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里下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里下河

中文名: 里下河

地理位置: 江蘇省江北裏運河與下河之間

總面積: 1.35萬平方公里

特 征: 碟形窪地

里下河,是指江蘇省江北裏運河與下河之間的地區,是江蘇省長江與淮河之間最低洼的地區,大致有5個縣級行政區,總面積1.35萬平方公里,以興化市為最低洼,俗稱「鍋底窪」。其間水網密布、河道縱橫,是名副其實的水鄉。[1]

基本概念

大縱湖是這裡較大湖泊,位於興化與建湖的交界處。

在歷史上,江淮之間的運河曾稱里運河,又稱里河,而大體上與范公堤平行、位於范公堤東側的串場河則被稱之為下河,介於里河與下河之間的地區,遂被稱為「里下河」,面積超過1.35萬平方公里。淮安市區的楚州區,揚州的寶應,泰州的興化,鹽城的東台、鹽都、建湖等地。

特徵

里下河是著名的窪地。在地形圖上,里下河是一個很特別的碟形窪地。它的南面是通揚運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邊是歷史上視為王朝生命線的大運河和高聳的運河大堤;北邊是黃河故道,比里下河高5米以上;東面是串場河和范公堤,也比里下河高1—2米。

歷史簡述

在地質時期,里下河地區幾番海水進退,幾番滄海桑田之變。在距今7000年前,蘇北—蘇中海岸線大致在贛榆、海州、灌雲、灌南、漣水、高郵、揚州一線。此後,海平面逐漸穩定下來,從新石器時代到漢唐時期,蘇中沿海海域在波浪作用下,泥沙作橫向運動,逐漸堆積成岸外沙堤。沉積剖面表明,興化一帶在沼澤相沉積的下面,便是濱海相粉砂層。此外,興化還發現有古瀉湖條件下的咸淡水交匯的動物群——蟶子。曾是瀉湖中心的興化,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茭葦叢生,大小湖泊猶如貫珠,而以射陽湖為最大。

秦漢時期,里下河日漸涸出,形成一些聚落。

地理變遷

江都水利樞紐工程提升了里下河地區抗旱澇災害能力

在北宋以前,地處淮河下游的里下河境內,自然環境堪稱優越。 在南宋以後,由於黃河奪淮經常發生,里下河自然環境演變的進程陡然加快。黃河頻繁潰決,濁水泛溢於蘇中—蘇北平原,填海造陸,淤塞湖泊,打亂了原有的自然水系,極大地改變了包括里下河在內的整個淮河下游地區的自然環境。1949年之後,新中國重視水利基本建設,江都水利樞紐工程的建成使用,對里下河地區起到了很重要的保障作用。另外,歷年來進行大規模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河網改造工程,也使里下河地區的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

水患

1931年興化水災——興化東門米市一帶成澤國

據《明史》、《清史稿》有關河渠志的記載統計,黃河在蘇中、蘇北潰決的次數明代45次,清代47次,每隔幾年就是一場慘絕人寰的大水災。 在頻仍的水災中,里下河受禍尤深。

在歷史上,洪澤湖、高郵湖曾經到達過的最高洪水位分別為16.9米和9.46米,比興化的塔尖還高。1931年興化水災時,興化東門米市一帶成澤國。

河渠紀聞》卷14記載,康熙九年(1670年)五月,狂風暴雨掀起的巨浪將高家堰衝決5丈多,塌陷石工60餘段,「又漫翟壩 而下,直注高寶湖,風水大涌,塌崩如雷,高、寶、泰田廬盡淹」,而興化以北無城郭室廬。據《清史稿·河渠志二》統計,從順治四年(1647年)至同治五年(1866年),共決運堤14次,平均15.6年一決。每次決堤,里下河均慘遭其害。「倒了高家堰,淮揚二府不見面」以及「一夜飛符開五壩,朝來屋頂已行舟」的蘇北民諺,形象地描繪了堰、堤決啟對里下河的巨大危害。

