土現高1.5米,墓前立有石翁仲文吏、武將各1尊,、石虎、石馬、石羊各1對。地下墓室石構券頂,平面呈「干」字形,象徵府第院落布局,分為甬道、前廳、前室、中室、後室。南北縱向全長18.24米,東西橫向最寬7.39米、高約5米。墓門為花崗岩雙扇大石板,上刻花瓣形紋,高1.8米、寬1米、厚0.2米。甬道長1.95米。前廳長3.7米、寬2.15米、高4.6米,頂部正中作八角形迭澀錐式。前室為橫向券頂,長2.25米、寬7.39米。中室長6米、寬3.15米。左、右兩壁距墓底高2.5米處有相對稱的大鐵釘1對,其用途不明,有人說是為懸吊棺木而設的。後室為橫向券頂,長2.06米、寬7.08米。墓底鋪大石板,每塊長1.7米、寬0.6米、厚0.2米。墓室正中有一條磚溝,內填木炭,以防潮濕。

墓於明萬曆間(1573~1620)被盜,隨葬品無存。據墓內僅存的一塊碑誌記載:清嘉慶廿年(1815)重修,1945年續修。1993年整修墓體外觀,墳丘前豎花崗岩墓碑並置石供案。墓庭闢為兩層墓埕,封土及墳前兩側建造排水溝。   

此墓的石雕作品是泉州歷史上最早的,其風格既繼承北派的質樸粗獷,又兼有南派的細膩纖巧,是了解唐末五代惠安石構建築技術和石雕工藝的重要實例。王潮墓為大型的唐末、五代古墓建築,是保存較完整的一個古代石構墓。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王潮死後被鄉民奉為「威武尊王」 或「廣武尊王」 ,在福州等地有廟宇,稱水西大王廟。或配祀在開閩聖王廟。

福建人尊稱審知為「開閩尊王」、審邽為「泉安尊王」,視為鄉土神明供奉,與王潮合稱「開閩三王」,時常合奉於開閩尊王廟。泉州承天寺西側至今仍有「開閩三王祠」,奉祀開閩三王。

注釋

  1. 資治通鑑/卷258》「遣使以書召泉州刺史王潮,欲授以軍政,未至而岩卒。岩妻弟都將范暉……發兵拒潮。「
  2. 淳熙三山志/卷01
  3.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六》『乾寧三年,升為威武節度使,以授王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