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讓·維克多·莫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讓·維克多·莫羅
圖爾寬戰役中威武的少將
出生 1763年2月14日--1813年9月2日
國籍 法國
知名於 法國大革命的主要將領

讓·維克多·馬里·莫羅(法語:Jean Victor Marie Moreau;1763年2月14日-1813年9月2日)法國大革命戰爭中的主要將領,曾幫助拿破崙·波拿巴上台,後為拿破崙政權的堅決反對者,被放逐到美國。[1]

莫羅出生於布列塔尼的Morlaix,是一個律師的兒子。他曾在雷恩大學學習法律,傾向自由。1788年,領導該地的學生運動,反對國王路易十六限制巴黎高等法院權限的企圖。

戰爭中成長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莫羅立即在雷恩組織一支國民自衛軍。1791年當選為伊勒-維萊訥自衛軍中校營長,由夏爾·弗朗索瓦·迪穆里埃Charles François Dumouriez指揮。

1793年晉升為準將。翌年法國與奧地利普魯士開戰,卡諾將軍晉升他為少將,並讓他在佛蘭德的讓-夏爾·皮什格魯右翼軍隊麾下作戰。圖爾寬戰役中,莫羅一戰成名。

1795年他被授予指揮萊茵和摩澤爾軍團,而他跨越萊茵河先進入德國。最初他贏得了一些勝利,但在奧地利大公查理的反擊下,最後不得不撤退。

友誼斷送前程

1797年,儘管物資供應困難,莫羅還是率軍渡過萊茵河,準備與意大利的法軍配合進攻奧地利。不料在意大利戰場上,那個來自科西嘉的"二等殘廢"波拿巴作戰神速,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奧地利人。因此莫羅也就沒了立功的機會。在這段時間裡,莫羅發現了他的老戰友兼老上司皮什格魯與流亡貴族孔代親王的通信。

以前有人曾罵皮什格魯是叛徒,莫羅不相信,替皮什格魯辯護。但此時鐵證如山,不通政治的莫羅"愚蠢"地決定保守秘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皮什格魯東窗事發流亡國外。而莫羅因為沒有提前"揭發"並與皮什格魯"劃清界限",被懷疑是共謀。莫羅直到此時才被迫公布了皮什格魯的謀逆證據,承認皮是叛徒,但為時已晚。

莫羅很快被解職,閒賦在家。

霍恩林登大捷

1799年,歐洲封建君主利用拿破崙遠征埃及,督政府無力控制法國國內局勢之際,組織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他們派來了俄羅斯第一名將蘇沃洛夫元帥率俄奧聯軍向法國進攻。老將出馬,一個頂倆。蘇沃洛夫不愧為一代名將,在意大利戰場上連戰連捷,把拿破崙昔日的戰果都奪了回去。

督政府手下的將領都不是蘇沃洛夫的對手,他們急忙重新起用莫羅,任命他為意大利軍團司令。但沒等莫羅和蘇沃洛夫交手,督政府又臨陣換將,任命以勇猛著稱的儒貝爾為意大利軍團司令,而準備把莫羅調往萊茵軍團當司令。在接到委任狀之前,莫羅暫時留在意大利隨儒貝爾一起作戰。可惜儒貝爾有勇無謀,在諾維戰役中,法軍被蘇沃洛夫打得大敗,儒貝爾陣亡。莫羅臨時接過指揮權,指揮部隊撤回了熱那亞。在那裡,他把部隊指揮權交給尚皮奧內將軍就回國了。

拿破崙從埃及偷偷跑回來後在巴黎找到了莫羅,希望他支持自己。由於對督政府的不滿,莫羅同意與波拿巴合作。霧月18日政變後,莫羅率兵將兩名督政官軟禁在盧森堡。作為回報,他又得以指揮萊茵軍團在中歐作戰。這一次進軍十分順利,奧地利人又被打回了伊薩爾河東岸。回國後,經約瑟芬介紹,他與一名叫米莉·奧洛(Mlle Hullot)的克里奧爾(Creole)女子結婚。莫羅萬萬沒想到,這位新夫人其實野心勃勃,對權力有很大的渴求,日後給他惹下大麻煩。新婚後不久,莫羅就重返戰場。

