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zh-cn:理查德·瓦格纳; zh-hk:理察·華格納; zh-tw:理察·華格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理察·華格納
個人資料
出生 1813年5月22日
逝世 1883年2月13日(69歲)
簽名 理察·華格納的簽名

威廉·理查德·瓦格納(德語: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國作曲家劇作家,以其歌劇聞名。理查德·瓦格納不同於其他的歌劇作者,他不但作曲,還自己編寫歌劇劇本。他是德國歌劇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前面承接莫扎特的歌劇傳統,後面開啟了後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理查德·施特勞斯緊隨其後。同時,因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複雜性,成為歐洲音樂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

理查德·瓦格納一開始是延續卡爾·馬利亞·馮·韋伯賈科莫·梅耶貝爾的浪漫主義傳統,但後來提出了整體藝術的概念,整合了詩歌、視覺藝術、歌劇及劇場,並在1849至1852年間提出許多的論述。瓦格納後來將這些概念放入由四部歌劇組成的系列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中,共花了26年的時間才完成:310

理查德·瓦格納後期的作品以其複雜的音樂織度、豐富的和聲配器法著稱,另外他也在作品中靈活的使用主導動機,也就是會和特定人物、地點或是事物一起出現的一到兩個小節音樂。理查德·瓦格納在音樂語言上的一些進展,例如極度的半音體系chromaticism以及快速變換的調性,也影響古典音樂的發展。瓦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可以算是現代音樂的開始。

理查德·瓦格納曾建造自己的歌劇院,也就是拜羅伊特節日劇院[1]:113-114,其中有許多新穎的設計,此歌劇院是為了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而興建,《帕西法爾》也是在這裡首演。後來的拜羅伊特音樂節也在此固定演出瓦格納的十部樂劇。在瓦格納建造歌劇院時,他對於音樂及戲劇的想法又改變了,他也將一些傳統形式引入他最後幾部作品中,包括《尼伯龍根的指環》。

在理查德·瓦格納的最後幾年生命中,充斥著政治流亡者、動盪的愛情以及貧窮。他在音樂、戲劇及政治上的爭議作品在最近數十年來得到許多的注意,尤其是其中的反猶太詞句[2]。他的概念在許多二十世紀的藝術中可以看出蹤跡,其影響包括哲學、文學、視覺藝術及戲劇。

生平

File:Cosimawagner1877london.jpg
理查德·瓦格納的第二任妻子柯西瑪,李斯特的女兒

瓦格納1813年出生於萊比錫,出世6個月,在警察局當職員的父親就去世了。他母親不久改嫁給一個演員兼劇作家。不久全家就搬到繼父工作的德累斯頓。瓦格納在繼父關照下,受到了最初的藝術薰陶,他對戲劇和音樂十分感興趣。1827年,全家又遷回萊比錫。在萊比錫布商大廈劇院,他第一次聽到貝多芬第九交響樂,深受感動。1831年,他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作曲,一年後,他創作了貝多芬風格的《C大調交響曲》。

1832年,經他哥哥介紹,到維爾茨堡任合唱指揮。同年他創作了他的第一部完整的歌劇作品《仙女》。之後,他又先後在馬格德堡柯尼斯堡的擔任音樂指揮。

1836年11月24日第一次結婚,次年五月妻子米娜與當地一名名為迪特里希的商人私奔(1837年6月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情),六月他前往當時俄國里加任一家歌劇院的音樂指揮。1839年因為債務,乘船逃往倫敦。1840年至1841年在巴黎度過。1842年返回德國德累斯頓,任薩克森王國宮廷樂隊指揮。

1849年在德累斯頓參加五月起義,失敗後被通緝,此後12年在巴黎等地流亡,此時瓦格納與妻子米娜的關係已經到了不可修復的地步。在巴黎期間,認識了李斯特,後來娶了比瓦格納小24歲的李斯特的女兒柯西瑪為妻。1861年通緝令解除後,回到德國,住在威斯巴登的Biebrich鎮。

