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Mk.VII領主式輕戰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Mk.VII領主式輕戰車
圖片來自tonysnail822

Mk.VII輕型坦克(A17)Light Tank Mk VII),又名領主Tetrarch),是一款由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於1930年代晚期生產的輕型坦克[1] ,曾在二戰中服役。這款產品推出時是維克斯公司為英軍生產的一系列輕型坦克的最新型。它安裝了一門火力較強的QF 2磅炮來改善同公司前一代Mk VIB輕型坦克的性能。英國陸軍部最初訂購了70輛領主坦克,稍後增加到220輛。由於一些因素耽擱了生產進度,導致最後僅生產了100到177輛。

由於設計上的缺陷,加上陸軍部決定不在英國裝甲師中使用輕型坦克,使得它沒能參加北非戰役。儘管有20輛透過《租借法案》提供予蘇聯,大多數領主坦克都被留在了英國。1941年初期,英國皇家裝甲軍團(Royal Armoured Corps)新組建的三個用于海外兩棲作戰的連隊,其中一個裝備了領主坦克。1942年5月,一小批領主坦克參加了馬達加斯加戰役。1942年6月,在確定其設計方案使之可以用作可空運的輕型坦克以支援英國空降部隊後,領主坦克被配屬給了英國第一空降師。它們由專門設計的GAL.49哈米卡爾滑翔機運輸並投送至地面。但滑翔機數量不足使得它們未能參加1943年的西西里島戰役。它們轉而被編入英國第六空降師的第六空降裝甲偵察團。

第六空降師曾在1944年6月的諾曼第登陸戰之前的空降作戰中(即湯加行動)中使用大約20輛領主坦克。雖然它們藉助滑翔機成功降落,但是表現卻不盡人意。有一些坦克因事故而損毀,而那些參加戰鬥的坦克在裝甲和火力上都劣於德軍的裝甲戰鬥車輛。行動開始數天後,領主坦克不再參予與德軍裝甲部隊的直接戰鬥,而僅用來提供火力支援。到1944年8月,大部份參與作戰的領主坦克已由克倫威爾坦克替代。1944年12月,剩下的也被M22蝗蟲式輕型坦克取代。

此後,領主坦克再也沒有參加過作戰,1946年時被認為已經過時;最後一輛領主坦克在1950年退役。領主坦克還有幾種衍生型,包括阿萊克托自行火炮Mk.VIII輕型坦克,但這些車輛都從未被英軍投入現役使用。

研發歷史

Mk.VII(A17)原型車的綽號叫做「帷幕」(Purdah),最初由維克斯-阿姆斯特朗(Vickers-Armstrong)於1937年開始自費開發,並計劃賣給英軍或外國軍隊。按維克斯-阿姆斯特朗的計劃,設計完工後,它將會成為該公司當時最新的輕型坦克。其設計目的是克服之前的輕型坦克因為僅僅裝備機槍而帶來的火力不足的問題。維克斯公司在Mk.VII的雙人炮塔上安裝了一門 QF 2磅炮(40毫米)和一挺貝莎同軸機槍(7.92毫米)。其裝甲最厚處達到了14|mm。原型車重達約7600千克(16800磅),由一台165馬力(123千瓦)的梅朵引擎驅動。懸掛系統由8個負重輪組成(一邊4個),不分主動輪和從動輪,極速可達64公里/時(40英里/時)。本車在設計上使用一種獨特的轉向機構和在先前的維克斯坦克中使用過的機械系統。前輪能夠轉向讓履帶彎曲,使坦克可以作小角度轉向。在進行大角度轉彎時,則回到傳統的控制方式——減慢單側履帶的轉速來轉向。使用雙重轉向系統的目的是減小坦克所承受的機械負擔和動力損耗。新設計的懸掛系統中,承重桿附有緩衝的氣囊和充油的阻尼墊,每一個路輪都具有獨立減震機構。