1800年12月3日,莫羅迎來了自己戎馬生涯的巔峰之戰--霍恩林登戰役,是役莫羅以損失2500人的代價殲敵1.4萬人,為粉碎第二次反法同盟奠定了基礎。

流亡美國

而此時奧洛正在巴黎秘密網羅對拿破崙不滿的人,企圖推翻拿破崙。一些保皇黨人偷偷跑來找莫羅,希望由他來領導推翻拿破崙。莫羅雖然對拿破崙的獨裁統治不滿,但是仍持有堅定的共和立場,拒絕參加復辟路易十八的陰謀。這些小動作沒能逃過拿破崙的眼睛。拿破崙很快行動,一舉擒獲了陰謀的參與者。

拿破崙深知莫羅在軍中威望很高,於是他強迫莫羅發表聲明與陰謀復辟之事無關,隨後表現出寬容的姿態,將莫羅從輕判罰,判其流放。莫羅先是被軟禁在西班牙,後去了美國,居住在新澤西州莫里斯維爾(到現在,紐約州還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莫羅鎮)。

戰死沙場

經過這番變故,莫羅已是心力交瘁。來到大洋彼岸的美國,正好靜心修養。這種安靜的日子持續了一些年頭。1812年,英美戰爭爆發,沒有法國西班牙支援美國一敗塗地,連首都華盛頓都丟了。美國人來請莫羅,想讓他指揮美軍,就在此時傳來了拿破崙侵俄失敗,第六次反法同盟建立的消息。瑞典王儲,原是拿破崙麾下元帥貝爾納多特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推薦了莫羅。隨後,貝納多特又親自與莫羅會談。經貝納多特一番勸說(奧洛可能也向莫羅吹過枕頭風),莫羅同意再次出山,反戈攻打拿破崙。

莫羅向反法君主建議,不要攻打拿破崙親自指揮的部隊,而要攻擊他分兵在外的將領。因為拿破崙喜歡抓權,常常越級指揮,他的將領大都沒有獨立作戰能力。這一招果然奏效,拿破崙在戰場上疲於奔命,甚至一天累死了五匹馬,法軍連吃了幾個敗仗。但是莫羅沒能看到拿破崙的退位。1813年8月23日,莫羅在德累斯頓戰役(battle of Dresden)中被一發炮彈打斷了雙腿。在艱難支撐了幾天後,9月2日,一代名將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莫羅死後,歐洲各封建君主都表示了哀悼。沙皇對莫羅之死十分惋惜,下令在彼得堡厚葬莫羅。同時贈給莫羅的遺孀一筆豐厚的撫恤金。路易十八復位後追授莫羅為法國元帥。而事實上,莫羅的理想是在法國恢復共和政體,不知道他在九泉之下見到國王封的元帥會有何感想。

人物評論

雖然莫羅在軍事上的才能遠不及拿破崙,但是作為一名指揮員來說他是稱職的。他經驗豐富、作戰謹慎(當然只是在軍事上,如果他政治上聰明點也不至於這麼慘),心態平和,處事不驚(常常在敗軍之時收拾爛攤子,有序撤退,保存實力)。他至死都堅定地擁護共和國,即使他的父親在羅伯斯庇爾 "恐怖時期"被砍頭。

比起終老一生死在美國被人遺忘,或是作為叛國者進入法國,死在國外的戰場上對他來說是最好的歸宿。他的臨終遺言"請鎮靜,先生們。這是我的宿命"(Soyez tranquilles, messieurs.c'est mon sort)表明他內心一直都不願意與祖國作戰。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