1865年開始,得到了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贊助。

1883年2月13日,在前往威尼斯避寒旅行期間,因心肌梗塞病死於威尼斯的溫德拉敏宮中。

瓦格納的兒子齊格弗里德·瓦格納也是作曲家。

作品

《瓦格納作品目錄(Wagner-Werk-Verzeichnis)》(WWV)中收錄的他的作品共有113件,其中包括未完成的以及計劃中的[3]

歌劇

File:Siegfried leitmotif.jpg
在瓦格納的歌劇《齊格弗里德》中,男主角的號角聲代表着作品的主導動機

瓦格納的劇作是他最主要的藝術遺產。大部分作曲家通常都把編寫歌劇劇本(包括台詞與歌詞)的任務交給別人完成,但瓦格納卻撰寫自己的劇本,他稱之為「詩篇」[4]:264-268

1849年起,瓦格納極力推崇一種新的歌劇觀念,即稱為「音樂劇(music drama)」(不過他後來放棄使用了這個詞)[4]:236-237[注 1],在這種劇作中,各個音樂、詩歌和戲劇元素都被融合在一起——構成一種「整體藝術」。瓦格納創造了一種新的作曲風格,使得管弦樂隊與歌手的地位同樣重要。之後的劇作中,管弦樂隊的地位體現在表達主導動機以及具體的人物、地點、情節元素。這些元素複雜地交織在一起,共同推動了戲劇的進展[4]:234-235。雖然「音樂劇」是瓦格納專用的,但許多作家[6]:129-136都如此稱呼這樣的劇作[4]:236,271

早期作品(至1842年為止)

瓦格納的最早嘗試創作的歌劇大部分都未完成。被他放棄的作品包括17歲時寫的田園歌劇《戀人的心緒Die Laune des Verliebten》,它是基於歌德的同名詩篇創作而成[4]:321;1832年寫的《婚禮Die Hochzeit》1832年[4]:321;1837-1838年寫的歌唱劇《男人比女人更狡猾Männerlist größer als Frauenlist》。1833年創作的《仙女Die Feen》在這位作曲家的一生中沒有出演過[4]:271,另外1836年的《禁戀Das Liebesverbot》在第一次演出後遭到撤回[4]:273。1842年,《黎恩濟》首演,它是瓦格納第一個成功上演的歌劇[4]:274-276。這些早期作品的創作風格總體上是較傳統的——相對更複雜的《黎恩濟》清晰地顯示其創作深受斯蓬蒂尼(Spontini)和梅耶貝爾(Meyerbeer)的大歌劇Grand Opera的影響——並沒有表現出瓦格納後來的創新,那樣的創新才決定了他在音樂史上的地位。瓦格納後來談道他並不認為這些作品(work)是他全部作品(oeuvre)的一部分,且拜羅伊特音樂節中也沒有表演過這段時期的作品[7]:26,甚至過去幾個世紀中都幾乎沒有上演過(只有《黎恩濟》的序曲偶爾會在音樂會上演奏)。在2013年,為了紀念作曲家肖邦誕辰,《仙女》《禁戀》《黎恩濟》等三部歌劇在萊比錫和拜羅伊特演出[8]

「浪漫主義歌劇」(1843-1851年)