陸軍部在1938年5月到6月間檢驗了該型坦克的設計方案,並對其原型車進行了一系列測試。由於陸軍部認為前一代Mk.VI已經滿足當時的需求,於是測試領主坦克能否充當輕型巡航坦克。然而,陸軍部在測試後認為它不能作為輕型巡航坦克,因為同類的納菲爾德機理與航空公司Mk.III巡航坦克(A13)無論在速度還是越障能力上都比它要好。儘管如此,最後還是決定有必要生產少量領主坦克,同時建議將其作為輕型坦克系列的最後一款。陸軍部遂將其編號為A17,並在要求對其進行一些包括安裝一個外置油箱(以增加行程)等小幅改動後,在1938年11月批准了其小規模生產計劃。計劃生產數目一直因為陸軍部的需求不斷發生變化而產生波動。1938年7月,陸軍部訂購了70輛。在11月的一個為期三天的會議後,訂購數增加到了120輛。在1940年7月即將開始生產時,陸軍部又把訂購數減少到一開始的70輛,之後又增加到100輛。當預計將進行生產的都城嘉慕公司(一家維克斯持有部份股份的坦克製造商)表示已經訂購了足供220輛坦克生產使用的裝甲板後,訂購數又增加到了這個數字。

但是,整個生產過程被多種因素延誤。法國戰役中英國輕型坦克的表現不佳,所以陸軍部在戰後推遲了領主坦克的訂購,決定把生產力投入到巡航坦克步兵坦克上。由於缺乏更合適的坦克,儘管輕型坦克並非被設計用來與德軍裝甲部隊作正面交鋒,都被迫投入作戰。此舉造成的高傷亡令陸軍部不得不重新評估輕型坦克設計的適用性。戰前原本認為輕型戰車適合用於偵察任務,然而乘員更少,越野能力更好的偵察車反而更適合執行這一任務。這使得它的製造又一次受到影響。這些延誤因素使得最後只有少量的Mk.VII坦克被製造出來。估計最終的製造數量應在100到177之間。依照陸軍部的命令,Mk.VII在1941年9月22日被授予了「領主」的名字。最後一批領主坦克生產於1942年的第一季度,並於當年年末交付使用。

陸軍部和英國陸軍在當時得出結論:輕型坦克是一種負擔,太過脆弱以致不適合在往後的戰鬥中繼續使用,故領主坦克被視為已經過時。這一決定似乎標誌著領主的戰鬥生涯就此結束。此外,一些預備隨第八軍前往中東,準備參加北非戰役的領主坦克,因其冷卻系統被認為不能適應北非地區的炎熱環境而被留在英國本土。然而,領主坦克從戰場上消失的命運因1941年中期陸軍部的一項決議而被扭轉,1940年6月根據首相溫斯頓·邱吉爾的命令而成立新的空降部隊,領主坦克被認為可以裝配給這支新部隊。在空降部隊的裝備選擇上,陸軍部的官員認為需要將滑翔機納入建制,因為它可以運輸部隊和重型裝備(在1941年,重型裝備包括火炮和部分坦克)。運輸坦克的方案經過多次修訂後,最終在1941年5月使用滑翔機運送一輛5.5|MT重的坦克至350|mi外的方案獲得接受,其中,飛行器須為運輸坦克而專門設計。在1941年1月16日舉行的一次研討會上,決定讓當時仍在研發中的英國通用飛機公司GAL.49哈米卡爾滑翔機用於運載一輛領主坦克或是兩輛通用載具

用哈米卡爾滑翔機運輸領主坦克及其乘員的訓練始於1944年1月,且都成功了。專門駕駛哈米卡爾滑翔機的滑翔機飛行團C中隊在訓練期間一共進行了2800次起降,平均每一位飛行員進行了50次起降。訓練中僅發生過3次造成傷亡的事故,共有7名飛行員喪生。在領主被重新指定為空降坦克後,設計上作出了數項調整。一些坦克上的2磅炮爲一門76.2mm步兵支援榴彈炮所替代。這些安裝榴彈炮的坦克被命名為領主 I CS(CS為Close Support之縮寫,即「近程支援」之意)。此外,仍然使用2磅炮的領主坦克的炮口上也加裝了利特爾約翰適配器以提升其炮口初速與穿甲能力。

缺點

領主坦克不僅在研發過程中,也在於陸軍以及空降部隊中服役時遇到諸多挫折,最大的一項是在1942年停產後剩餘的領主坦克並不多,對空降部隊造成重大影響。此外,有20輛坦克根據租借法案提供給蘇聯,再加上馬達加斯加戰役的損失,使空降部隊能夠使用的數量進一步的降低。英國皇家裝甲兵團於1942年12月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當時只有大約50輛領主可以使用。第一空降師的指揮官喬治·F·霍普金森少將曾經在1943年1月的一份備忘錄中抱怨道,他被告知有70輛領主坦克可用,但實際上只有50輛,且沒有庫存來彌補作戰中的損失。因為缺乏足夠庫存,再加上陸軍部稱需要287輛空降坦克來裝備第一空降師和另一個將在印度編成的未命名空降師,使得領主最終被美製M22蝗蟲式輕型坦克所替代。

