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雷士德工學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雷士德工學院

圖片來自雪花新聞
地址    上海市東長治路505號

竣工日   1934年10月1日

建築風格  哥德式、裝飾藝術

雷士德工學院英語The Lester School and Henry Lester 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也可稱雷氏德工學院,是1930年代至1940年代位於上海的一所土木工程類私立大學,以英國旅滬建築師、地產商、慈善家亨利·雷士德的名字命名。[1]

創辦工學院

1926年,從上海發跡的英國富商亨利·雷士德逝世後,將全數產業委託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管理,工部局隨即成立了雷士德基金會用以管理其遺產,用於發展上海的教育衛生事業,雷士德遺產估價總資產達到了2000萬兩白銀。

雷士德遺產管理委員會向英國各方學界提出了辦學諮詢。為此,香港大學的H·G·厄爾(H.G. Earle)博士來滬調研、瓦爾特·布朗(Walter Brown)教授前往英國幫助遺產管理委員會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辦學調研、已退休的倫敦北方理工學院(The Northern Polytechnic, London)的校長R·S·克萊(R.S.Clay)博士也對上海的設校計劃進行了建言。由於正值1930年代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時期,遺產管理委員會將建校計劃順延,並聽取了各方意見,將工學院與附設中專合辦。

1933年6月1日,雷士德工學院任命英國土木工程學會會員李賚博(Bertram Lillie)為該校校長併兼任雷士德工學院附設中專校長。1934年2月17日,雷士德工學院舉行了奠基儀式,時任英國駐滬總領事的璧約翰(John Brenan)與、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的王世傑共同為基石奠基。1934年3月,遺產管理委員會在英國聘請了七名教員作為教務核心.同年8月,在教員悉數抵滬的同時,大學舉辦了首次招生考試。1934年10月1日,僅僅奠基八個月的雷士德工學院校舍,在東熙華德路(今東長治路)正式啟用,共耗資100萬銀元。[2]7天之後工學院、附設中專與初中開學,夜校也於同年11月5日開學。

辦學與管理

雷士德工學院包括日校與夜校,日校則分學院、附設中專(高中)與初中三部分,學院設置建築系、土木工程系、機械工程系等專業。[3]學生最多時日校有450餘人,夜校有1200餘人。[2][3]雷士德雖為虔誠的基督徒,但根據他的遺囑,學校不開設與宗教相關的任何課程,也不進行宗教教育,教材以教師的備課講稿為準,並規定以華人學生為主要生源,也可適當接納除英國、美國、法國這三國以外的其他國籍學生。[4]

停辦

抗日戰爭八一三事變爆發,上海虹口區淪為日占區,雷士德工學院的校務因而停頓。1937年下半年,部分英籍教師為躲避戰火而返回英國,教師數量的銳減也導致了教學質量的下降。1940年,校長李賚博因與日本哨兵爭執而遭遇車禍長眠於上海,由桑頓(A. E. Thornton)代理校長之職。1942年底,在太平洋戰爭中受挫的日軍,將所有英國人關入集中營,由日方派日本東亞同文書院院長來兼任雷士德工學院負責人,對工學院進行了接管並改名東亞工業學院。1944年,校舍被日本海軍占用,學校正式停辦。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重獲自由的英國人要求雷士德工學院恢復開學,但因為日本海軍占用的校舍被中華民國政府作為敵產沒收,雷士德遺產管理委員會由於戰亂而資金流失嚴重等原因未能實現,工學院就此退出歷史舞台。抗戰爭結束後原址為吳淞商船專科學校所用,後又更名為上海航務學院。1953年起,成為上海海員醫院所在地。[2]2022年1月4日,雷士德工學院啟動修繕,7月修繕完成,9月投入運營並更名為上海創新創意設計研究院[5]

建築風格

位於東長治路505號。為英國駐滬總領事館根據英人亨利·雷士德遺囑,用雷士德基金會部分基金建造,由德和洋行設計,久泰錦記營造廠承建,1936年竣工。佔地面積6276平方米,建築面積8985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正中五層,兩側逐漸降為四層、三層,坐北朝南,裝飾藝術派風格。平面丫形,主入口為尖券門廊,頂部冠露肋穹頂塔樓。窗間牆飾豎向線條裝飾並伸出女兒牆,女兒牆折線狀起伏,有裝飾圖案。

在內部設計方面,主樓校舍裝飾精美,房屋的內部裝修十分考究,並裝有暖氣設備和專供教職人員使用的電梯,在當時的中國尚屬罕見。除學校的常規設施外,大樓還設有各種實踐工場和實驗室,機器齊備皆為新款。由於結構宏大,大禮堂寬敞,眾多國際性的學術會議經常借用來開會。[6]

雷士德工學院的整體建築由當時上海著名建築設計事務所德和洋行負責設計,設計師為E.F.鮑斯惠爾(E. F. Bothwell),設計風格為英國哥特式裝飾藝術相融合。[2][7]1994年,雷士德工學院舊址被選為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8]

雷士德基金會

雖然雷士德工學院早已停辦,但雷士德基金會目前依然存在,總部以遷回英國倫敦,1975年起按助學計劃正式運作。資助對象為留學英國在大學或研究機構從事建築學、醫藥學、計算機發展和機械科學領域研究生或更高水平學習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基金會對申請人還有着學成後需返回中國,以及將所學的知識與技術將有益於中國人民等要求。[9]

參考文獻

  1. 房芸芳. 苦心志勞筋骨 Lester Boy七十年間——雷士德工學院及其學子們. 《上海文博論叢》雜誌. 2005年第3期. 
  2. 2.0 2.1 2.2 2.3 上海通網站. 著名的土木工程師的搖籃:雷士德工學院樓(上海海員醫院).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5). 
  3. 3.0 3.1 馬學新、曹均偉、薛理勇、胡小靜. 《上海文化源流辭典》.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2. 
  4. 薛理勇. 亨利·雷士德其人與其事. 新民晚報. 2005-01-30. 
  5. 上海虹口今年安排65個重大工程項目,雷士德工學院迎來修繕. 
  6. 上海通網站. 上海地方志-教育體育衛生建築.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0). 
  7. 程乃珊. 雷士德工學院. 《建築與文化》雜誌. 2006, (1). 
  8. 虹口文博網. 雷士德工學院舊址. 上海市虹口區文物管理委員會. [2011-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18). 
  9. 董太和. 雷士德基金會遷英後的近況. 《雷友通訊》2006年會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