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士林國民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臺北市立士林國民中學,簡稱士中或士林國中,英文名稱為Taipei Municipal Shilin Junior High School,位於臺北市士林區的一所國民中學,臨近士林國小、台北捷運士林站、華榮市場等。校舍共計五棟教學大樓(美齡樓、東齋、西齋、力行樓、實踐樓),另設有一150公尺的PU跑道及3座排球場。新建大樓已完工,名叫繁星樓,建有25公尺水道游泳池。
目錄
校史
分校前
- 1945年士林各界熱心人士,為便利子弟就近入學,請准臺北縣政府創設士林初級中學。
- 1946年9月,正式成立臺北縣立士林初級中學,並開始招生,共計兩班。
- 1949年陽明山管理局成立,改歸於陽明山管理局士林初級中學。
- 1951年8月,恢復舊名臺北縣立士林初級中學,但學校行政仍隸屬陽明山管理局。
- 1964年8月,奉准試辦高中。
- 1967年1月,改制為陽明山管理局士林中學(初中部)。
- 1968年1月,陽明山管理局改隸屬於臺北市。
分校後
- 1968年7月,分為陽明山管理局士林高級中學與陽明山管理局士林國民中學兩校,惟高中仍暫於國中校址上課。
- 1969年8月1日,士林高中直隸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管轄,改制為臺北市立士林高級中學。
- 1970年,兩校行政系統徹底劃分。
- 1973年12月,陽明山管理局精簡編制,一般行政業務劃歸臺北市政府直接掌理,該校乃改歸於臺北市政府,校名定為臺北市立士林國民中學。
- 1975年2月15日,士林高中於北投石牌的新校區完成並遷出原教室,該校始有一完整校區,並改名為台北市立中正高級中學。
校歌
陽明山麓,庠序巍巍,佳士如林,輩起英才;
陽明山麓,庠序巍巍,佳士如林,輩起英才。
好學力行,知恥勉哉,崇德修業,勉哉勉哉;
奮志青雲兮,復興民族,頂天立地兮,繼往開來,繼往開來。
歷任校長
- 蘇進傳(1946年9月—1947年6月)
- 何江山(1947年7月—1954年8月)
- 謝大荒(1954年9月—1956年1月)
- 邵夢蘭(1956年2月—1971年6月),1968年7月—1971年6月兼任兩校校長,1971年7月起專任高中校長。
- 徐駿德(1971年7月—1973年7月)
- 黃中興(1973年8月—1980年7月)
- 方紹孔(1980年8月—1990年7月)
- 鄭顯三(1990年8月—1993年7月)
- 邵忠雄(1993年8月—1997年7月)
- 鄭茂正(1997年8月—1998年8月)
- 溫怡梅(1998年8月—2002年7月)
- 孔承先(2002年8月—2008年7月)
- 蕭梨梨(2008年8月—2012年7月)
- 陳錦謀(2012年8月—2018年7月)
- 林凱瓊(2018年8月—)
知名校友
學校
學校(或稱學院) 是一種為教師及學生提供教學環境的機構,並通過特定的教育方式增進對學生的知識和價值體系。現時,大部分國家設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有時更為國民提供義務教育。在正式的教育制度下,學生需在不同類型的學校接受教育。這些學校的分類因文化和制度而異,但可以總括為小學、中學和大學。小學一般為兒童而設,提供基本教育。學生在完成小學教育後,通常會就讀中學。最後,提供高等教育的學校可成為「大學」或「專科學校」。
在這些主要學校類型外,在某些國家的學生可能會在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的前後在其他學校接受教育。幼兒園和幼稚園為年幼兒童而設,在小學教育前就讀。在完成中學教育後,中學生可選擇就讀大學、職業學校、專科學院或神學院。某些學生可以選擇就讀另類學校,接受有別於主流教學方法和課程的另類教育。[1]
學校也可分為政府營運和私人營運的學校。私立學校通常在政府教育未能夠提供某種教育方法或課程時設立。某些私立學校有宗教背景,在政府未能提供宗教教育時,作出額外教育,如基督教學校、伊斯蘭學校、佛教學校等。為成人而設的學校更提供專門教育,如軍事學校、商學院,等。另類學校更包括在家學校和線上學校等,使教學可以脫離傳統校舍。
歷史
位於英國東南部的坎特伯雷,建立於公元597年的國王學校,可能是現存最古老的學校之一.[2];而中國最早的學校,據估計是在周朝。清朝後逐漸出現太學之類官方辦的學校。
學校教育的目的
在中國歷史上的周朝,學校辟雍是統治階級培養下一代品格、禮樂、讀寫和軍事技巧的場所。
但如果學校實行填鴨式教育制度,只會令學生無法吸收知識,違背學校令學生學習不同知識的理念。
常見的分級
歐洲的一些地區,高級中學(英語:Gymnasium)是中學的一種,入學的學生一般成績較突出。在德國,十三年級之後(一些地區是十二年級),將完成高級中學學習並參加德國大學入學考試(Abitur)(在奧地利和瑞士稱為Matura考試)。
在英國,學校要是指高等教育階段前的教育機構,大致上可以被分為小學(有時進一步區分為幼稚園和小學)和中學。而這些學校是由女王教育檢查員(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Education)這個機構來管理的。
在北美,學校是指所有級別的教育機構,包含以下所有機構:幼稚園、小學、中學(即初級中學,英文稱middle school、intermediate school或junior high school,根據招生的學生年齡及地區而定)、高中、學院、大學及研究生院。在美國,從幼稚園到高中的所有學校都是由各州的教育局來監督的。許多早期的美國公立學校都是單間學校,一位老師在一間教室裡面教7個年級的學生。20世紀20年代起,單間學校被整理為多教室的學校,越來越多學校提供了校車運送學生。
常見的分類
在英國及北美,學校可以是部分或完全自主運作管理的機構,不一定是公立義務教育學校系統的一部份。學校可以專精於某一個領域,例如:經濟學院(如倫敦經濟學院)、舞蹈學校或記者學校。也可能基於某類學生而設立,如特殊學校、聾啞人士學校等。
批評與替代
在整個20世紀,傳統的學校受到廣泛的批評。法國社會學家皮耶•布迪厄在他的著述《差別:對品味評價的社會批判》中說明了學校的階級結構再製機制。
學校(尤其是威權體制教育的學校)被指責對孩子的學習有更多的抑制作用而不是激勵作用,這主要是因為它使孩子產生恐懼。一些人更喜歡學生有充份自由的民主學校或其他另類教育,其他人喜歡在家自學,或參與非學校教育機構,而不去上學。
動物學校
動物學校是訓練動物的機構,有些學校訓練一般的生活常規,有些則教導專業的導盲技術。
現代學校
在現代,學校仍然是傳授知識及技能的重要場所,但因為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使部分的學生為了文憑而打混摸魚。加上部分教師認為只需把他所瞭解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就足夠,而忽略教導倫理道德,及正確的價值觀給學生。
校園設施
參見
等級分類
學校分類
學校組成
參考文獻
- ↑ Leseferdighet og skolevesen 1740–1830 (PDF). Open Digital Archive. [15 Ma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4-14).
- ↑ History of the School [校史]. The King's School, Canterbury. [2019-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7)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