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M60巴頓戰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M60巴頓戰車
圖片來自mdc.idv.tw

M60巴頓M60 Patton)是美國陸軍第四代也是最後一代的巴頓系列坦克;用來取代過去的M48巴頓。雖然M60是巴頓系列的延續,但「巴頓」從未是它官方名稱的一部分,其正式名稱為105毫米炮主戰坦克M60105 mm Gun Full Tracked Combat Tank M60)。M60是美國第一款主戰坦克,在美軍自1962年起服役,在1960至70年代是美軍裝甲部隊最重要的坦克,期間曾發展出數款改良型,至1980年代因M1坦克服役逐漸退出第一線單位,到1990年代初因美蘇冷戰[1] 結束,美軍規模縮減而全數除役,但至今仍有多國仍在使用M60巴頓戰車。

主要車型

M60

M60坦克是以M48A2為基礎改良而成,是M48巴頓坦克的延續。M60的原型車於1958年出廠,美國陸軍於1959年5月決定採用。原計劃的M60是會比之前的M48坦克有較多的改動,包括在車體和炮塔前部採用含有石英夾層的複合裝甲,但由於成本原因未能實現。M60仍保留M48的鑄造龜殼形炮塔設計,但改配由英國皇家兵工廠(Royal Ordnance Factory ,ROF)的L7線膛炮改良而成的M68E1 105毫米口徑線膛炮,因此火力較M48的90毫米炮大幅增強,105毫米炮彈的攜彈量為57發。炮塔頂部裝有一個可旋轉的M19車長觀測塔,觀測塔配備一支.50口徑的M85重機槍,這個車長塔可以令車長在裝甲保護下操作機槍,但缺點是全車的高度增加,較難尋找掩體匿藏,車長塔的旋轉速度慢,很難應付快速移動的目標,而且在密閉的車長塔內使用機槍射擊,容易造成塔內煙霧瀰漫。同軸機槍是一支裝在炮盾的M1919A4 .30機槍。為提升夜戰能力於1962年加裝與主炮聯動的AN/VSS-1(V)1紅外線探照燈,並配合供炮手使用的M32紅外線潛望鏡,及供車長使用的M19紅外線潛望鏡和M18紅外線望遠鏡。

M60的車體與M48類似,其主要結構都是鑄造而成,但M60的車頭裝甲增厚,其車頭從M48的圓弧形改為平直外觀。車身其餘部分與M48相似,兩側都有6對路輪,但路輪採用較輕盈的鋁合金,另兩側各有三組頂支輪,而懸掛系統則與M48同為扭力桿。M60與M48的最大分別是動力系統由汽油引擎改為柴油引擎,M60採用 AVDS-1790-2A柴油引擎,引擎的輸出馬力雖然從810匹下降至750匹,但柴油的燃點較高,所以安全性比汽油高,可減低燃料被引燃的機會。行車距離比使用汽油引擎的M48大幅延長,從200多公里增至500公里,可減輕後勤燃料補給的需求。柴油引擎連接CD-850-5變速器,並由車尾的驅動輪帶動T97E2履帶,這套動力系統於1963年也被用於將M48坦克改為柴油版的M48A3。M60於1960年10月在底特律坦克工廠量產,並於同年12月在美國陸軍服役。

M60A1

雖然M60坦克的火力較M48有明顯提升,但整體防護力仍是M48的水平,由於蘇聯陸軍新裝備的T-62主戰坦克配備115毫米口徑的U-5TS滑膛炮,可在1000米擊穿300毫米的垂直軋壓均質裝甲,令美軍的坦克難以招架,所以美軍在M60投產後隨即提出發展改良型,重點是提升炮塔的防護力。M60A1的炮塔改良自T95E7中型戰車的長鼻式炮塔,其外觀有別於先前的巴頓戰車家族,新炮塔的厚度增加,並獲得較佳之正面避彈外型,內部空間亦有擴大,不但有更多空間收納新設備,105毫米炮彈的攜帶量增至63發,內部高度的增加也使主炮有較大的俯仰角,炮盾最大厚度增至250毫米,炮盾裝有一支M73 .03機槍(M1919A4 .30機槍改良型)。車長的M19觀測槍塔也有所修良,增加了觀察視野。雖然M60A1採用新款炮塔後的內部空間比M60原型的炮塔寬敞,但全車高度更高,較難尋找掩體隱蔽,較易被敵方發現。除採用新款炮塔外,車體也有改良,正面裝甲呈65度,厚度加到110毫米,其行車操縱系統亦有更新,方向控制由以往履帶車常用的雙操縱桿改為一個倒T字形的控制桿,使駕駛方式如同一般汽車。M60A1於1962年10月起量產,成為M60系列產量最多的型號。

