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蜑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疍家

圖片來自hakka

疍家(「」字,粵音:「但」daan6,口語中因受「家」gaa1聲母同化作dang6「鄧」),是一種以為家的漁民。由於他們生活在船艇上,他們的腳與生活在陸地上的人略有差別,被歧視稱為「曲蹄」,士大夫則雅稱之為「艇戶」。

歷史

「蜑」一詞,在唐時已經記載,柳宗元在《嶺南節度饗軍堂記》說:「卉裳罽衣,胡夷蜑蠻,睢盱就列者,千人以上。」

而到了北宋時期,樂史在《太平寰宇記》卷一五七記載:「蜑戶,縣所管,生在江海,居多舟船。隨潮往來,捕魚為業,若居平陸,亡即多,似江東白水郎業」。 宋朝周去非之《嶺外代答》卷三外國下「疍蠻」條記載在欽州三種不同產業的蜑民:「以舟為室,視水如陸,浮生江海者,蜑也。欽之蜑有三:一為魚蜑,善舉網垂綸;二為蠔蜑,善沒海取蠔;三為木蜑,善伐山取材。凡蜑極貪,衣皆鶉結。得掬米,妻子共之。夫婦居短篷之下,生子乃猥多,一舟不下十子。兒自能孩,其母以軟帛束之背上,盪漿自如。兒能匍匐,則以長繩繫其腰,於繩末繫短木焉,兒忽墮水,則緣繩汲出之。兒學行,往來篷脊,殊不驚也。能行,則已能浮沒。蜑舟泊岸,群兒聚戲沙中,冬夏身無一縷,真類獺然。蜑之浮生,似若浩蕩莫能馴者,然亦各有統屬,各有界分,各有役於官,以是知無逃乎天地之間。廣州有蜑一種,名日盧停,善水戰。」

最早的《香山縣志》中記錄了對蜑家徵稅的情況:「魚課米:洪武二十四年二千一百七十九石三斗二升。成化後,更定蛋戶二百八十七石二斗四升三合。有閏月加米二十八石七斗三升。業戶一千四十,米四百石四斗七升。閏月加米九十五石六斗」。 由此可知,至遲在洪武年間,香山所在地區已有納稅蛋戶。單戶以漁鹽為業,既稱「魚課始自宋」,蜑家的歷史至少始於宋。舊時分佈於珠江下游各支系的水上居民、流動漁民稱作疍家人。疍家是中國沿海水上居民的一個統稱。疍家,這一稱謂有人認為是因為疍家人常年以舟為家,生活在海上,如蛋殼漂泊於海面,所以稱為疍家;也有人認為疍家人常年在海上與風浪搏鬥,處於險惡的生存壞境,和獨特的謀生手段,生命無保障,如同蛋殼般脆弱,故稱為疍家。

疍家人主要從事沿海港灣的漁業和水上運輸,他們祖祖輩輩浮家泛宅,與水為伴,長期與風浪搏鬥,被人稱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以前的疍家人受不到陸居居民的認同,官府也不把流動漁民入冊,是沒戶籍的,死後不准在陸地埋葬,只好葬在沙灘形成的沙崗地帶,一些沙墳逢大雨後,屍骸拋露。有沙田民歌唱:沙田疍家水流柴,赤腳唔準行上街,苦水鹹潮浮爛艇,茫茫大海葬屍骸。由此之故,疍家素被岸上人蔑視。

發展

疍民的起源是多元的。歷朝歷代不斷有陸上人融入疍民。

元代未年有部分船民在大運河一帶活動[1]

另見:

分類

蜑家分為福州疍民以及廣東疍家人

福州疍民閩語族群,福建閩東福建蜑民為「曲蹄」、福建漁民。

廣東疍家人粵語族群,被稱作「水上人」或漁民、疍家人等。

各地蜑民生活在不同船泊、水域和語言,所以有不同名稱之分。

兩廣廣東廣西海南)的疍家話屬於粵語,而福州疍家人則主要使用福州話

分佈

疍家主要生活在珠三角西沿海,閩東沿海和閩江流域,閩南廈門鷺江泉州晉江流域,長江三角洲的江河和海灣流域,在其它閩粵桂瓊浙沿海地區亦有分佈。疍家往往以江海為家,居無定所。

