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皇帝會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皇帝會戰(德語:Kaiserschlacht),又稱作魯登道夫攻勢(英語:Ludendorff Offensive)或春季攻勢(德語:Frühjahrsoffensive),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德意志帝國於西方戰線發動的連續攻勢,達到自1914年以來挺進幅度最深的成果。這場攻勢發動的起因為:德軍意識到必須在美國挾壓倒性的物資和人力優勢進駐歐陸前擊敗西線的協約聯軍,這是德國在戰爭中最後的機會[1],同時也因為東線在俄羅斯帝國退出戰爭後可集中實力發動攻擊,約有50個師得以釋出並取得數量優勢,在質素上也較西線的德軍為佳。

這場攻勢分作4個階段,代號「邁克爾」(Michael)、「喬治特」(Georgette)、「格奈森瑙」(Gneisenau)和「布呂歇爾-尤克」(Blücher-Yorck)。邁克爾作戰是這次行動的主攻,目的在突破盟軍防線,包圍於索姆河英吉利海峽的英軍並將其殲滅。德國認為一旦此行動成功,法軍將有可能提出停戰。其他行動皆為邁克爾攻勢的輔助作戰,為的是牽制索姆河上其他盟軍的行動。然而皇帝會戰本身缺乏確立的戰略目標,當攻勢開始時目標的選定一直在根據戰場狀況而變化。相比下盟軍的主力都集中於重要的地區,如亞眠的鐵路樞紐和海峽的港口,而撤離了德軍占領、長期受戰火破壞、並無戰略價值的地區。

德軍在攻勢中遇到機動力不足、後勤運輸無法趕上前線部隊的問題,以至於無法即時擴大戰果。擔任攻勢矛頭、快速移動的突擊部隊無法攜帶足夠維持自己戰力的糧食與彈藥,由於缺乏補給,德軍的攻勢日益減弱。到了1918年4月後半,德軍對聯軍的威脅力量已消失,前者地面部隊已傷亡慘重,是否能固守占領地、保住戰果也成了非常大的問題。到了1918年8月聯軍使用新型戰術和火炮武器,發動反擊的「百日攻勢」,將德軍自皇帝會戰占領的土地上逐出,不久德國的興登堡防線崩潰,德意志帝國解體,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德軍的最後攻擊

魯登道夫於7月15日發動德軍的最後攻勢,試圖吸引佛蘭德以南的聯軍部隊和擴大布呂歇爾-尤克作戰以東的突出部。德軍蘭斯以東的攻擊受阻於法軍的縱深,雖然德軍蘭斯西南部的部隊成功跨過了馬茲河,但法軍於7月18日在突出部以西發動大規模攻勢,威脅切斷德軍的突出部,儘管魯登道夫成功擋住這個攻擊並成功撤退突出部的部隊,但盟軍已看透德軍的情勢,發動了百日攻勢[2],奪回德軍占領的區域,最終結束戰爭。

對戰略的衝擊影響

皇帝會戰的連續攻勢令德軍在一戰中曾占領了大片的領土。然而德軍並未取得勝利,相反地,德軍人力枯竭、士兵疲倦並置於戰場上,令聯軍得知此狀況。而占領地的增加也意味着德軍必須鞏固、抵抗聯軍增援兵力的戰線變長,特別是形成突出部的形式更難防守。在六個月內,德軍士兵數量從510萬降到了420萬人,人力資源耗盡。德軍最高統帥部估計,每個月必須要有20萬人用作補充兵力,然而即使將服役年齡降至18歲,也要一年才能徵得30萬的新兵。更糟的是,他們已失去其軍隊精銳:用作滲透戰術的突擊部隊。即使如此,德軍還約有100萬士兵於東線,最後也一直到戰爭結束,試圖令德意志帝國可在歐洲抵抗更久,並繼續持有政治野心。

聯軍雖然受到大量的損失,但沒有戰敗。在任命福煦為聯軍最高統帥後,原本不協調統一的聯軍作戰情形已有好轉,增進了其效率。而美軍第一次以單獨部隊證明己方的能力,他們的出現也彌補了歷經四年作戰、人力缺乏的英法兩軍。

視頻

皇帝會戰 相關視頻

第一次世界大戰百年紀念——《魯登道夫攻勢》
第一次世界大戰實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