M60A1的次型

  • M60A1 AOS:增加火炮穩定器(Add-On-Stabilizer),1972年服役,使用M68E1戰車炮。
  • M60A1 RISE:特定裝備可靠性提升計畫(Reliability Improved Selective Equipment,RISE),於1975年執行,不但提升主要裝備的可靠性,也在諸多方面進行了優化。根據贖罪日戰爭的經驗,液壓系統改為較高燃點的油料,減低被擊中後被引燃的機會;引擎改為AVDS-1790-2C,而且可更快拆卸;改用T142雙鞘履帶,可減少磨損增加壽命;換裝AN/VSS-3紅外線探照燈。
  • M60A1(RISE/PASSIVE):M60A1 RISE的再改良型號,重點是改用被動式夜視儀增強夜戰能力,原先的夜視儀依賴紅外線探照燈進行投光,使用時很易被對方的夜視設備發現,這型號將夜視儀改為可用自然光源運作的星光夜視鏡,由於無需使用投光燈即可操作,能大幅減低夜戰時被敵方發現的機會,但因為星光夜視鏡所需的光源容易受到天候不佳或雲層影響,所以仍然保留紅外線探照燈。同軸機槍由M73車載中型機槍更換為M240C 7.62毫米口徑機槍,引擎升級為AVDS-1790-2D。美國陸軍及美國海軍陸戰隊均有採用此改良型,美軍的M60A1(RISE/PASSIVE)於1970年代晚期完成這項更新工程,其他使用M60A1的盟國在翻修時亦有採用此更新。

M60A2

於1975年在美國陸軍服役的M60A2是巴頓系列各生產型中較特殊的型號,特點是採用M162 152毫米口徑低膛壓線膛炮,此炮的原型是XM81E13線膛炮,原本為MBT-70而開發,此炮可發射MGM-51橡樹棍反坦克導彈(Shillelagh Missile),也可發射一般炮彈,但MBT-70計劃中止後,這款可發射導彈的戰車炮被用於M60A2及M551謝里登輕型坦克。MGM-51C有別於同時期反坦克導彈如BGM-71拖式等常用的有線導控,橡樹棍反坦克導彈採用紅外線遙控操作,因此可免除需要收納和釋放遙控導線造成的限制。導彈被射出後,炮手透過控制炮塔轉向及炮盾俯視仰角,將目標保持在光學瞄準器的瞄準線內,射控系統便會將控制導彈飛行方向的遙控訊號通過紅外線發送到導彈,炮手需要保持瞄準目標直至導彈擊中目標。

M60A2採用全新設計的炮塔,炮塔仍是以鑄造而成,但炮塔的上半部比炮塔環窄,頂部只有一個車長槍塔,裝填手和炮手的半圓形艙蓋則分別位於左側和右側的炮塔環。炮塔的正面輪廓狹窄,可減低迎面被擊中的機率,重量也較M60A1的炮塔輕,炮盾卻厚達292毫米。除裝有152毫米的M162低膛壓炮外,也裝有同軸的M73A1 7.62毫米口徑機槍,後期型則改為M73A1的改良型,M219 7.62毫米口徑機槍,車長槍塔另有一延12.7毫米機槍。152毫米口徑炮彈備彈量為33發M409高爆彈及13枚MGM-51C反坦克導彈。射控系統初期仍是用光學測距儀,後來改配最大有效距離可達4000米的鐳射測距儀。夜視系統仍屬M60A1的設計,炮塔左側裝有一具AN/VSS-1(V)1紅外線投光燈,並配合M19E1夜視儀使用。

M60A2的車體與M60A1相同,但為了避免炮彈發射時廢氣瀰漫,所以在引擎散熱網下方裝有CBSS(Closed Breech Scavenger System),不過M60A2在測試期間,美軍已急不及待訂製了200座M60A2炮塔,由於這批炮塔沒有可供使用的車體,於是美軍決定挪用原本給M60A1的車體安裝這些M60A2炮塔,而被挪用車身的M60A1炮塔,則被安裝在M48A3的車體上,而這些使用M60A1炮塔的M48坦克便被稱為M48A4,由於不是所有車體新造時是M60A2,因此有部分M60A2沒有CBSS。

