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交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揭密真相的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為專業意見。任何醫藥相關資訊,應諮詢專業人士。
【陽交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之郄穴。別名:別陽穴,足髎穴。陽交穴的位置:外踝尖上7寸,腓骨後緣。中醫認為刺激陽陽交穴有緩解治療面腫、癲疾、胸脅脹滿疼痛、坐骨神經痛等作用。
穴位含義
膽經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在此交會。
1、陽交。陽,陽氣也。交,交會也。該穴名意指膽經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在此交會。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濕熱風氣,至本穴後,此氣吸熱脹散上至於天之天部而成為陽氣,與膀胱經飛揚穴揚散於天之天部的陽氣相交會,故名。
2、別陽。別,離別之意。陽,陽氣。別陽名意指膽經吸熱脹散的陽熱之氣由此別走陽維脈。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濕熱風氣,至本穴後吸熱脹散而化為純陽之氣,脹散的純陽之氣別走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名別陽。
3、足髎。足,指穴所在的部位為足部。髎,孔隙之意。足髎名意指本穴的純陽之氣為弱小之狀。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濕熱風氣,經吸熱後才能上升至本穴純 陽之氣所在的天部層次,但因其富含水濕(外丘穴因其含有較多水濕而不能直行於上,只能橫行),只有少部分水濕化為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本穴天之天部的純陽 之氣如同孔隙中化出一般,故名足髎。
4、陽維脈郄穴。郄,孔隙也。本穴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弱小,外傳陽維脈如從孔隙中傳出一般,故為陽維脈郄穴。
概況
【取穴】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外踝尖上7寸,腓骨後緣取穴。[1]。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純陽之氣。
【運行規律】一是吸濕冷縮並傳於陽陵泉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理氣降濁。
作用功效
【功效應用】具有疏肝理氣,安神定志的功效。
【主治病症】
主治胸脅、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脅脹滿,頸項強痛,驚悸怔忡,癲疾驚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樞痛,膝痛,足脛痿痹,霍亂轉筋,下肢痿痹,癲狂
現代又用陽交穴治療胸膜炎,咽喉炎,坐骨神經痛,精神病,膝踝腫痛,腳氣,驚厥,膽囊炎,肋間神經痛,腓腸肌痙攣,腓淺神經疼痛或麻痹,癲癇等。
【配伍應用】
陽交穴配足三里穴、陰陵泉穴、懸鐘穴,有祛風溫,利關節的作用,主治膝脛痛。
陽交穴配支溝穴、外關穴、陽陵泉穴、足臨泣穴、太沖穴,治胸脅痛。
陽交穴配四神聰穴、大陵穴、內關穴,有寧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癲狂。
穴位療法
【針刺】直刺0.5~0.8寸,局部有脹重感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按摩】用拇指指腹揉按陽交穴,每次1~3分鐘,可治突發頭痛、乳腺痛、坐骨神經痛等症
視頻
焦守廷上傳足少陽膽經《陽交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