1991年水災興化市區行船

興化是蘇中水鄉,位於里下河地區腹部,地處揚州、南通、鹽城經濟開發區中心。東與東台、大豐為界,南與江都、姜堰毗接,西與高郵、寶應接壤,北與鹽城隔河相望。市政府所在地——昭陽鎮,為楚將昭陽食邑,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全市總面積2393平方公里,擁有耕地192萬畝,水面68萬畝,灘地17萬畝。興化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河流縱橫,自然環境優越,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是國家級生態示市。

興化滄浪橋一角興化城市建設離不開「水」字

以水鄉生態旅遊為品牌的興化旅遊業不斷發展,興化歷史上「昭陽十二景」有:景苑名堂、三閭遺廟、滄浪亭館、玄武靈台、陽山夕照,南津煙樹、東皋雨霽、龍舌春雲、勝湖秋月、木塔晴霞、十里蓮塘、兩廂瓜圃,集自然與文化為一體,融高雅情趣於觀賞之中,詩情畫意,美不勝收。 興化是蘇中地區典型的水鄉澤國,因四面環水,交通不便,地處偏僻,向有「自古昭陽好避兵」的說法。《興化縣誌》(張志)載詩云:「我邑獨少宛馬來,大澤茫茫不通陸;外人羨着桃花園,萬錢爭租一間屋」。

興化數以千計的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著名景點烏巾盪公園幽靜典雅,,李中水上森林生態遊覽區風景如畫、垛田千島菜花春色迷人、萬畝大縱湖風光旖旎,在國內外有着廣泛影響,是都市遊客回歸大自然的旅遊度假勝地。

興化烏巾盪風景區

烏巾盪是興化城北緊貼城邊的湖泊。相傳岳飛抗金時,在此射下金兀朮的烏巾而得名。這裡是《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筆下樑山泊的原型。元朝末年,施耐庵回歸故鄉,面對景色壯美的烏巾盪,曾吟詩一首:「昔人曾去桃花源,我輩今到蘆葦盪。藍天白雲映碧波,綠樹叢中是故鄉」。清末時,興化城的西門、北門、東門均被烏巾盪包圍。20世紀60年代之後,逐步填塞,城市擴建,水面退後,烏巾盪僅留下北部主要水域。90年代開始,當地政府籌建烏巾盪風景區。

烏巾盪風景區位於興化城區北郊,面積6.78平方公里,陸地、水域各為一半,景區水面開闊,陸地平坦。環境優美、景色宜人的南湖公園(俗稱烏巾盪公園)和氣勢恢宏、金碧輝煌的著名水上佛教勝地――上方寺均在區內。

興化垛田風光帶

垛田是興化水鄉特色之一。因為興化地面真高平均不足2米,農田易受漬澇災害,於是在低洼地區,挖河泥墊高農田,形成小塊的高地和密如蛛網的河汊。興化許多多名帶有「垛」字,如垛田鎮、大垛鎮、狄垛鎮等。

興化垛田風光帶的觀景點,位於興化缸顧鄉東旺村。這裡河港縱橫,菱藕飄香,塊塊隔垛宛如漂浮於水面島嶼,有「萬島之國」的美譽。每年春季,油菜花開,藍天、碧水、「金島」織就了「河有萬灣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的奇麗畫面。泛舟其中,如入迷宮,濃郁花香讓人迷醉,旖旎風光令人流連忘返

興化李中水上森林公園

李中水上森林公園位於興化市李中鎮,是江蘇省最大的人工生態林,是都市人回歸自然休閒的好去處。這片人工生態林面積1500畝,採用林、垛、溝、魚的立體模式,水杉、池杉參天,樹梢益鳥歡聚,溝內魚兒跳躍,林內一片生機。這裡是野生動物的天堂,貓頭鷹、野鴨、白鷺、黑杜鵑、草鸚鵡、山喜等在此築巢生息。林中鳥平時有3萬多隻,最多時有6萬多隻。黃昏時分,百鳥歸巢,遮天蔽日,景象蔚為壯觀。省旅遊局專家、上海同濟大學教授認為這片裡下河地區規模最大的人工濕地森林生態系統,極具旅遊開發價值。每年春暖花開之際,這裡遊人如織。

