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羅馬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羅馬領
圖片來自amdgchinese

羅馬領[1] [2] ,是絕大多數西方基督教神職人員/教牧人員衣著的一部分。

簡介

「羅馬領」是司鐸獻身給上主的標誌。 正如一隻結婚戒指表示了夫婦的關係;也代表了夫婦的合一共融,所以「羅馬領」是主教們和司鐸們 (包括執事們和修士們) 的識別,也表明了他們與天主的親近,他們被召叫而領受司鐸的職務。

在很多宗教信仰中,宗教團體或根據該宗教的傳統,會對神職人員的日常服飾,存在硬性或一定程度的規定,從神職的階級,服飾的顏色和設計可能存在相差;在教團制度的管理下,大部份服飾的規範,是與其教義連結。

羅馬領是基督教教牧衣著的一部分,其真正起源無法考究,相傳來自古羅馬或其它民族的民族服裝,約十六世紀開始,被羅馬天主教廣泛使用於教區神職人員穿着的常服(cassock)中,基督教不同宗派亦有仿效。

現在這種恤衫的設計,由蘇格蘭長老會牧師唐納德·麥克勞德(Donald Mcleod)於1865年發明,經過歷史的演變,現今為特殊立領衫上,可拆式以塑膠製成的短白色領或全系式整圈的白色領。這是普世牧師的代表性服裝之一。

意義

羅馬領,是出席基督教內外或相關需要表明身份時的服飾。與社會人同樣的恤衫,但顏色的差異和領口位置的不同,其背後的意義,代表着教牧的生活模式和價值觀,與社會制度的不相同,但是牧師卻不同於天主教或東正教神父等,其他基督宗教的聖職者,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指出,所有基督徒都是屬於基督的身體,神職人員與平信徒沒有分別,因此信徒皆祭司,和非聖俗二分的教牧同工,同時亦是社會的一份子。佩戴此領圈,正是提醒着教牧,要以如何的態度看待牧職,無論堂會以內的事奉,還是回應世情進入社會,要承擔的正正是與一般信徒不同的職分和功能。

羅馬領衫的黑色代表不完全和罪惡,這傳統來自昔日的修道院制度,象徵了甘願與世俗隔離;白色的領口提醒着,作為教牧自身的言語和上主的約束,傳道人的口,要傳講上帝的話語。羅馬衫也代表了牧師的位份,象徵了教牧的權柄、使命、資格和責任。這不是教會權力遊戲的玩物,強調神學人階層的自高自大,個人覺得也不稱得上為制服,教牧不應該把聖職專業化,存在上下班的概念。因此,這件衣飾的首位是牧師自己要有委身成為基督僕人的態度,如同它的化名「狗圈項」,是屬於教牧同工對自己身份的表達和回應,如此一來才會更顯出其屬靈意義。身處大時代,一個簡單的塑膠白色領,同時是對抗各種挑戰的抗爭工具,必須提醒教牧,對主耶穌基督的委身和呼召,亦同時提醒着基督徒和社會各界人士要給予教牧應有的尊重。

英國聖公會報告,當時神職人員習慣佩帶一個由牧師Donald McLeod博士發明的可拆式衣領(援引格拉斯哥先驅報,1894年12月6日),並且通過牛津運動變得普遍。在一些福音派教會裡,則很多看不到羅馬領的出現,因為衣領被認為和天主教會聯繫在一起。

樣式

儘管全世界的羅馬領大同小異,但是基本還是可以細分出兩種不同的款式。

羅馬領,為襯衣上的一個可拆式衣領,由二個飾鈕——一個在襯衣前和一個在後緊固著。

  • 衣領在脖子後面縫合,呈現無縫合線的前線。其中可拆卸領扣在漢語中被稱為「羅馬領」,有時也被稱為「狗項圈」,為白色的,所以絕大多數的羅馬衫以黑色為主,起到修飾白色作用。
  • 雖然羅馬領在17世紀被發明,但是襯衫的衣領設計卻是一個相當現代的發明(可拆式衣領應該在1827年被發明)。

普遍款式

這種在世界上比較常見,包括天主教信義宗聖公會等都被普遍使用,簡單來說,就是衣領上的凸出部分上面是封閉的,羅馬領只能從前面的「囗」字型大口插入固定,或者如果衣領底下沒有縫合的話可以把領子立起來,把羅馬領扣上後再翻下來,類似於西裝小禮服的領花佩帶方法。

高派教會專屬款式

這種目前來說只有部分高派教會的神職人員使用,在中國大陸尚未有發現有神父或者牧師穿着。

簡單來說,特點就是衣領上面的口是開口的,而下面是縫合的,也就是說羅馬領可以直接從上而下插進衣領,而一般來說,這種款式的羅馬衫衣領都會低於羅馬領的高度,所以除了正面大大的「囗」字型開口外,襯衫衣領上面的一整圈都會露出一條細長的白色。

兩種羅馬領

傳統的羅馬領為硬質,但是這種羅馬領有一些缺點存在,硬質的羅馬領會讓神職人員在說話時感到一種壓抑感,甚至脖子比較粗大或者喉結髮育比較大的司鐸會在喝水下咽時喉結被卡在羅馬領上導致無法下咽,且羅馬領夏天蓄汗,冬天則會變得異常寒涼。

所以到了後來就出現了軟式羅馬領,這種羅馬領不會出現上述硬質羅馬領的所有特點,惟軟式羅馬領由於會隨着穿戴者身體動作而扭曲,所以相對於硬質羅馬領來說,在神聖感上略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