M60A2原是美軍為加強裝甲部隊的長距離攻擊力而發展,由於M60A1的105毫米口徑炮在當時的有效應用距離是1800米,而且射程越遠偏差越大,當距離超過2500米,射擊精確度便會大幅下滑至失去實用性,當發射脫殼穿甲彈時,貫穿力也會隨距離而下降,要擊穿300毫米裝甲需要在500米距離內,在2500米外已不足以擊穿蘇聯坦克的正面裝甲;相對之下,MGM-51反坦克導彈在距離2公里的首發命中率高達80%,遠超M68炮在同樣距離只有44%的首發命中率,反坦克導彈的射程不但較遠和命中率較高,而且破甲能力不會因距離增加而下降,MGM-51C反坦克導彈即使在最大射程都可維持390毫米的破甲能力,所以美軍於1960年代開發MBT-70時便計劃引入反坦克導彈,並配合導彈而採用M162 152毫米線膛炮的前身XM81E13。

由於MGM-51C橡樹棍反坦克導彈有效射程達到3000米,所以美軍計劃為每個M60A1的裝甲營編入十輛左右的M60A2,由M60A2在遠距離發射橡樹棍反坦克導彈,利用導彈的長射程,在蘇聯坦克主炮的有效射程外先發制人,搶先將蘇聯坦克擊毀,以抵消蘇聯裝甲部隊的數量優勢。但美軍的構想卻受到M60A2在多方面不足的限制,由於M162戰車炮在技術上仍不成熟,其彈藥使用的全燃式藥筒容易因意外撞擊而受損,其藥筒外殼在開火時也未能全部燃燒,容易在炮膛形成殘渣,影響持續射擊的安全性。此外,橡樹棍導彈需要炮手持續引導飛向目標,但受到當時的技術限制,M60A2在行駛期間並不能進行這種操控,所以只能停車發射導彈,並一直停車至導彈命中目標,而MGM-51C橡樹棍反坦克導彈的最大飛行速度約為每秒320米,要完成3000米的飛行距離需要近十秒鐘,還未計入鎖定目標及測距的時間。在美蘇最可能爆發坦克大戰的歐陸平原上,如為了使用導彈而進行頻密和長時間的停車,又沒有找到掩體,當面對正在全速推進的蘇聯裝甲部隊時,M60A2不但很容易因雙方距離拉近而失去導彈的長射程優勢,長時間停車更形同固定的靶子。M60A2的近距離接戰能力同樣大受限制,由於炮手需要有足夠的時間在導彈射出後操控導彈的飛行方向,所以橡樹棍反坦克導彈不適合用於攻擊近距離的目標。雖然在近距離交戰可使用炮彈,但早期的M60A2仍在使用炮塔頂部兩側的光學測距儀,但其測距基線卻因為窄身的炮塔設計而明顯較短,測距精度遠不如M60A1,對射擊的彈著點估算造成負面的影響,直至加裝鐳射測距儀後才改善了這缺點。另外,其M162 152毫米口徑低膛壓炮是一款短炮身的火炮,炮彈飛行速度遠低於M60A1的M68 105毫米52倍徑線膛炮,因此M60A2使用M409高爆彈射擊移動中的目標時精確度遠不如M60A1,由於近戰能力存有不足,所以M60A2需要與其他巴頓系列主力坦克混編,而不是完全取代在裝甲部隊內的M60A1。

由於M60A2的導彈系統不能在行車時使用,反應速度方面也遠不如配備先進射控系統及新型火炮的坦克,一枚MGM-51C導彈的價格是一發M409高爆彈的七倍,發射一枚的成本也是太昂貴,而且系統複雜及可靠性太低。雖然美軍在1971年決定採用,1973年已經量產,但其技術問題使之須要延至1975年才能服役,即使服役後,前線單位亦一直受到維修困難的困擾,更將其暱稱為星球大戰中的星艦(Starship),顯示其系統達到如同科幻的複雜程度。當時蘇聯的新型坦克如T-72都已採用125毫米口徑炮,美軍亦已計劃為仍在研發中的M1坦克引進新型120毫米口徑滑膛炮,M60A2的MGM-51C橡樹棍反坦克導彈與新出現的120毫米滑膛炮相比,在射程上已沒有明顯優勢,而其他方面的表現都未如理想,所以M60A2的生產線只維持兩年便於1975年停產,只為美軍生產了526輛,並於1981年起除役,大多數的M60A2後來被改裝為M60A3或作為裝甲架橋車使用。

