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王母掌管刑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王母掌管刑罰

內容出處

《藝文類聚》:「哀帝建平四年夏,京師郡國民,聚會裡巷吁陌,設張博具歌舞,祠西王母。」西王母是一位知名度較高的女神。 在民間俗神信仰中,西王母是歷史悠久而面貌多變的形象。在記錄遠古神話傳說的《山海經》里,西王母是一個蓬髮戴勝、虎齒豹尾的神人,能發出清越的嘯聲,職掌瘟疫和刑罰。

《莊子》《穆天子傳》等戰國時代的作品中,原本相貌醜陋、性別模糊的西玉母,已經成了一位雍容華貴的得道婦人,或半人半仙的貴婦,能弈會唱,使前往她處做客的周穆王樂而忘返。

自秦漢起,崇祀西王母的風俗開始盛行民間,其身份與形象愈益複雜:在《漢武內傳》中,她是一個年約三十,容顏絕世的美婦,曾坐着紫雲車自天而降,把三千年才結一次果實的蟠桃賜給漢武帝。[1]

在((枕中書》里,她是元始天王的女兒,稱「九光玄女」,號「太真西王母」,列為群仙領袖。在民間的神話傳說中,她是玉皇大帝的王后,號稱「王母娘娘,』;又以干涉小女兒同人間孝子董永的自由戀愛,成為不近人情的象徵。

後代小說、戲曲,則稱之「瑤池金母」,為她塑造了定期舉辦蟠桃盛宴,接受群仙賀壽的眾多故事。

其實,「王母娘娘」一詞,出自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且與另一名詞「玉皇大帝」也並無實質關係,實際上「西王母」這個稱謂更早、更有來歷。其始見於《山海經》,因所居崑崙山在西方,又叫西崑侖,故稱「西王母」,又稱「金母」或「金母元君」。[2]

對於她的信仰,在中國由來已久。《山海經·西山經》載:「西王母居住在玉山之山,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是說西王母大致像個人,形狀威猛,是掌管瘟疫和刑罰的。

另據《列仙全傳》所載,西王母是西華至妙之氣化生而成,與東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僅次於三清,十分崇高。瑤池金母居住於中國西方的岩山峻岭之中,其第一座主奉廟宇位於現今甘肅省徑川縣境內的回山。由此可見,瑤池金母仙居聖地應不出甘肅一帶。仙居聖域,非凡人所能達,因此古人難得一見瑤池金母之聖顏。西王母居住在崑崙山上的懸圃里,是一座空中花園,叫做「間風」的苑中,一共有玉樓九層,左繞瑤池,右環翠水。有五女,名華林、媚蘭、青娥、瑤姬與玉危。 傳說,王母有件寶物,是吃了能長生不老的仙桃,此桃三千年開一次花,三千年結一次果,吃了可以增長壽命。

王母娘娘每逢蟠桃成熟時,就會召集群仙,大開壽筵,稱為「瑤池集慶」。因此,民間遂以王母娘娘為長生不老的象徵。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後異弄來的西王母不死藥,而飛上月亮的。

西王母掌管西方,舉凡天上或地上所有成仙之女子皆由她來治理。《列仙全傳》記載:「西王母即龜台金母也,系西華至妙洞陰之極尊,育化誕生於神州伊川,俗姓侯或楊,諱回,字婉嶺,一字太虛:.」

紛繁龐雜的傳說和記載,形成了一個一直縈繞在古今學人腦際間的問號:姿彩多異的西王母信仰究竟是怎樣形成的清人翟顴和趙翼認為,西王母其實是由地名誤為人名的。《爾雅》載,觸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大戴禮)}舜帝時西王母獻白玉館的記載。《山海經》及《汲家周書》等皆因《爾雅》有「西王母」三字,遂造為其狀如人或穆王西巡等神話,竟成典故。所以,西王母信仰起源於對一邊遠地區稱謂的錯解發揮,其後以訛傳訛,遞相增益,使子虛烏有的西王母的形象和事跡愈益鮮明豐滿,最終形成廣泛的民間信仰。

但是又有學者指出:《爾雅》是漢初學者綴緝周秦諸書編成,而《山海經》的最後成書時間,至遲不會晚於戰國。因此不存在《山海經》反過來在《爾雅》記載的基礎上加以發揮編造的可能。所以西王母之名最早見於《山海經》而非《爾雅》,其「西」表示方位,「王」有「神」的意義,「母」是「膜」的音假,膜即豹的別名。所謂西王母,猶言西方神豹,從《山海經》關於西王母的居處、形狀和服飾等的記載來考察,當為西方膜族所奉祀的圖騰神像。

《山海經·西山經》說,「玉山是西王母所居」,膜族所建立的圖騰神祠在玉山之上。《大荒西經》說「有人」,說圖騰神像與人相似;《西山經》說「豹尾虎齒而善嘯」,謂圖騰神像雖然具有人形,卻還存有其本來面目和特徵。至於《西山經》《大荒西經》俱雲「戴勝」,這是附加在圖騰神像上的服飾,以顯示其威嚴。此類似人非人、半人半獸的人物,在原始氏族社會時代奉以為宗神,是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必經的階段。隨着社會的發展,這一豹圖騰的本意漸次消亡。一方面由於名詞的誤解(「母」字的女性化)與無意的附會,使之在民間傳說中演變為黃帝的后妃「膜母」,一方面還保存其本來面目而演變為西方的山神。同時與燕、齊方士服藥求仙的方術結合,轉化為漢代長生不死的女仙。

學術界中以西王母為部族圖騰神的相似見解還有不少,有些人以「瑤池」為線索,落實地點為今新疆阜康或甘肅酒泉;有人以「玉山」為線索,認為應在今新疆和田、墨玉一帶;此外亦有以祁連山區域一言以蔽之的。關於這個以虎或豹為圖騰的神秘部族的存在歷史年代,一般多以為是商周時期,但也有推前到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並認為這個西王母部族是中國最早的有關「女兒國」的記載。

歷史記載

《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張賽出使西域返回長向天子述職時,也涉及「西王母」,大意是安息以西數千里濱臨西海(今波斯灣)處,有個受安息役屬的條支國(在今伊拉克境內),據安息長老傳聞,「條支有弱水、西王母」。為此,其後又有不少學者認為西王母是外來神話。丁謙《穆天子傳地埋考證》以為,「西王母者,古加勒底國之月神也」。劉師培則以為「西王母之邦」在「波斯東北」(《穆天子傳補釋》),此外還有人認為西王母原在兩河流域(即美索不達米亞),而後又東遷的。呂思勉先生也曾作《西王母考》,推測「所謂西王母者,將愈推而愈西,而因有王莽之矯誣,乃又曳之而東,而致諸今青海之境」。現在,多數人認為西王母信仰發源之處的西北地區,僅僅是其東遷過程中的一個中轉站。東漢王充《論衡》中有塞外羌人內屬漢朝,「漢遂得西王母石室」之語,有人認為可作為呂思勉之觀點的佐證。

學者丁山卻認為,「西王母藏有不死的靈藥,固然值得怕死的統治階級祈請,而姐娥服了靈藥,即成月精,也無異說西王母本是月精了」。他還舉了不少文獻上的例子,來證明西王母是「刑神」,是「月神」。

總之,西王母的身世可真是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謎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