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龍潭永福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龍潭永福宮
圖片來自pixnet

龍潭永福宮永福宮創建於清乾隆九年(1744)。是三坑仔最早的廟宇,原供奉三山國王,是早期近山隘墾區的信仰中心。(依桃園縣志 卷三 政事志 建置篇)。永福宮,舊稱三坑仔永福宮,位於台灣桃園市龍潭區三坑裡三坑子老街66號。原主祀三山國王,後為主祀三官大帝,配祀三山國王,以及開漳聖王文昌帝君觀音菩薩註生娘娘褒忠義民爺[1]

廟內主祀三官大帝客家人稱「三界爺」,閩南人稱「三界公」。永福宮建立數百年來,歷經三次遷移,於民國(大正)13年(1924)遷至現址,原有信仰圈範圍為龍潭區三坑里佳安里大平里重要的信仰中心。

龍潭區 (台灣)

龍潭區臺灣客家語四縣腔:liungˇ tamˇ kiˊ;饒平腔:liung tam kiˇ;詔安腔:liungˋ tamˋ kiˇ)是位於中華民國桃園市南部的市轄區,人口約12.4萬人[2],面積約75.2341平方公里,因區中心的龍潭大池而得名。2014年12月25日桃園縣升格為直轄市,龍潭鄉改制為龍潭區

地理

龍潭大部分位在台地上,而台地的海拔的高度大約是在150公尺至230公尺之間,東南邊地勢較高,西北邊地勢較低,而龍潭位居桃園丘陵台地最南端。 由於桃園台地略成扇形,以石門為起點向西北放射成數階段漸次傾斜至台灣海峽,龍潭地勢較高,地形也較複雜,大體可分為丘陵區(銅鑼灣台地及店子湖台地),及平原地區(龍潭台地)兩大部分。

歷史

「龍潭」地名的由來,與龍潭大池脫不了關係。據說,這口大池塘水面遍佈野,當時先民稱之為「菱潭陂」,相傳泉穴有白石,即使歷經多次旱季,大池始終保持一定水量,倘若久旱不雨,只要在潭畔祈雨即可天降甘霖,先民深感其靈驗,在此地建「靈廟」,後稱此潭為「靈潭陂」。後因有人在某日風雨交加夜晚,發現潭中有黃龍出沒,因此改名為「龍潭陂」,又稱「龍潭莊」,龍潭的地名從那時開始沿用至今。

龍潭發展史

明鄭時期(南明永曆15年→37年)(西元1661年-1683年)

  • 永曆15年 (西元1661年) 隸屬為明朝鄭氏延平王府政權所設置的承天府天興縣
  • 永曆18年 (西元1664年) 隸屬由天興縣改制的天興州

清治時期(清朝康熙23年→光緒21年)(西元1684年-1895年)

  • 康熙23年 (西元1684年) 鄭氏政權投降滿清朝廷,改隸屬為清朝閩浙總督轄下之福建省臺灣府諸羅縣
  • 雍正元年 (西元1723年) 改隸屬為福建省臺灣府淡水廳
  • 乾隆9年 (西元1744年) 三坑子聚落的永福宮開始建立。
  • 嘉慶5年 (西元1800年) 龍元宮開始建立。
  • 嘉慶17年 (西元1812年) 改隸屬為福建省臺灣府淡水廳桃澗堡
  • 光緒元年 (西元1875年) 改隸屬為福建省臺北府淡水縣桃澗堡;龍潭聖蹟亭創建。
  • 光緒13年 (西元1887年) 改隸屬為福建臺灣省臺北府淡水縣桃澗堡。

日治時期 (明治28年→昭和20年)(西元1895年-1945年)