另外,英軍在作戰使用中還發現了它的一些設計缺陷。因為空間狹小、只能容納3名乘員(駕駛員坐在車體內,車長和炮手則坐在炮塔內),這使得乘員太少而不能有效操作。而車長和炮手兩人,除了要做自己的本職工作外,還要充任裝填手,這使得在實戰中火炮射速下降。1941年1月的一份報告中指出,車長要同時控制射擊和駕駛,在戰鬥中幾乎不可能去指揮一隊領主坦克。同時,問題還出在安裝在2磅炮上的利特爾約翰適配器上。它雖然可以增加射程和增強穿甲能力,可是一旦安裝之後就無法卸除,而且只能發射需要特別設計的穿甲彈,這些彈藥需要時間去生產。陸軍部還認為其冷卻系統也存在缺陷,因而它無法在諸如北非中東等地的炎熱環境下作戰。

服役歷史

租借法案

第一批領主坦克在1940年11月交付使用。領主坦克最初服役於在法國戰役中損失慘重而重組的第一裝甲師和新組建的英國第六裝甲師中。然而,因為坦克的冷卻系統被發現存在問題,它們未被部署到駐紮在中東、即將參加北非戰役的軍隊中。不久之後,由於被認為不適合參加以後的作戰,英國裝甲兵團的所有輕型坦克都被除役。領主坦克被留在了本土,並可能在退役之前作為訓練坦克繼續使用。但是在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動以巴巴羅薩為代號的侵蘇戰爭。蘇聯也因此成爲了英國的盟友。同時,在1941年3月開始的本是為英國和中華民國提供防禦性裝備的租借法案也開始適用於蘇聯。因此作為租借項目的一部份,英國政府開始為蘇聯提供物資裝備,在1942年早期提供的裝備中,就包括了20輛領主坦克和一些瓦倫丁坦克瑪蒂爾達I步兵坦克。當時蘇聯裝備的輕型坦克數量比英國多得多,因此使用領主坦克並沒有什麽問題。不過在它們抵達蘇聯後,卻發現其冷卻系統在寒冷的環境下也會出毛病。另外,寒冷的環境對於其履帶和懸掛也有不利影響。在蘇聯對其進行進一步測試後,發現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裝甲薄弱,而且沒有解決辦法,因為添加額外的裝甲板會讓坦克的速度下降到無法容忍的地步。但同時,蘇聯人也發現其操縱性、速度,以及使用低質量燃油時的性能都遠遠超越同時期的蘇聯設計方案。儘管存在一些瑕疵,蘇聯當局還是認為它可以媲美當時蘇軍中使用的T-70坦克,並且能夠投入到實戰中。一些領主坦克被送到坦克訓練學校,在後來又投入戰鬥。1943年9月,兩輛領主坦克被編入第五近衞坦克旅的第一三二坦克獨立營,但是其中一輛在9月30日被毀,另外一輛則在10月2日因炮擊被毀。還有一些坦克被用於宣傳目的,出現在蘇軍在高加索地區作戰的照片中。

馬達加斯加戰役

1941年中期,英國皇家裝甲兵團新組建了三個特殊的海外作戰連,被稱為'A','B','C'特殊作戰連('A', 'B' and 'C' Special Service Squadron)。A連和B連裝備的都是瓦倫丁步兵坦克和Mk.VIc輕型坦克。而C連則裝備了轉手自第一裝甲師第2裝甲旅的12輛領主坦克。1941年7月31日,C連正式組建,並立即接到命令,準備與A、B連一起前往未指明的熱帶氣候環境作戰。以上三個連都被送到蘇格蘭皇家自治市因弗拉裡進行有關軍艦和登陸艇上的登船和離船行動的強化訓練,目的是爲可能的登陸作戰做準備。9月上旬,裝備6輛領主的C連一部作為趕赴西非城市弗裡敦的軍隊的一部份出征。在這一戰爭時期,由於擔心西班牙會倒向納粹德國一邊,該部隊的任務就是一旦此事發生,就前往佔領西班牙一些靠近非洲海岸的島嶼。但這種擔心被證明是毫無根據的,因此這一部隊在1942年3月回到英國與該連仍在訓練中的餘部會合。

