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土特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長治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東與河北、河南為鄰,南與晉城毗連,西接臨汾,北連晉中。總面積13955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44平方公里。總人口337萬,其中市區人口78.3萬。長治市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條件與避暑山莊承德相近,是最適合人類居住休閒的好地方。長治市現轄10縣(長治縣、襄垣縣、屯留縣、平順縣、黎城縣、壺關縣、長子縣、武鄉縣、沁縣、沁源縣)、2區(城區、郊區)、1市(潞城市)和1個高新技術開發區。
目錄
歷史文化
長治的長治歷史文化悠久,建城歷史至少有2200多年。商為黎國,韓建別都,秦置上黨郡,北周名潞州,明朝時設潞安府,廓置長治縣,取「長治久安」之意,長治由此而得名。神農嘗百草、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等許多膾炙人口的神話故事就發端於此。西漢名將馮奉世、東晉高僧法顯、後趙皇帝石勒等都是長治境內人士。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總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長期駐紮在這裡。解放戰爭時期,長治又是聞名中外的「上黨戰役」主戰場。鄧小平、劉少奇、朱德、彭德懷、劉伯承、左權、楊尚昆、薄一波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在這裡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工業
長治工業門類齊全,有潞安礦業集團公司、漳澤電力股份有限公司、首鋼長治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天脊煤化工集團公司、清華機械廠等133家大中型工業企業,現已形成以煤焦、化工、冶金、電力、機械製造、中西製藥、綠色農產品加工等為主導的產業工業體系,是山西省的輕工業基地。
名勝古蹟
長治境內名勝古蹟和自然景觀眾多,有太行山大峽谷、太行水鄉、靈空山、仙堂山等著名自然景觀,有北魏石刻、唐塔宋塑、五代壁畫、明代懸塑等一大批堪稱東方文化藝術的精品。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王家峪八路軍總部、「百團大戰」磚壁指揮部舊址和黃崖洞革命紀念地被國家確定為30個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之一。
榮譽
長治市先後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三連冠、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中國十大魅力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多項榮譽稱號,2011年被中央文明委評為「全國文明城市」。[1]
壺關西柏林豆腐
壺關西柏林豆腐具有入湯漂、入油鼓、炒不散、口感鮮嫩、質地細膩、水煮不縮等特點。其高蛋白低脂肪,具有養顏健身之功效。
歷史發展
西柏林位於壺關縣西南邊百尺鎮,西柏林原漿豆腐已有500年傳統製作歷史,主要特點就是沿用手工製作工藝,原漿點制,不添加任何化學成份,從而使該豆腐形成了獨特的地方風味而名揚三晉大地。其製作過程非常講究,尤其在點漿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速度和溫度(即火侯),從而使生產出的豆腐具有入湯漂、入油鼓、炒不散、口感鮮嫩、質地細膩、水煮不縮等特點。其高蛋白低脂肪,具有養顏健身之功效。也成為壺關著名的特產。
品種
現在西柏林的原漿豆腐,已經開始走向市場,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逐步生產出了骨香豆乾、五香層層高、五香豆絲五香豆乾、鮮豆腐、鮮豆漿、虎皮豆腐、珊瑚豆腐、豆腐丸子等二十餘種系列產品,並配以現代化的真空包裝,從而使更多家庭的餐桌,形成了更為廣闊的市場。[2]
上黨澆肉麵
上黨澆肉麵、晉東南 「臊子麵」是民間舉辦紅白喜事、祝壽賀歲時的入席佳肴,早已馳名晉、冀、魯、豫城鄉。無論機制面,還是手工面,滷子必須是煎肉片,故得名 「澆肉麵」。
食材
五花肉、蔥姜蒜、花椒八角、料酒老抽、十三香、水、油鹽適量。
做法
- 鍋里倒水,加一大把花椒熬成花椒水備用;
- 五花肉切片、蔥切段、姜切片、蒜拍一下備用;
- 炒鍋上火加熱後先把稍微肥一點的肉放入鍋里煸炒,炒到出油微微焦黃,再把瘦一點的肉加入繼續煸炒;
- 煸炒出油後加入八角,沿鍋邊噴入料酒;
- 煸炒一會後沿鍋邊繼續噴入老抽,翻炒均勻,加入蔥姜蒜;
- 放少許十三香煸炒,加入鹽;倒入提前煮好的花椒水,水要稍微多點,因為湯還要澆面用;
- 順便滷了幾個雞蛋,大火燒開轉最小火燉一個半小時;
- 燉出的肉隨便怎麼吃都可以,可以燉菜也可以烙幾個發麵餅把肉夾在中間,也是相當不錯的;
- 水燒開,下麵條,漂起來稍微煮一會就可以撈了;
- 把面撈入碗裡加入香菜,做好的。[3]
長治餡餅
「餡餅」也叫「菜合的」、「小鏊餅」,高平、陵川民間稱之為「里圪抓」,是晉東南城鄉百姓過節待客的佳品,也是家庭改善生活的美饌。
歷史由來
- 究竟餡餅是何年何月落戶長治地區,據民間傳說,蒙古族侵占中原後,留守在潞州的蒙古士兵常吃蕎麥麵為皮、牛羊肉為餡、用干烙、水煎製成的餡餅,後發現潞州人用白面製作的蔥花烙餅香脆好 吃,於是改用白面做皮、豆油煎制而成的餡餅,軟嫩可口,鮮美異常。從時間推測,餡餅在長治落戶已有700餘年歷史。
- 700餘年來「餡餅」在長治一帶歷經改革成為形如小銅鑼,兩面金黃色,透亮餡可見,麵皮如紙薄,肉似珍珠丁,蔬菜翡翠亮,吃時蘸蒜汁,油潤可口香, 久食不厭煩,食後永難忘。傳說潞安府知府惠征的女兒玉蘭(慈禧)少年在府衙住時,也喜歡吃潞安府街頭小販做的「餡餅」。後來進宮當了娘娘,儘管山珍海味吃不盡,但她晚年還讓御膳房把「潞安餡餅」列入她的必食之品。可見餡餅不僅是老百姓的美 食,而且還是宮廷里的珍饈。餡餅是用一種生鐵鏊烙制而成的。有趣的是這種小鏊,有三足鼎立支着鏊盤,鏊盤頂凸周渠股圈,上有蓋,有把,操作方便。如置於獨眼高火上,火離鏊凸部高約8厘米,離鏊股不足5厘米,烙製成形的餡餅中間薄, 周邊厚,中間皮脆,餡少,周部餡多面軟,而且鏊光不糊餅面,所以,烙出的餡餅兩面金黃色,形如小銅鑼。
發展
解放後,集市、地攤賣餡餅的不下數十家,惟受人青睞的是長治市英雄街楊老六、楊九明兄弟倆製作的好吃。改革開放後,華東小區的汪來香女士,在父輩的傳授下,結合歷史的做法,在配料上加以改進。優質面、四季水、煮粉條要剁碎,臀尖肉、韭菜配、撒香料、拌入味,皮兒薄、餡兒肥、色澤黃、軟而脆,百姓食客們稱之為「餡餅王」。壺關縣北關閆建國烙制的「素餡餅」也倍受群眾歡迎。他們的餡餅都被長治市名吃研究會評為「上黨名吃 」。[4]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