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童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蠟像形式呈現的「童試」原圖鏈接來自 寧報資訊 的圖片

童試即童生試,是明清兩代取得生員的入學考試,是讀書士子的進身之始。應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統稱童生。

童試包括縣試府試院試三階段。院試錄取者即可進入所在地、府、州、縣學為生員,俗稱「秀才」,生員分廩生、增生、附生三等。生員經科試合格,即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稱「科舉生員」[1]

科舉制度

中國科學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他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周年。

中國科舉制度[2]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和一大進步,它所一直堅持的是「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取仕」的原則,它對我國古代社會的選官制度,特別是對漢代的察舉和徵辟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個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給廣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過科舉的階梯而入仕以登上歷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台、機會和條件。因此說,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具開創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選拔制度。

在漫長的1300年的科舉考試中,曾產生出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至於秀才就更不計其數了)。隋唐以後,幾乎每一位知識分子都與科舉考試有着不解之緣和密切關係,從未參加過科學考試的是極少數。中國歷史上,善於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傑出貢獻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外交家、軍事家等大都出自狀元、進士和舉人之中。

影響

1300年的科舉制度幾乎占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五分之三和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歷史之長,影響之大,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它對於祖國的統一、社會的穩定、各民族的團結和融合,對於中華文明的傳播和建設,特別是對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進和發展都曾產生過巨大作用。我國的科舉制度從宋元以後東漸西傳,越南、日本、韓國、朝鮮,在其國內都較長時間仿照中國推行過科舉制度;法國、美國、英國等國家的選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國科舉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響。西方現代的文官選拔制度、我國現代的教育制度和幹部選拔制度都是中國科舉制度的繼承和發展。因此,孫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世界各國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權憲法》)。西方人將中國的科舉制度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五權憲法》)。西方人將中國的科舉制度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它無疑對中華民族,對全人類都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

中國的科舉考試內容到明代以八股為主,即「八股取仕」。它逐步成為僵化模式,特別是到晚清時成為嚴重束縛知識分子的枷鎖,暴露出種種弊端。因此,吳敬梓才寫出了《儒林外史》這部諷刺科場的不朽名著。到清朝末年,在封建社會制度行將滅亡之際,發生了戊戌變法,「廢除科舉,興辦學堂,」已成為歷史的必然。1905年清政府頒布了停止科舉的上諭。從此,1300年的科舉制度宣告結束。

視頻

童試 相關視頻

童生天籟合成
萌孩子邊彈邊唱一首童生版的《成都》真的是天籟童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