File:Der fliegende Holländer.jpg
瓦格納的手稿:《漂泊的荷蘭人》的開幕序曲,其中有他給出版商的筆記。

瓦格納1843年的《漂泊的荷蘭人》宣告着他的創作階段進入了中期。隨後他又分別在1845年與1850年創作了《唐懷瑟》和《羅恩格林》。這三部歌劇有時被稱作瓦格納的「浪漫主義歌劇(romantic operas)」[9]:67-73[6]:125-129。由於這些劇作,他之前憑藉《黎恩濟》建立起的在德國乃至世界上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1849年起他就放棄了這種創作風格,不過有時他還會修改《漂泊的荷蘭人》[10]:13,25與《唐懷瑟》[4]:280-282[注 2]。一般認為這三部歌劇代表了瓦格納藝術歷程中重要的發展階段,在音樂和歌劇的主題處理、情感表達以及編排方面達到了成熟的地步[12]:106-107拜羅伊特音樂節精選Bayreuth canon內的作品中這幾部屬於比較早的成熟劇作,瓦格納辭世後柯西瑪Cosima Wagner還遵照他的遺願在拜羅伊特音樂節上安排了三者的演出[13]。此三部歌劇(包括改編版的《漂泊的荷蘭人》和《唐懷瑟》)仍繼續在世界各地定期演出並錄像[注 3],這些歌劇也使得他健在時便名聲大噪[注 4]

「樂劇」(1851-1882年)

開始創作《尼伯龍根的指環》

File:Ring22.jpg
布倫希爾德,是一名女武神。1910年亞瑟·拉克姆作此插畫。

瓦格納之後的戲劇《尼伯龍根的指環》(通常簡稱《指環》或《指環》系列)是其代表作之一。《指環》是由四部歌劇組成的系列,劇中的許多元素來自日耳曼神話Germanic mythology——多數來自後來的北歐神話——尤其是古諾爾斯語的《詩體埃達》與《沃爾松格薩迦Volsunga Saga》以及中古高地德語的《尼伯龍根之歌[4]:286[15]:128-130,141,210-212。瓦格納專門憑着他對頭韻Alliterative verse的理解改進了這幾部歌劇的劇本,頭韻在古日耳曼詩歌中有用到[14]:239-240,266-267。瓦格納對古希臘戲劇的認知也影響了這四部歌劇,在古代的雅典節日Athenian festivals四聯劇tetralogy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在他的文章《歌劇與戲劇Oper und Drama》中也進行了詳盡的討論[16]:74

《指環》系列的前兩部《萊茵的黃金》與《女武神》分別在1854年與1856年完成。《萊茵的黃金》中,「幾乎沒有「現實主義」(以及)表達感情的音樂片段Number (music)[注 5][17]:86使得瓦格納已經非常接近他1849-1851年文章中所談及的音樂理想了。事實上《女武神》中含有詠嘆調[第一幕中齊格蒙德(Siegmund)演唱《暴風雨(Winterstürme)》即為一例],另外女武神出現時的准合唱也體現了更多的「歌劇」特點,但巴里·米靈頓(Barry Millington)評論道「(這是)最完美地體現《歌劇與戲劇》中的理論的一部音樂劇了……它成功將詩歌與音樂結合,而在音樂表達上沒有太大的犧牲[注 6][18]

轉而創作《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與《紐倫堡的名歌手》

在為《指環》系列的第三部分《齊格弗里德》譜曲時,瓦格納暫時放棄了它的創作;在1857年至1864年間他一直在寫一部愛情悲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簡稱《特里斯坦》)以及他成熟作品中僅有的一部喜劇《紐倫堡的名歌手》(簡稱《名歌手》),這兩部作品也是經典歌劇的一部分[4]:294,300,304

File:Betz Franz.png
弗朗茨·貝茲Franz Betz,演唱了《紐倫堡的名歌手》中的角色漢斯·薩克斯(Hans Sachs)以及《指環》系列中的角色奧丁(Wotan)。

《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在音樂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許多人認為這部作品標誌着對傳統和聲調性的放棄,並為20世紀的古典音樂的發展方向奠定了基礎[4]:301[19]:64[20]:224。瓦格納認為這部歌劇完美地實現了他有關音樂劇的理論,其戲劇元素之間體現了「轉換的藝術(the art of transition)」,而聲樂與管弦樂之間也平衡得較好[21]:15。1859年作品完成,而在1865年6月慕尼黑進行了首演,是次演出由比洛(Bülow)指揮[4]:298

