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良渚文化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良渚文化遺址

中文名;良渚遺址

外文名;Liangzhu site

發現者;施昕更

發現時間;1936年

地理位置;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和德清縣境內

所處年代;新石器時代

重要發現;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遺存

面積;約34平方公里

良渚文化遺址位於杭州城北18公里處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因首次發現的良渚時期黑陶罐於浙江杭州市餘杭區良渚街道,於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渚文化。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中心地區在太湖流域,而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則在太湖流域的東北部、東部和東南部。實際上是餘杭區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瓶窯鎮是良渚文化的遺址中心。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地方。年代距今5300-4300年左右。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遺址。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2012年良渚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9年,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1]

良渚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另外,陶器也相當細緻。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於太湖地區。在杭州市餘杭區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布着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範圍廣闊,遺址密集。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琮、璧一類玉器數量之多和工藝之精,為同時代其他文化所未見。石器磨製精緻,新出現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鐮和階形有段錛等器形。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之一,同馬家浜文化、馬橋文化一樣,其考古地點分布於太湖周圍地區。

歷史意義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新石器時代文化 ,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300─4000年 ,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於太湖地區。在餘杭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布着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 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範圍廣闊,遺址密集。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台 土冢與祭壇遺址相複合。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發掘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項課題,它關係到國家的起源。良渚城 柱形玉器 新石器時代良渚牆的發現讓人更加確信中華文明至少誕生於距今5300年至4300年之前。良渚文化一向被譽為"文明的曙光"。在中國史前文明的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考古人員2007年11月29日在杭州宣布,一座290多萬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遺址的核心區域被發現。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等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同時代中國最大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至今所發現的,可稱為"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認識,標誌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國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2]

良渚文化延續上千年後突然消失了,後來有學者認為這是過度依賴單一糧食作物稻穀造成的。但若是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看,前述觀點顯然並不能成立。因為在此之後的馬橋文明儘管在文化層面上與良渚時期差異甚大,可這兩個時期的同地居民卻令人出乎意料的擁有著完全一致的獨特遺傳結構,所以較大可能性的排除了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劫難。並進一步以此來判斷,其文明程度在末期的急遽衰退更有可能是由人文因素所造成的,例如遭受到同一時期境外不同文明的毀滅性入侵及征服,從而致使當地的原有文明體系產生了巨大的轉變。

考古發現

出土文物

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石器有鐮、鏃、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製精緻,特別是石犁和耘田器的使用,說明當時已進入犁耕階段。出土的陶器,以泥質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採用輪制,器形規則,圈足器居多,用鏤孔、竹節紋、弦紋裝飾,也有彩繪。玉器發現很多,有璧、琮、璜、環、珠等,大部分出土於墓葬中。與良渚遺址同類型的遺址,在長江下游的蘇南,直至錢塘江以北的平原地區,分布較廣,據戰國古籍《鶡冠子》記載說"成鳩氏之國……兵強,世不可奪",實際上就是說良渚文化集團的武力強大,天下無敵,考古學界統稱為"良渚文化"。據對有關遺址出土文物的碳14測定,其年代距今約5300-4000年,先後延續達千年之久。1986、1987年,從良渚墓葬中出土大量隨葬品,其中玉器占90%以上,象徵財富的玉器和象徵神權的玉琮和象徵軍權的玉鉞,為研究階級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而且使世界上許多大博物館對舊藏玉器重新鑑定、命名,使一些原被誤認為是"漢玉"(實際上是良渚玉器)的歷史推前了2000多年。1994年又發現了超巨型建築基址,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確認是人工堆積的大土台,土層最厚處達10.2米,其工程之浩大,世所罕見。考古學界認為"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源頭"。

1、石器

出土的石器有、鑿、錛、、鏃、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製精緻;特別是石犁的使用,說明當時早已進入犁耕階段。新出現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鐮和階形有段錛等器形。

2、陶器

出土的陶器,以泥質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輪制較普遍,一般器壁較薄,器表以素麵磨光的為多,少數有精細的刻劃花紋和鏤孔。圈足器、三足器較為盛行。代表性的器形有魚鰭形或斷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節形把的豆、貫耳壺、大圈足淺腹盤、寬把帶流杯等。

3、玉器

玉器的發現很多,有璧、琮、璜、墜、環、珠等,大部分出土於墓葬中。據對有關遺址出土文物的碳14測定,其年代距今約5300年至4200年,先後延續達千年之久。

4、蠶絲織品

20世紀50年代末,在湖州錢山漾遺址中出土屬於良渚文化的紡織品遺存,其中包括絲線、麻布,更令人稱奇

的是一塊被鑑定為最早的"絹織物"的紡織品,材質是經過繅制的家蠶絲,其經緯密度達到每平方寸120根。這說明良渚文明已經掌握了相當發達的養蠶和紡織技術。古籍傳說養蠶紡織的始祖是黃帝正妃嫘祖,從發現來看,絲織技術的發源地很可能應是東南中國的良渚文化。