背景

M60開發始於1950年代中期,當時的美國陸軍的坦克仍是分為輕型坦克(M24、M41)、中型坦克(M47、M48)和重型坦克(M103)三種級別,分別配發給輕、中和重裝甲營,但這種分類已不適合美蘇冷戰開始後的新形勢;有些已太老舊,如二次大戰時的M24輕型坦克,有些在開發時急於投入服役,導致測評過程充斥瑕疵,如M47中型坦克,即將服役的M103重型坦克體型龐大卻機動性不足;過多的屬性和分類,以及過多的彈藥口徑,也對後勤補給體系造成沉重負擔。匈牙利1956年革命爆發後,蘇聯出動坦克鎮壓,英國領事館得到千載難逢的機會檢視蘇聯最新式的T-55主力坦克,西方國家由此得到實車情報,幾乎可確定蘇聯主力戰車裝甲厚度等同200毫米滾軋均質鋼,且配備100毫米口徑炮。在1950年代,西方國家輕坦克配備的76毫米炮根本不能在正常交戰距離擊穿T-55坦克的200毫米裝甲,即使是中型坦克的90毫米炮也相當勉強;T-55的出現逼使西方盟國提升坦克的火力配備及加快坦克的汰舊換新。

1957年,美國陸軍參謀長馬克斯維爾·泰勒發布主力戰車發展策略藍圖,未來輕戰車只用於偵查與空降,中型及重型坦克將以單一類型的主力戰車取代。當時美國陸軍正執行一項命為T95坦克的開發案,這款坦克將擁有多項先進技術,包括配備複合裝甲、使用燃氣渦輪發動機和液氣壓懸吊系統等等,但將多種仍未成熟的新科技集於一身的下場,便是面臨開發困難和開發費用水漲船高。另一方面,美國廠商在此時開發出可應用於坦克的高功率柴油引擎,令美軍的坦克可以改用較安全的柴油取代過往使用的汽油,而且這種引擎應用於改良現有的坦克。

面對蘇聯新型坦克數量日增的威脅,美軍在新坦克的開發正面臨以下幾種選擇:

  1. 以現役主力坦克設計為基礎,開發一款可盡速服役的坦克;
  2. 增加斥資完成T95坦克開發計劃;
  3. 開發以炮射反戰坦克導彈為主要武器的全新坦克。

因為美軍駐歐部隊及北約盟國在坦克數量上已被蘇聯為首的華沙公約國漸漸拉開,美軍決定先以現役坦克為基礎儘速開發一款主力坦克。在選取開發方案時,由於輕型坦克的綜合戰力不足,裝甲和火力都與蘇聯T-55相差甚遠而不在考慮之列;M103重型坦克雖然火力較強且裝甲厚實,但引擎動力並不匹配其體積和重量,即使在平整路面的最高時速也僅有34公里,機動性明顯不符合進行快速突破的要求,而且此車的造價和操作成本都太高。最後尚可換裝更大口徑主炮的M48中型坦克被選定為新型主力坦克的開發基礎,由於M48坦克仍在量產,而且生產和後勤維護都可使用現有設施,且該車系還有大量後勤物資可供使用,無論在生產、訓練和後勤都可實現無縫交接,遂成為美軍的不二之選。美軍決定改良M48為主力坦克後便中止了T95坦克的開發計畫。不過,由M48改良為新坦克使用只是美軍在急切需求下所作的過渡性安排,美軍仍希望盡快獲得技術先進及全新設計的新坦克,所以在1960年代中期便與西德合作開發MBT-70主力戰車,而之前開發T95時所獲得的新技術,後來也有相當程度被轉移到MBT-70開發計劃。

對於改良M48為新坦克的方案,美軍的首要是提升火力,因此要將M48原有的M41 90毫米線膛炮換掉,當時有三款戰車炮曾在考慮之列,分別是由M103重型坦克使用的M58 120毫米口徑線膛炮衍生的輕量版T123E6,新開發的T208E9 90毫米口徑滑膛炮,以及英國皇家兵工廠的L7 105毫米口徑線膛炮。綜合穿甲能力、精確度和射速等多方面的考慮後,美軍最後決定從英國引進L7戰車炮並進一步改良成為M68 105毫米口徑線膛炮。除火炮外,另一重點是改用柴油引擎取代汽油引擎,不但可延長行車距離,而且安全性較佳,由於AVDS-1790-2氣冷雙渦輪V型12汽缸柴油引擎是由M48坦克沿用的AVSI-1790-6氣冷雙渦輪V型12汽缸汽油引擎發展而成,而且新主力坦克是改良自M48坦克,所以這款柴油引擎被美軍選用。

參考文獻

  1. 美蘇冷戰,隨意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