早在1845年瓦格納即設想過《紐倫堡的名歌手》應成為《唐懷瑟》的喜劇「裝飾品(pendant)」[22]:134。和《特里斯坦》很像的是,它於1868年6月21日也在慕尼黑首演,同樣是比洛指揮,並立即大獲成功[23]:282-283。巴里·米靈頓稱《名歌手》是「一部華麗的、感性的音樂劇,因劇中蘊含着溫暖的人性而廣受讚賞[注 7][24],但因為作品中有着強烈的德國民族主義色彩,故這部音樂劇也常被作為瓦格納信奉保守的政治態度、反猶太主義的例子[25]:66-72

完成《尼伯龍根的指環》

瓦格納回頭繼續為《齊格弗里德》的最後一幕配樂並繼續完成《指環》的最後一部歌劇《諸神的黃昏》時,他的創作風格有所改變:從《萊茵的黃金》與《女武神》的聽覺世界變得更為「歌劇化(operatic)」,不過其中還是充滿了他作曲的創新,並在劇中多處設了主導動機[4]:294-295。出現這種現象的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瓦格納是倒着撰寫《指環》系列的劇本的,所以《諸神的黃昏》的劇本要比《萊茵的黃金》更為「傳統(traditionally)」[4]:286;然而,他對整體藝術的追求變得鬆懈了。創作風格的改變也讓瓦格納在創作《特里斯坦》《名歌手》與巴黎版本的《唐懷瑟》時作曲技巧有所提升[26]:43。從《齊格弗里德》的第三幕開始,旋律中的半音chromaticism和複雜的和聲增多,對主導動機的處理也更為嫻熟[27]:48-49

從1848年瓦格納為《指環》規劃的第一份草稿到1874年完成《諸神的黃昏》一共用了26年。要演出《指環》一共需要大約15個小時[4]:285,目前仍在定期演出的劇作中,如此長的還僅此一部[28]

《帕西法爾》

瓦格納最後一部歌劇《帕西法爾》作於1882年,是他唯一一部專門為他的貝羅伊特節日劇院所作的歌劇。《帕西法爾》有意探討的,是爲了延續人類存在,使之純化的問題。而宗教信仰的虔誠,耶穌受難的陰影,使這部作品有了「舞臺節日祭祀劇(Bühnenweihfestspiel)」的副題[29]。此劇的故事情節是受到有關聖杯的傳說的啟發而創作的。其中也有些內容來自佛教中的出家,是在瓦格納閱讀叔本華的著作時讀到的。[4]:308瓦格納對柯西瑪說這是他「最後一張牌(last card)」[30]。這部作品仍因其在基督教、表達上處理不當而存在爭議;正如一些評論家所言,此作仍存在德國種族主義以及反猶太主義[31]:169-175。儘管這部歌劇被路德維希二世形容說「它(是)最基督化的作品(this most Christian of works)」[32],但烏爾麗克·基茲麗(Ulrike Kienzle)評論道「瓦格納雖然了解了耶穌教的神話,但《帕西瓦爾》的形象與精神上的內容都很特立獨行,違背了耶穌教的教條[注 8]"[33]:81在音樂上,這部歌劇代表了瓦格納的風格進一步升華,巴里·米靈頓如是評論:「(這是)一部精緻的配樂,它擁有着超凡的美麗與優雅。[注 9][34]

非歌劇音樂

File:Gill Wagner.jpg
安德雷·吉樂André Gill認為瓦格納的音樂震耳欲聾。圖為1869年4月18日報刊L'EclipseL'Eclipse的封面。

除了創作歌劇以外,瓦格納還譜寫過一些樂曲,不過數量較少。他的音樂作品有C大調交響曲 (瓦格納)Symphony In C major (Wagner)(19歲創作)、《浮士德序曲Faust Overture》(僅完成了交響樂的主題部分)、一些序曲、合唱曲以及鋼琴曲[35]:138。除去歌劇之外,人們最常演出的瓦格納作品要數室內管弦樂《齊格弗里德牧歌Siegfried Idyll》;它和《指環》系列的主題有幾分相似[4]:311-312。無論是最早的鋼琴版本,還是有管弦樂伴奏的《魏森冬克之歌Wesendonck Lieder》也經常被演出[注 10]。《美國百年紀念進行曲(American Centennial March)》(1876年作)與《信徒們的愛之宴Das Liebesmahl der Apostel》相對表演的要少一些;後者是1843年為德累斯頓而作,由男合唱團與管弦樂團來演出[4]:314