  • 明治28年 (西元1895年) 日本統治臺灣,設置臺灣總督府,改制為台北縣大嵙崁出張所桃澗堡龍潭庄。
  • 明治30年 (西元1897年) 改制為台北縣中壢辦務署龍潭庄;龍元公學校(現今為龍潭國民小學)創立。
  • 明治31年 (西元1898年) 改制為台北縣桃仔園辦務署中壢支署龍潭庄。
  • 明治34年 (西元1901年) 改制為桃仔園廳中壢支廳龍潭庄。
  • 明治37年 (西元1904年) 龍元公學校改名為「龍潭陂公學校」。
  • 明治42年 (西元1909年) 改制為桃仔園廳大嵙崁支廳龍潭庄。
  • 大正8年 (西元1919年) 正式設置龍潭莊役場。
  • 大正9年 (西元1920年) 改制為新竹州大溪郡龍潭庄
  • 大正12年 (西元1923年) 大平紅橋落成。
  • 大正13年 (西元1924年) 龍潭農業補習學校(現今為桃園市立龍潭高級中等學校)創立。
  • 大正14年 (西元1925年) 設置龍潭分駐所(今龍潭派出所舊址)。
  • 昭和2年 (西元1927年) 設置龍潭郵政局。
  • 昭和5年 (西元1930年) 設置龍潭庄農組(農會)。
  • 昭和7年 (西元1932年) 龍潭農業補習學校改名為「龍潭農業專修學校」。
  • 昭和8年 (西元1933年) 設置龍潭市場。
  • 昭和10年 (西元1935年) 設置三坑派出所。
  • 昭和13年 (西元1937年) 設置三和派出所。
  • 昭和14年 (西元1938年) 設置高平派出所。
  • 昭和16年 (西元1940年) 龍潭陂公學校改名為「龍潭國民學校」。

民國時期 (民國34年→迄今)(西元1945年-迄今)

  • 民國35年(西元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改制為臺灣省新竹縣大溪區龍潭鄉。
  • 民國39年(西元1950年)改制為桃園縣龍潭鄉。
  • 民國41年(西元1952年)設置龍潭衛生所。
  • 民國45年(西元1956年)石門水庫於7月開始興建。
  • 民國50年(西元1961年)楊梅中學龍潭分部(現今為龍潭國民中學)創立。
  • 民國53年(西元1964年)石門水庫於6月完工,私立泉僑初級中學(現今為私立漢英高級中學)創立。
  • 民國55年(西元1966年)楊梅中學龍潭分部獨立設校,定名為「龍潭初級中學」。
  • 民國56年(西元1967年)私立泉僑初級中學更名為「私立泉僑高級中學」。
  • 民國57年(西元1968年)臺灣地區開始實施九年國教;龍潭國民學校正式命名為「龍潭國民小學」;龍潭初級中學正式命名為「龍潭國民中學」。
  • 民國58年(西元1969年)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於本鄉成立;凌雲國民中學創立。
  • 民國61年(西元1972年)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部從臺北市遷移至龍潭。
  • 民國70年(西元1981年)石門國民中學創立。
  • 民國71年(西元1982年)私立方曙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現今為私立方曙高級商工職業學校)從臺北縣汐止鎮遷移至龍潭鄉。
  • 民國74年(西元1985年)內政部指定龍潭聖蹟亭為國家三級古蹟,也是全台規模最大之惜字塔
  • 民國88年(西元1999年)龍潭國民小學創校一百周年紀念。
  • 民國89年(西元2000年)省立龍潭高級農工職業學校更名為「國立龍潭高級農工職業學校」。
  • 民國93年(西元2004年)武漢國民中學創立。
  • 民國94年(西元2005年)位於中正路三林段的桃園縣客家文化館完工。
  • 民國100年(西元2011年)1月1日,桃園縣政府客家事務局,於本鄉客家文化館成立。10月20日,龍潭新行政園區破土動工。
  • 民國102年(西元2013年)1月24日,桃園縣縣長吳志揚客家委員會主委黃玉振,與世居龍潭的文學界宿老鍾肇政,共同主持龍潭國民小學新校舍動土典禮。
  • 民國103年(西元2014年)桃園燈會-龍騰馬躍迎財神 慶讚桃園鬧元宵龍潭大池舉辦。2月1日,國立龍潭高級農工職業學校更名為「國立龍潭高級中學」。12月25日,改制為桃園市龍潭區。
  • 民國104年(西元2015年)桃園燈會-水舞燈彩喜羊羊於龍潭大池舉辦。
  • 民國106年(西元2017年)桃園燈會-幸福起家(雞)於龍潭大池舉辦。10月12日,龍潭新行政園區正式完工。
  • 民國107年(西元2018年)國立龍潭高級中學改制為「桃園市立龍潭高級中等學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