福建

福州疍家終生漂泊於水上,以船為家。

有觀點認為,古代福建沿海一帶,曾經多為疍家人的天下。

廣東

沙田在廣州邊海諸縣,都有沙田,順德、新會、香山尤其多。每到二月下旬,疍家人都到沙田上圍墾,結牆柵二重固定。沙田是圍墾灘塗而成的土地,成了土地後,疍家人在上邊耕種,廣東新語說:「七八月時耕者復往沙田塞水,或塞篊箔,臘其魚、蝦、蟮、蛤、螺、𧋸之屬以歸,蓋有不可勝食者矣。其田皆一熟,或種秋分,或白露,或霜降,必兼種之。使自八月至十月,月月有收,其以八九月熟者曰小禾,秋分、白露、霜降等種是也。以十月熟者曰大禾,赤秥是也。沙田鹹鹵之地,多種赤秥,粒大而色紅黑,味不大美,亦名大秥,皆交趾種也。

海南

1512年的海南島人口的7%是蜑家人,每個蜑家戶生八九子或至十餘[2]

浙江

錢塘江流域的九姓漁民,主要有陳、錢、林、李、袁、孫、葉、何、許等九姓。

浙江蜑家分布:舟山群島台州灣溫州灣三門灣杭州灣新安河富春河瀾江河

其他省

在15世紀時大多數的蜑家戶住在太湖,還有蜑家戶在旁邊北京,南京,湖北,湖南、大運河和長江河一帶活動。

香港

香港蜑家是南海縣原居民之一,順珠江而下,最早定居香港。自香港未被英國割讓殖民地之前乃是小漁港開始,香港的蜑家人已經在香港生活多個世紀,他們講粵語(疍家話),主要是以捕魚維生。

香港有人亦會把「蜑家人」,又稱水上人漁民,靠出海捕魚維生。他們居住於漁船上,停泊在避風塘內。香港的蜑家人把大多又稱,亦把分為多種,包括:住家艇、漁艇、艇仔、艇戶。的演變過程由住家艇以至大漁艇,都在香港避風塘內經歷過香港轉變[3]

台灣

在馬祖有分布的記錄[4]

越南

一些在越南的疍(家)人(Người Đản (Gia)),最終融入並被歸類為艾族的一支。

語言

廣東疍家人的母語為疍家話,屬於粵語,與粵語廣州話完全互通。

福建疍家人母語多為當地的閩語

九姓漁民方言,其歸類尚不清楚。

文化

廣東的水上蜑家人有一種自娛自樂的一種漁歌文化- 鹹水歌,又稱鹹水嘆、嘆哥兄、嘆姑妹、嘆家姐。早在明末清初鹹水歌就已流行在珠江三角洲地區一帶。人們為調劑生活,增加之間的友情,逐漸形成了一種對歌酬答的習俗。主要用獨唱、隨編隨唱、對唱等形式歌法。

可惜這種文化瀕臨消失,原因這種文化只有年事已高的水上人懂唱,但在廣東中山坦洲仍有人用粵語中山次方言歌唱,流傳廣泛,曲目豐富,至今仍然保留著傳統的漁歌唱法文化。

蜑家人與其他漢族民系同樣有祭祖的傳統,但他們大多不用神主牌代表祖靈,而是用木製的人像。這是由於古代蜑家人教育水平較低,文盲甚多,因此多不設神主牌。在親人逝世後,蜑家人會請靈媒與剛逝世的親人通靈,親人會描述他所喜的造型,然後家屬就會請工匠依照描述製作偶像,完成後會放在船頭的神龕供奉。

前景

在廣東,從20世紀90年代起,隨著漁業的進步,疍民(疍家人)已逐漸被廣東政府安排到珠三角沿海地區上岸定居,告別往日「居無定所」的生活。在福建,20世紀50年代起,政府就開始陸續安排蜑民上岸。

在福建,疍民上岸定居後船居的傳統逐漸消失,同時一些文化傳統,比如福州疍民漁歌,也瀕臨消亡。

名人

文藝作品

參考文獻

  1. The Fisher Folk of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 An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of Boat-and-Shed Living. [2020-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He described the boat people as 「wandering people, carrying their families on the boats, under the guise of trading, obtaining false papers and travelling between Beijing and Nanjing, Hunan and Hubei, Honan and Huaian." 
  2. 住在水上的海南疍家人. 知乎專欄. [2020-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3. 陸上蜑家妹:我籍貫係銅鑼灣 「有啲特質 喺度長大先擁有」. 明報. 03-06-2018 [2019-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4. 馬祖列島與海洋環境文化研討會/談馬祖列島的「曲蹄」族,陳仲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