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霜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鳴霜樓俗稱鐘樓,位於市中心。建於金大定間(1161-1189);明宣德年間重建稱為宣德樓,成化間(1465-1487)重修後改稱干雲樓;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重修後,又改稱鳴霜樓。樓建於磚砌高台上,重檐二層,歇山布瓦頂,雄偉壯觀。上層懸掛鑄鐘一口,鍾高2.55米,口徑2米,鍾帶三層,每層每方皆鑄佛像,鐵鐘鑄造於公元1181年。
基本情況
該鐘造型莊重,比例科學,選料考究,以生鐵為原料,採用我國傳統工藝——無模鑄造法澆鑄而成。千百年來,它經受了無數次的撞擊和風雨滄桑,至今完好無損,體現了我國古代冶煉技術[1]的高超水平。鍾懸掛在二層樓上,它由兩根高8.5米,直徑0.45米的木柱(又叫擎天柱)支撐,在柱的頂端有八根橫樑搭成框架,鍾掛在最上方的雙坊上,這樣每根橫樑均勻受力,既減輕了柱子的壓力,又起到了固定支架的作用,具有抗震功能,使鐘體保持平衡,懸掛十分科學。用手輕輕一撥大鐘便能晃動,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築技能和對力學原理的巧妙運用。
鍾鈕蒲牢,緊啃鍾首。傳說蒲牢是龍王第七子,因喜好音樂,所以讓它做鍾鈕,聆聽鐘聲,滿足其欲望。鐘體宏大,設鍾帶三層 ,每層設八個開光窗,第一層窗內鑄有陽文楷書「皇帝萬歲重臣千秋」,字體遒勁有力。第二層窗內記載着金國重臣名諱和鑄鐘時間。第一行:武略將軍觀察與宮大達;第二行:定遠大將軍同知完顏豪;第三行:鎮國將軍順天節度使;第四行:駙馬都尉唐括貢;第五行:吳國公(下泐);第六行:大定廿一年歲辛丑辰日;第七行:丙子日戊子時鐘成。第三層鍾帶內鑄有座式佛像32尊。鐘體下部是按方位排列的八卦紋。底部由重弧紋將鐘口分為八瓣。鐘身共有佛像176尊,乳釘紋136顆及其它紋飾,文化內涵十分豐富。
在鐘的頂部設有八個洞眼,是為鑄鐘時不致於使鐘體破裂,還可以起到共鳴的作用,不僅能使鐘聲好聽,而且使鐘聲宏遠,回首悠長。神奇的大鐘上下可發出不同的聲音,能從聲音中分辨多種音符,音波起伏,尾音長達五分鐘之久。說明當時古人對鑄造學、聲學[2]已有相當高的水平。如此鐵鐘在國內外實為罕見,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旅遊信息
交通:在火車站乘1路、4路、12路;市區乘8路、20路、26路、302路公交車在鐘樓商廈下車,下車即到。自駕車可由京深高速保定北口下道,向西直行3公里向南拐入蓮池大街到裕華路東行50米即到。
門 票:2元/人
遊覽時間:0.5小時
視頻
鳴霜樓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我國古代幾種冶煉技術的淺釋,豆丁網,2016-01-23
- ↑ 聲學基礎知識 ,搜狐,2019-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