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眼斑冢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眼斑冢雉

圖片來自getit01

眼斑冢雉(英文名:Malleefowl,學名:Leipoa ocellata)是一種體型矮壯的澳大利亞陸棲鳥,與眷養的雞隻大小差不多,因與其有遠親關係。其築巢土堆由雄雉所造,雌雉產孵化完成後離巢,雛雉缺乏照顧。

簡介

眼斑塚雉是雞形目塚雉科斑眼塚雉屬的鳥類。分佈在澳新界:西澳大利亞西南部至新南威爾士州中東部(澳大利亞南部)。[1]是澳洲一種粗壯的鳥類,約有家雞的大小,有時也稱「錦雞」。牠們棲息在南澳洲半乾旱的小桉樹叢林,但目前只餘下三個分隔的群落,包括墨累河及馬蘭比吉河盆地、辛普森沙漠以西及西澳洲州的西南角邊緣。 塚雉和麻雀燕子的名稱類似,它們並不是一種生物,而是雞形目、塚雉科下所有鳥類的總稱,塚雉共有20多種,生活東南亞國家大洋洲部分地區。雖然長得像雉雞,其實它們和雞的親緣非常遠。之所以叫做塚雉,跟牠們挖墳一樣的生殖方式密切相關。[2]

行為

牠是一種生性害羞、有高度警覺性獨行的鳥類,平常不會飛行,只有在驚訝或被追趕時為了逃避危險才飛到上。雖然非常活躍,但人們很少看到牠們的足跡,當受到干擾時會僵立不動。牠們有許多策略來逃避掠食者,錯綜複雜的羽毛圖案,保護使之隱形,悄無聲息地迅速消失在灌木叢中。塚雉的雛鳥出生之後需要自己從裡鑽出來,此時父母早已不知去向,雛鳥只能自學成才獨自生活

繁殖

雄雉造巢

眼斑冢雉常是成對占據了一塊領土,但通常又是分開棲息和覓食];在天,雄雉會選擇一塊地面,通常是矮小的矮樹之間的一個小空地,並在沙地中刮下約 3米(9.8 英尺)寬、1 米(3.3 英尺)深的窪地用他的向後耙土。冬末和早,開始收集有機材料來填充,將樹、樹樹皮刮成在洞周圍長達 50 m(160 英尺)的堆垛,並將其建造成巢丘,通常上升到地面以上約 0.6 m (2.0 ft)。土堆中的垃圾數量各不相同;主要是子,少部分是其他材料。

雄性通常在第四年建造牠們的第一個土墩(或接管現有的土墩),但往往不如老鳥那樣令人印象深刻。牠們被認為是終生交配,雖然雄性在1年中的9個月裡都留在附近保衛巢穴,但可以在其他時間遊蕩,之後並不一定回到同一個領土。

產卵

雨後,雄性轉動並混合材料以促進腐爛挖一個室。雌性有時會協助挖掘室,時間因溫度和降而異。雌性通常在 9 月至 2 月之間產卵,前提是降雨量足以開始墊料的有機腐爛。雄性繼續維持巢丘,隨著季的臨近(大概是為了調節溫度)逐漸向混合物中添加更多的土壤。雌性冢雉產下兩到三到 30 多個大而薄的殼蛋,大部分約 15 個;通常相隔一周左右。每個雞蛋的重量約為雌性體重的 10%,在一個季節內,她通常會產下自己體重的 250%。離合器尺寸因鳥類和降雨而有很大差異。孵化時間取決於溫度,可以在大約 50 天到幾乎 100 天之間。

新雛

幼雛冢雉用牠們強壯的從卵中掙脫出來,然後仰面躺著抓撓到水面,努力掙扎 5 到 10 分鐘,每次長 3 到 15 厘米(1 到 6 英寸),然後在重新開始之前休息一個小時左右。到達水面需要 2 到 15 個小時。小從築巢材料中跳出來,幾乎沒有警告,眼睛和喙緊閉,然後立即深呼吸並睜開眼睛,然後一動不動地僵住長達 20 分鐘。然後很快從洞裡出來,翻滾或蹣跚到土墩的底部,很快就消失在灌木叢中。一個小時之內,就能正常運行;牠可以短距離撲騰,兩小時內跑得非常快,儘管還沒有長出尾羽,但一天之內就可以強勁飛行

幼雛冢雉與成或其他雛雞沒有接觸;它們往往一次孵化一隻,任何年齡的類除了交配或領土爭端外,都會互相忽視。雛雉離開巢丘後很快就會鑽入叢林中。1小時內就可以走得很好,2小時就已經走得很快及可飛很短的距離。雛雉不會與其父母或其他雛雉有所接觸。

分佈和棲息地

他們佔據了澳大利亞南部相對肥沃地區邊緣的半乾旱馬利灌木叢,現在它已減少為三個獨立的種群:墨累-穆倫比吉盆地,位於辛普森沙漠邊緣的斯賓塞灣以西,以及半乾旱邊緣西澳大利亞肥沃的西南角。

重要鳥類區

BirdLife International已將澳大利亞大陸南部的幾個重要鳥類區域確定為對保護眼斑冢雉具有重要意義:
新南威爾士州: 新南威爾士州中部 Mallee、古努、新南威爾士州南部馬利。 南澳大利亞: 高勒山脈、口香糖潟湖、皮賓加、里弗蘭馬利、南約克半島。 維多利亞: 小沙漠、Murray-Sunset、Hattah 和 Annuello、萬當、Wyperfeld、大沙漠和 Ngarkat 澳洲西部: 龍巖、鄧恩岩和國王湖、菲茨傑拉德河、霍爾頓、卡拉拉和洛查達、卡倫山、洋紅色湖、吉布森山和查爾斯達爾文、耶利里站

保護狀況

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被列為易危物種。在其範圍內被認為受到威脅。引入紅狐的捕食是一個因素,但關鍵問題是改變災方案以及持續的破壞和棲息地破碎化。像南方毛鼻袋熊一樣,眼斑冢雉特別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導致的日益頻繁和嚴重的乾旱的影響。在歐洲人到來之前,在澳大利亞的大片土地上發現了牠們。在 1999 年澳大利亞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法中被列為易受傷害。牠的保護狀況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在澳大利亞也因州而異。

Yongergnow 澳大利亞鵪鶉中心

Yongergnow 澳大利亞 Malleefowl 中心位於西澳大利亞的Ongerup,位於奧爾巴尼和埃斯佩蘭斯之間的道路上。該中心於 2007 年 2 月開放,旨在為有關槌禽和該物種保護的教育提供一個焦點。它有一個常設展覽和一個大型鳥舍,裡面有一對木雕。該中心收集報告的槌禽目擊事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