與猶太、納粹的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一直因為瓦格納的反猶太主義思想以及納粹的原因(希特勒非常喜歡華格納的作品[36]),一直有一非正式的禁令,以色列國內從不上演瓦格納的作品[37],不過這些年來稍有鬆動。

代表作品一覽

File:Wagnerposterbruhl.JPG
理查德·華格納

歌劇

管弦樂改編

  • 格魯克歌劇《依菲格尼亞在陶里德》序曲 重新配器

管弦樂

  • C大調交響曲
  • 浮士德序曲
  • 齊格弗里德牧歌

歌曲

  • 5首魏森東克的歌

參見

參考資料

  1. 歐洲華文作家協會. 歐洲不再是傳說. 新銳文創. 1 November 2010. ISBN 978-986-86334-2-1. 
  2. 華格納、納粹與猶太人:華格納與納粹關係 眾說紛紜. Lihpao.com. 2010-12-08 [2014-07-18]. ()
  3. 在線查看WWV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3-12.Template:De[2012-10-30]
  4.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Millington, Barry (ed.) (2001), The Wagner Compendium: A Guide to Wagner's Life and Music (revised edition),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Ltd. ISBN 978-0-02-871359-5.
  5. Wagner, Richard (1995b), vol. 5 Actors and Singers, Lincoln (N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ISBN 978-0-8032-9773-9.
  6. 6.0 6.1 Dahlhaus, Carl (1995), "Wagner: (Wilhelm) Richard Wagner", in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London: Macmillan, vol. 20, 115–36. ISBN 978-0-333-23111-1.
  7. Magee (1988)
  8. Wagnerjahr 2013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02-07.(英文) [2014-07-19]
  9. Spencer (2008)
  10. Deathridge (1982)
  11. Cosima Wagner (1978) II
  12. Westernhagen (1980)
  13. Skelton (2002)
  14. 14.0 14.1 14.2 Millington (1992)
  15. Donington (1979)
  16. Millington (2008)
  17. Grey (2008)
  18. Millington (undated b)
  19. Dahlhaus (1979)
  20. Deasthridge (2008)
  21. Rose (1981)
  22. McClatchie (2008)
  23. Gutman (1990)
  24. Millington (undated c)
  25. Weiner (1997)
  26. Puffett (1984)
  27. Puffett (1984)
  28. 東方早報. 《尼伯龍根的指環》9月上海演出 看完需15小時. 2010-03-31 [2014-08-12]. 
  29. Godefroid, Philippe. 第五章:拜羅伊特──瓦爾哈拉天宮與聖杯堡之間—《帕西法爾》的遺囑. 《華格納:世界終極的歌劇》. 發現之旅. 54. 周克希/譯. 臺北: 時報文化. 2001年8月6日: 第102–103頁. ISBN 957-13-3329-8 (Chinese (Taiwan)). 
  30. Cosima Wagner (1978) II, 647. Entry of 28 March 1881.
  31. Stanley (2008)
  32. Newman (1976) IV, 578. Letter from Wagner to the King of 19 September 1881.
  33. Kienzle (2005)
  34. Millington (undated d)
  35. von Westernhagen (1980)
  36. 德國納粹時代 華格納「紅假的」. Mag.udn.com. [2014-06-19]. ()
  37. 德國作曲家華格納與猶太人之間的情仇糾葛. Ctcrareviolins.com.tw. 2010-10-27 [2014-06-19]. ()


相關書目

網絡資源


引用錯誤:使用群組名稱 "注" 的 <ref> 標籤已存在,但查無對應的 <references group="注"/> 標籤,或缺少 </ref> 結束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