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市檔案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運城市檔案館運城市(地區)檔案館成立於1978年。它屬於國家綜合性檔案館,是運城地委、運城行政公署的科學文化事業機構。館長由高永祥同志擔任。
館址設在運城地委大院內,建築面積1544平米,其中庫房面積844m平米。館庫容量為15萬卷。
機構簡介
本館保管的檔案有65個全宗,館藏檔案、資料6萬卷(冊)。主要有文書、科技、會計、聲像、紀檢、土地等多門類檔案,檔案最早形成時間是1945年。主要革命歷史檔案有着名的革命活動家、教育家嘉康傑創辦的晉綏邊區公立晉南中學組織條例、學生聯合章程、解放初歌曲選等材料。建國後檔案有原運城地委、專署,原晉南地委的檔案,有運城地委、行署及各部、委、局、辦和群眾團體、臨時機構、撤銷單位的檔案,有江澤民總書記給運城地區製版廠、永濟電機工廠、永濟普救寺[1]等單位的題詞,有胡耀邦給運城河東大學的題詞,有記錄和反映建國以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制訂、貫徹落實情況的檔案。資料有《運城地區組織機構沿革》、《運城地區大事記》、《河東黨史人名錄》等地方史志資料,有反映本地區工農業生產、經濟情況的統計資料等。
相關資訊
運城市檔案館推出《紅色檔案故事》
該書共50餘萬字,文風樸實、內容翔實、人物真實,記述了發生在紅色資源富集的中國革命老區河東熱土上史詩般的革命英烈事跡和紅色人物故事,主要反映了1931年後的14年抗日戰爭和3年解放戰爭時期,運城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偉大革命鬥爭。
該書着重呈現了聞喜境內發生的上百次戰日寇、除閻頑、滅蔣匪的戰役,刻畫了人民英雄或戰鬥在白色恐怖的隱蔽戰線,或殊死拼殺在硝煙瀰漫的抗日戰場,或寧死不屈於敵人的牢獄,或奔波於救苦扶眾的不同場景,展現了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用鮮血乃至生命追求真理、扞衛和平、馳殺疆場的犧牲精神。其中有柴澤民、席荊山、金長庚、孫興華、王立中等着名英雄,還有不計其數為黨的革命事業作出貢獻乃至英勇獻身的人民群眾,忠實還原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偉大歷史畫卷。
2021年以來,市檔案館聯合13個縣(市、區)檔案館着力打造一套全域覆蓋的運城紅色檔案故事集叢。相關策劃人員把目光首先聚焦於革命老區聞喜,組織專家學者深入一線挖掘紅色檔案、尋訪紅色人物、創作紅色故事,着力打造出又一張運城紅色名片。市檔案館負責人表示,作為檔案人,有責任和義務把蘊藏紅色檔案故事的「故紙堆」變成黨史學習教育[2]和愛國主義教育催人奮進的「思想庫」。
市檔案館連續出版《運城紅色檔案》和《紅色檔案故事》,以200個紅色檔案故事向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獻禮。本書講述的200個紅色檔案故事由聞喜籍平均黨齡五十歲以上的王長遠、張引太、楊澍三位知名作家主筆,他們對黨忠誠、筆耕不輟的敬業精神令人欽佩。《紅色檔案故事》是一個集結大事件、講述大故事、展現大視野、弘揚大精神的歷史大舞台,既是一部紅色人物傳奇的情景劇,又是一部禮讚紅色經典的交響樂,還是一部革命傳統教育的活教材。
市檔案館負責人表示,編纂《紅色檔案故事》的過程,本身就是檔案人學習黨史深受教育的過程。該書推出後將通過「進機關、進企業、進軍營、進學校、進社區、進革命老區、進紅色景區、進烈士家庭、進公共場所」的「九進」方式,大力傳播紅色精神正能量,充分發揮該書作為運城紅色文化教育本土教材的示範標杆作用。在存史資政育人的新征程上,檔案人將不負「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為民服務」的神聖職責,彰顯「檔案工作姓黨」,「講好紅色故事」,以實際行動跟進服務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大局,讓黨的紅色基因、紅色血脈、紅色精神世世代代賡續傳承,讓紅色檔案的獨特魅力煥發出新時代風采!
參考文獻
- ↑ 歷史文化||愛情聖地普救寺,搜狐,2022-08-19
- ↑ 黨史學習教育三部曲 ,搜狐,202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