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魔神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魔神仔
圖片來自medium

魔神仔白話字:Mô͘-sîn-á、臺羅:môo-sîn-á),是在台灣福建廣泛流傳的民間傳說中,一種誘導人類到山野間迷失的或者精怪。民俗及人類學研究者根據田野調查採訪,普遍認為其並不明確屬於民間信仰中之分類,通常被認為是民間信仰中一種出沒於荒野、山林、水澤的精怪。有時也被認為是兒童婦女或登山者的枉死鬼魂,亦可能被指稱其他過渡的複合信仰,因此是否魔神仔應視事件描述的情形而定,如靈異節目報導的事件紅衣小女孩即摻雜多種民間信仰的猜想,對魔神仔的民間傳說作出變更及轉移。

特徵

魑魅魍魎,魑指山精,善於山水間魅惑人類為魅,魍指水怪,隱匿水中難辨形體呈多影之相為魎。魔神仔喜好出沒於山林間、溪流邊、河岸旁。

根據傳聞描述,魔神仔是好奇或者調皮的精怪,會迷惑人類的心智或惡作劇,戲弄別人,其戲弄對象通常是老年人或者兒童,作法則是將人帶到山野川湖,使其迷路,無法回家,類似日本傳說中的神隱

一般對魔神仔面貌的說法是「身材矮小,動作敏捷,作兒童狀」,亦有地區傳聞的魔神仔是「高大而面色極白,擦有顏色鮮明的腮紅的女子。」民間認知的魔神仔不像鬼魂害怕日光,可於光天化日之下行動,常對人類惡作劇,將人類帶到荒山野嶺捉弄一番,遭到魔神仔誘拐者大都會無恙尋獲,少數傷亡者,往往是病體虛弱者,因魔神仔很少傷害人類,而是喜歡戲弄人類;不過魔神仔不擅長照顧別人,而且害怕聲響,一有巨響就隱蔽不出。

福建台灣各地,不論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都有成人或小孩被魔神仔抓走或誘拐而失蹤的傳說。當有人被魔神仔拐走的消息出現,鄉民親友會請示地方神祇山神土地公城隍爺王爺等,四處敲打鑼鼓、放鞭炮尋找,生還的失蹤者被發現後常處在精神恍惚狀態,事後宣稱曾吃了魔神仔給的佳餚(雞腿、飯食),但其實卻是滿嘴的昆蟲蚱蜢蟋蟀螳螂等)、牛糞蚯蚓、樹枝與土石等穢物。

有些地方的魔神仔傳說,同時雜揉了厲鬼信仰,變得有攻擊性,如說是被原住民出草獵首的無頭商人,或者墜落山谷而死的女人,此輩往往在山中害人以捉交替,不過這並非臺灣民間信仰的主流。

關於魔神仔事件的事發經過雖然大同小異,但在外觀特徵上的描述往往因地域、信仰而有所分歧,甚至在與鬼魂概念混雜之後已難以釐清其原始的形象:

