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髭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髭蟾

來自 文旅頭條 的圖片

中文學名: 髭蟾 

綱: 兩棲

拉丁學名: Vibrissaphora boringii Liu

別稱: 中國角怪、鬍子蛙、崇安髭蟾、坑鵝、雷公角怪

門: 脊索動物

亞門: 脊椎動物

亞目: 無尾

科: 鋤足蟾

亞科: 中國特有屬角蟾

分布區域: 中國特有屬

髭蟾,兩棲綱無尾目角蟾科髭蟾屬動物統稱。 蝌蚪以藻類等為主要食物;成蟾主食蝗蟲、蟋蟀、叩頭蟲、竹蝗、金龜子等多種農林害蟲。

髭蟾簡介

摺疊科學名稱

  • 髭蟾 : zī chán 
  • 髭蟾屬(Vibrissa phora)
  • 學名:Vibrissaphora boringii Liu

科屬分類

  • 髭蟾又叫鬍子蛙,我國特產動物。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兩棲綱、無尾目、鋤足蟾科、角蟾亞科的一屬。為中國特有珍稀瀕危兩棲動物,雄髭蟾每年發情期時,上頜邊緣都會長出2至11枚黑色角質刺,有「中國角怪」和「世界上長有最多鬍子的蛙」之稱。髭蟾(4張)

形態特徵

  • 髭蟾體頭部極寬扁;口大、舌大,後端缺刻深;眼大,瞳孔縱置;上頜有齒;背麵皮膚有小細疣粒,構成網狀細膚棱;四肢背面多成縱行,指、趾腹面有粗的縱膚棱;胯部多有一月牙形淺色斑,長可達10厘米。身體背﹑面均呈藍褐色,亦有灰色。眼色特殊,上半呈藍綠色,下半深褐色。雄蟾上頜邊緣有黑色角質刺,雌蟾上頜邊緣有米色小點。頭部扁寬,前肢長於後肢,趾間有蹼。生活于山地溪流附近的草叢﹑樹洞﹑石縫等處,捕食昆蟲﹑蛞蝓﹑蝸牛等。

生長分布

  • 髭蟾為為中國特有屬,現有5種:①峨眉髭蟾,上唇緣每側有角質刺5~8枚;②崇安髭蟾,每側多為1枚,產於福建武夷山;③雷山髭蟾,每側2枚,無聲囊,產於貴州雷山;④瑤山髭蟾,每側多為2枚,有聲囊,產於廣西瑤山、湖南和浙江等地,⑤哀牢髭蟾,每側有10~16枚;產於雲南
  • 峨眉髭蟾--泛指福建浙江江西貴州等地的髭蟾,有諸多形態,部分種類頭上角數會有所不同
  • 崇安髭蟾--峨眉髭蟾同屬中的一種,別名:坑鵝、角怪。分布於福建浙江江西貴州梵淨山。
  • 雷山髭蟾--鬍子根數沒有峨眉髭蟾多
  • 瑤山髭蟾--同為中高海拔髭蟾的一種,產地不同於其他
  • 哀牢髭蟾--僅分布於雲南滇中哀牢山和無量山地區。

生活習性

  • 雄蟾上唇緣的角質刺在繁殖期後脫落,僅基部有突起的軟組織,以後再角化成刺,每年周期性更替;雌蟾相應部位有橘紅色或米色點。成蟾棲息在海拔700~1800米林木繁茂的山區。白晝隱匿在石隙、土洞、雜草或樹根下。夜出覓食,主食蝗蟲蟋蟀叩頭蟲竹蝗金龜子、等多種農林害蟲。蝌蚪大而粗壯,全長可達100毫米以上。後背與尾基交界處一般均有醒目淺色的Y字形斑。角質頜強。以藻類等為主要食物,也吞食小蝌蚪。一般晝伏夜出。經1~2年才能完成變態。

繁殖

  • 平時髭蟾不會輕易露面。 到了求偶時節,夜晚時分方在千米高山的林澗中鳴叫。

時間

  • 每年冬天11月上、中旬繁殖(註:多數兩棲動物早已進入冬眠,髭蟾此習性相當奇特)。在山溪內才抱對、產卵,卵灰白色,卵徑約3.5毫米,卵群呈團狀或圓環狀,卵群在水中飄蕩,最後卵粘附於水中石塊上,卵群含卵量多為200-500粒。約半個月的產卵期過後則銷聲匿跡。

地區

  • 受精卵約經一個月孵出蝌蚪,蝌蚪也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緩流處或回水盪內,全長可達91毫米,其中頭部和身體約長31毫米。蝌蚪背面為深棕色,尾灰棕色,有深色斑,體尾交界處有淺色的「Y」形斑。蝌蚪晝伏夜出,白天隱蔽在石縫內,夜晚以苔蘚、藻類為食,蝌蚪需越冬兩次,約3年才變態為幼蟾。髭蟾的蝌蚪期長,易遭天敵吞食,成活率低。

名稱來歷

關於角怪名稱的來歷

  • 角怪是一種我國獨有的蟾類動物,學名髭蟾,又叫鬍子蛙,為中國特有珍稀瀕危兩棲動物。

角怪,這個名字讓人感覺很奇怪!其實這個名字的由來也很奇特,是一個方言上的誤會造成的。上世紀60年代初期,華西醫科大學教授、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胡淑琴女士到廣西大瑤山考察,聽說瑤山有一種長鬍子的蟾酥,估計就是30年代美國生物學者在福建武夷山發現的那種髭蟾,於是邀請了瑤族第一個大學生、時任金秀瑤族自治縣人民醫院院長、縣政協主席的蘇志風一同進入原始森林尋找,終於找了這種髭蟾。由於整個南蠻、百越體系(湘、黔、桂、粵、閩)的語言,都把青蛙叫做「蟆拐」,拐的意思就是指青蛙的彎腿。而對這種長了角的蛙類,當然就叫做「角拐」。而胡教授是江蘇常熟人,她不大聽得懂蘇院長的瑤味普通話,錯把「拐」聽成了「怪」,於是,從胡教授的筆下,就有了「角怪」的名稱,並隨着胡教授的考察報告出現在相關報刊雜誌上,普遍被世人接受。多年後,胡教授方知這是個誤會,對此深感遺憾,但是「角怪」的名聲早已不脛而走、積重難返了。

種群保護

摺疊種群現狀

在中國四川省的峨眉山福建武夷山自然保護區、貴州梵淨山自然保護區、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均有發現,2013年6月四川瀘州發現髭蟾蝌蚪。

致危因素

  • 其蝌蚪期長,易遭天敵吞食,成活率低。人為捕捉,如:峨眉山景區門口的有些餐館裡出售髭蟾蝌蚪。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