5、鼎

在陶器時代,中原地區並不流行三足鼎,鼎的器型在良渚的發掘中卻十分常見。鼎在其祭祀中的使用,已初具後來中原禮制的萌芽。

地理位置

民居遺蹟

良渚文化居民過着較穩固的定居生活。在錢山漾遺址發現3座的民居遺址。其中一座東西長約2.5米,南北寬約1.9米,木樁按東西向排列,正中有一根長木,似起"檁脊"的作用,其上蓋有幾層竹蓆。另一座只在東邊保存下一排密集而整齊的木樁,上面蓋有大幅的蘆席和竹蓆。在吳縣澄湖還發現一批土井,井底遺有多件陶器和石斧。崑山太史淀的水井還有木構井圈,系用4~5塊長約2米的弧形木板鑿孔連接而成。

墓葬遺址

各地共發現墓葬數十座,墓坑呈長方形,以頭向南的仰身直肢葬為主。有大、小墓之分。

1、小墓

浙江海寧嘉興平湖餘杭等地發現的小墓,隨葬陶器的質量一般遠遜於實用品,有的小墓用豬下顎骨或穿孔石斧和大型玉璧隨葬。

2、大墓

大型墓不僅墓坑規模較大,而且隨葬器物數量多,質量也高。如草鞋山198號墓,東西1.7米,南北4米,有60多件隨葬器物,其中有5件玉琮、2件玉璧以及鐲、管、珠、錐形飾、穿孔斧等共30多件玉器。

福泉山遺址6號墓雖遭破壞,仍遺有、石、、陶器119件,其中玉琮5件,玉璧4件。寺墩3號墓隨葬玉琮、玉璧多達57件。用如此大量玉器隨葬,這是以往所沒有的,在良渚文化中也屬特殊現象,有人把這種現象稱為"玉斂葬"。

張陵山遺址的一座墓葬,隨葬、玉、石器共40多件,其中以獸面紋的玉琮和玉瑗、玉蟬等較為突出,在墓主人腳下,與隨葬陶器一起還發現3個人頭骨,有人認為其身份應是奴隸。

古城遺址

該古城遺址位於良渚遺址核心區的莫角山一帶,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總面積達290萬平方米。從出土的陶片和器物判斷,良渚古城使用的下限,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

作為文明初期最重要的人類聚落形式,城牆意味着社會組織從自然村落邁入了等級社會。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認識,標誌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

稻作文化遺蹟

良渚並非現知最早發現稻米的文化遺存。在更早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發現過稻米的遺蹟。而在良渚文化的稻米中,考古人員已經可以區分出秈稻和粳稻的不同。良種的馴化和培育,加之濕潤溫和的氣候,使得規模龐大的古國獲得了穩定的食物供應。與北方的粟作農業相比,稻作無疑需要更加繁細的耕作管理技術,這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良渚文化社會組織的複雜性。

文物保護

良渚遺址最早被發現於1936年,當時西湖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施昕更在良渚一帶最早進行了的具有現代意義的田野考古發掘,出土的陶器中有引人注目的黑陶,當時被認為與山東龍山文化類似。隨後,黑陶、磨光石器和精緻玉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遺存在環太湖流域不斷被發現,與龍山文化的差異也逐漸明顯。

195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院,考古學家夏鼐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

1961年,浙江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良渚遺址位列其中。

1986年,良渚反山遺址被發現,發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此後至2007年,良渚文化遺址從40多處增加到135處,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

1987年,餘杭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設立良渚遺址管理所。

1994年,良渚遺址被列入中國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的預備清單。

1996年,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07年11月29日,浙江省文物局宣布,一座290多萬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遺址的核心區域被發現,良渚古城遺址成為當時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遺址。

2012年,良渚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更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良渚申遺進入倒計時,爭取2018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良渚有着天然的優勢,它的真實性,它的原汁原味。

目前,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一期工程已經完工,建成並開放了良渚博物院和美麗洲公園。

良渚國家遺址公園二期工程也結合申遺工作,開始動工。現在正在對周圍的民居和企業進行搬遷。三期展示工程於2014年動工 。

申遺

2012年良渚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良渚申遺邁入倒計時。

2013年4月9日,在杭州園林文物局對申遺工作的部署中明確,良渚遺址要爭取獲得的資格。

相關視頻

袁花發現良渚文化遺址 距今約四五千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