又或者魔神仔的傳聞其實是由多元文化中固有的類似形象的複合構成,並非單一固定的客體。

  • 作家王家祥紀錄母親口述,同時也是最普遍的說法:魔神仔,躲在草埔中,專門在『摸』囝仔,把愛玩不知回家的囝仔『摸』得昏昏憨憨,隨伊走去墓仔埔,將人丟在那裏,半眠才讓仔醒來,驚得半死,做囝仔攏嘛知,魔神仔矮矮黑黑,歸身軀全全毛!--《魔神仔》序文[1]
  • 日本民俗研究者池田敏雄紀錄之モオシンナア:在民間信仰中,魔神仔是戴著紅帽子之幼兒的亡魂,會使小孩陷入失神狀態。另有坊間資料載述:魔神仔約三尺高,四肢雖然健全,但五官模糊難辨、膚色為藏綠色,喜戴紅色小帽。
  • 風水專家林正義曾於電視節目中講述自己童年時期在宜蘭五峰瀑布旁雷公山所見到魔神仔之經驗。稱其身材矮小,身高約100cm左右,雙眼通紅,面貌狀似猿猴卻頂上毛髮稀疏,兩耳上端尖銳,身軀跟四足佈有圓麟狀斑紋,四肢手腳指之間均有蹼狀物,全身呈褐色偏灰,能發出尖銳的叫聲。運動性極佳,通常不會直接走人類常走的山間蜿蜒小路,而是以很快的速度從山下橫切上坡。不像其它彌猴類生物奔走時偶而會以前肢觸地協助奔跑,而是跟人類一樣完全以兩足直立行走、奔跑,並說其奔跑時呈「之」字型橫切上坡,移動速度異常敏捷,在陡峭山坡上仍能跟在平地一樣快速奔跑通行。
  • 前立委廖學廣曾於電視節目《現代啟示錄》直述魔神仔叫聲類似敲鑼,台語稱「魔神仔打鑼」,叫聲類似「叩」一聲長音,但不短促有尾音提攜且音頻很高,呈「叩~」聲,他幼童時期居住於汐止山區,他想聽魔神仔是怎麼叫的,便要求長兄凌晨4點多聽到魔神仔啼叫時搖醒他,並說魔神仔會持續發出這種叫聲。他也提及有些老一輩汐止婦女曾於早上8點多在基隆河上流岸邊洗濯衣物時,被魔神仔從水中拉腳。還說魔神仔生性膽小,在汐止魔神仔山(又稱:柯子林山)若遇到有人在山區失蹤,汐止當地人會拿中型鐵製沙拉油桶,在山區找人時沿路敲打,製造出巨大聲響試圖嚇走魔神仔,不要再纏住失蹤者,讓搜救隊伍可以早日找到失蹤者。
  • 又有一說魔神仔常以「中年婦女」的樣貌示人,妝容通常是鬆弛的大臉塗上厚厚的白粉,身上時常穿著大紅大花的不協調服飾坐在山區的路邊。影集通靈少女所參考的藍本人物索非亞(《靈界的譯者》作者 劉柏君)曾於電視節目《驚爆新聞線》述說自己青年時期在山區騎機車所遇到魔神仔之情形。指其類似中年人士略呈福態,貌相疑似為女性,全身均穿著紅色衣物,手拿著一把大油傘,坐在山區路邊。並說其有鬼擋牆能力,遇到後即被囚於空間之中,騎車一直原地繞路。
  • 根據小琉球當地居民口述,魔神仔型態及叫聲類似3至4歲孩童,會在深夜牽著成人,將其推入堆肥坑中,被害著往往清醒後,才發現滿身的糞便。在日據時代的番子厝甚至有進入民宅企圖喚醒就寢後的兒童,欲與之玩耍的親口傳聞:在入夜後,我聽到小孩子的笑聲,隱隱約約地看到床邊站著一個小孩,他的手輕捏我的大腿,我當時覺得疑惑,於是也捏他的手臂,他的肉捏起來相當柔軟,觸感很像麻糬,我們就這樣捏來捏去,當時並不覺得害怕,只覺得這個小孩相當煩,他在我的房間跳上跳下的,吵得我睡不著,三番兩頭的就來床邊找我玩,害我都睡不好。也有天臺居民如此口述:凌晨退潮後,我正在潮間帶撿拾貝類,突然背後被礁石丟中,往後一看,竟然是一些孩童,因為他們不斷地以小礁石丟過來,我只好也以礁石反擊回去,只見他們尖叫著,似乎相當開心。也有這樣的傳說:魔神仔會吹奏笛子,通常會一個孤拎拎的坐在礁岩上吹奏著,皮膚呈現紅色,曲調感覺是悲傷的,這類的魔神仔並不常見,也不會和人有互動,只是孤單的吹奏他的笛子;另一種皮膚呈現深色的魔神仔非常頑劣,好動而且會捉弄人,見到這類的要遠離,魔神仔很怕人血,被沾到會要求你幫他擦掉。當地部份居民相信魔神仔是嬰靈的化現,因為清末民初的漁民無力撫養女兒,只好在其出世後用棉被或布料包裹後,放置於礁岩洞中再以畚箕倒蓋其上後即離開,這個過程叫做「蓋畚箕」,而這些任其自滅的嬰孩就變成了島上的魔神仔。民國5、60年代的居民們常會用警告的語氣嚇唬晚上不想睡的孩童:「再不睡,就會被魔神仔把你牽走!」

另外,因為台灣原住民族中的鄒族,有族人被矮人誘拐後失蹤,最後才在芒草堆上發現睡著的他的傳說,因此也有人認為「魔神仔就是漢人的矮人」,但此說法因為原住民本身相關的矮人傳說就只有那一則,可信度不高。

出沒蹤跡

基本上魔神仔的傳聞遍布台灣各地:從高低海拔的山區(如奇萊山柴山美崙山陽明山都有魔神仔的傳說。)到偏遠的深林荒野,甚至靠近早期開發聚落區域的郊區都有類似的傳聞事件發生。離島則以小琉球海邊或礁岩洞穴皆有相關出沒傳說,以夜間至凌晨為出沒時段。在臺灣閩南人基隆北海岸桃竹苗三縣的客家人聚居的客家莊(莊)山坡地,也傳有魔神仔誘拐兒童,甚至牽走成人的紀錄。學者便曾以平溪苗栗鄉鎮作為田野調查的典型地域,魔神仔任何時間皆可出沒,不似鬼魂,民間信仰中鬼魂多為日落之後才出現。

文化視野

  • 臺灣原住民族普遍流傳的矮人傳說,但傳統上與魔神仔不一樣。矮黑人傳說如賽夏族矮靈信仰、花蓮丹社群布農族sazusu傳說:古有矮人撒都索(sazusu),居住在達給里社(takilitu)地帶,身材只有二尺,非常善於攀爬大樹,靈巧宛如山猿一般,他們一旦潛匿樹草叢林中,就不容易找到他們的蹤跡。常常從密葉中,揮刀殺出,本族祖先被之傷亡者慘重。。各族泛靈信仰中的惡靈如凱達格蘭族神話傳說中的妖怪sansiyao南澳地區泰雅族rutux傳說。

參考文獻

  1. 王家祥. 魔神仔. 玉山社. 2002. ISBN 9578246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