興化大縱湖風光帶

大縱湖形成於南宋之前,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這裡不僅有豐富的濕地生態資源,享有「水鄉澤國」、「魚米之鄉」盛譽,並且有着雋永的人文歷史。

大縱湖自有其壯麗的景色,波光雲影,匯於一湖,四季而不同。至若春明。湖水清澈,湖田葦青,春風吹拂,碧浪翻滾。夏日炎炎,湖堤楊柳如煙,鶯啼蝶舞。接天蓮葉,千頃一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艷。待到八月,春華秋實。藕壯菱飽,稻香蟹肥,湖中又是另一番景色:月滿平湖,光耀千里,螟煙漠漠,瀕露零零。嚴冬臘月,湖中葦白如雪,游魚潛底;來自北國的越冬鳥,不時在湖面出現……傳說大縱湖原為東晉城,東晉城內有一十分孝順母親的少年宗保子,在天地一聲巨響、洪水洶湧而來時,背着雙目失明的母親飛跑,直至上氣不接下氣,無力再跑的時候,母親勸他歇口氣再跑,他才停下。說也奇怪,他回頭一望,東晉城不見了,變了汪洋一片的湖水,從此東晉城就變成了大縱湖。

1929年大旱時期曾挖掘東晉城古蹟遺址,從所發掘的古街道、古井及牆基的殘跡和挖出的銅錢來看,經有關考古專家論證,東晉城在南宋宣和元年(1119年)所建。

興化徐馬荒風景區

「徐馬荒」原生態風景區,位於興化市西郊鎮西部,規劃總面積10.68平方公里,距興化城區15分鐘車程。有陸地2000畝、林地3000畝、荒灘水面4000畝、魚池5000畝。寬廣的水域、連片的森林、原始的生態、多樣的生物種類以及豐富的地域宗教、歷史文化內涵成為該項目得天獨厚的開發資源。

「春看十里荷塘碧連天,秋賞千畝蘆盪花飛雪」。在興化市徐馬荒原生態景區內,可領略荷塘月色、漁歌唱晚、秋荻飄雪的濕地勝景,領略蘇中「沙家浜」的風采。主要景區有:

農家樂遊覽區:徐官村、圩岸村、馬港村三個自然村。吃農家飯,品鄉土美味;住農家院,聽鳥語蛙鳴;觀農家戲,賞民俗風情;進農家田,干農家活,看農家具,享受田園耕作之趣,體會傳統農耕文明。

興化徐馬荒的原生態風光

漁家樂遊覽區:500畝蘆盪。劃漁舟出沒盪間,用漁具趣捕魚蝦。聽漁歌之聲,品河鮮之美,享漁家之樂。野豬林遊覽區:1000畝水上森林。辟狩獵區放養雜交野豬,供遊人捕獵;辟休閒區供遊人林中漫步、休憩,盡享天然氧吧之樂趣。

濕地遊覽區:區內水域寬廣、溝汊交錯,蒲草繁密、禽鳥起落,濕地美景,令人流連忘返。另有成片荷藕、野菱,供遊人蕩舟其間,自由採摘。興化徐馬荒萬畝荷塘引人入勝

宗教文化遊覽區:八公神廟,傳說古老,色彩神秘。歷史掌故遊覽區:多處淵源久遠、沉澱深厚和充滿傳奇色彩的人文景點,使遊人對景思懷、撫今追昔。

參考來源

EWE路亞丨里下河探釣第二日,銀刀再立功,翹嘴連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