該連的下一個任務則是參加馬達加斯加戰役。馬達加斯加是世界第三大島,當時由維希法國統治。首相和聯合參謀部的人員均認為要儘快佔領馬達加斯加島,以阻止已經將勢力滲透到印度洋上的日本海軍進入安齊拉納納港。該戰役由羅伯特·G·斯特奇斯少將指揮,第五突擊營英國第二十九獨立旅以及英國第五步兵師的第十七和第十三參與了戰鬥。由於曾在兩棲登陸條件下進行訓練,英國第二十九獨立旅成為了此次進攻的主角,配屬由B連的6輛瓦倫丁坦克和C連的6輛領主坦克混編成的B特殊作戰連。該連又被分成四個排,一個指揮排由兩輛瓦倫丁坦克和一輛領主坦克組成,另一個則是4輛瓦倫丁,剩下2個排則由剩下的5輛領主坦克組成。進攻部隊在5月4日於馬達加斯加北端海角的西方海上集結,登陸位置靠近安齊拉納納和迭戈蘇亞雷斯灣。登陸計劃要求同時從海角西側的四片海灘上登陸,這使得英軍可以在推進大約20|mi後從後方接近安齊拉納納。儘管當時並不清楚維希法國的防禦力量強弱和將要登陸的海灘的情況,但是軍方相信守軍一定沒有能擊穿瓦倫丁坦克的武器。

登陸從5月5日早上4點30分開始,第五突擊營在信使灣登陸,三個步兵旅和B連在安巴拉拉塔灣登陸。步兵旅及其裝甲支援部隊的主要目標是佔領安特西納尼和一個鄰近的城鎮。儘管步兵成功登陸,B連卻遇到了問題:領主坦克在其指定登陸點滑落登陸艇後,其履帶陷進了沙子裡,這導致這片海岸在此後被封鎖了幾個小時。步兵最後撇下了這些坦克向安特西納尼進發,不過,最後還是有一輛領主坦克和兩輛瓦倫丁坦克被派去提供支援,它們在安娜瑪琪亞附近跟上了先頭部隊。進攻部隊在這裡第一次與法軍遭遇,法軍的防禦包括偽裝過的戰壕和沿山脊挖的碉堡。這些坦克試圖要突破它們,但是路面坑坑窪窪使行駛變得困難,令它們沒法靠近碉堡和戰壕。儘管它們通過機槍和2磅炮與一些目標進行了交火,但防線是在當天晚些時候由步兵突擊攻破的。這些坦克之後奉命向島嶼中心行進從而包抄敵人。很快,又有兩輛領主坦克從沙灘上開來並加入了進攻隊列。這支小部隊最後來到了維希法國的主要防線前。這一防線是一戰前完成的,包括了偽裝碉堡、機槍掩體和掩體內的75mm火炮——儘管這些火炮並非專門設計用於反坦克的武器,但它們還是能夠擊穿領主坦克和瓦倫丁坦克的裝甲。有兩輛瓦倫丁坦克行駛在最前方,但被火炮擊毀,另兩輛緊隨其後的領主坦克也遭受了同樣的命運。還有一輛領主坦克撤退,以向部隊報告法國守軍的情況。在撤退的路上,它還用機槍解決了敵軍的一列摩托車隊和一輛卡車。

這輛領主坦克的車長在完成了報告後,又受命率剛到的四輛瓦倫丁坦克和兩輛領主坦克再一次嘗試突破法軍的防線。這些坦克沿着通往防線的公路行駛,然後試圖藉助山丘作掩護、從右翼突破防線。然而,法軍的火炮旋轉以後仍然可以攻擊它們,因而造成一輛瓦倫丁坦克和一輛領主坦克被擊毀。剩下的坦克在與敵方火炮交火了數輪後撤退。最後,第二十九旅在皇家海軍陸戰隊登陸襲擊的協助下攻破了防線。B連剩下的兩輛瓦倫丁坦克和三輛領主坦克留在陣地中進行防禦。但是在5月6日下午,另一輛瓦倫丁坦克因受到炮擊而被毀。該連沒有參與此後的作戰,因為維希法國當局經談判後在第二天正式投降,不過法軍到11月下旬仍然一直以游擊的方式繼續與英國占領部隊作戰。是役C連損失慘重。截至5月7日,12輛坦克中只有1輛瓦倫丁坦克和3輛領主坦克還能使用,全連一共有7人陣亡,6人受傷。該連之後留在了馬達加斯加,直到1943年初期被運到印度,作為29旅的一部份參加了緬甸戰役

參考文獻

  1. 輕型坦克,蜂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