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烏克蘭(英語: Ukraine ),(Україна|Ukrayina;IPA-uk|ukrɑˈjinɑ),東歐國家,南接黑海、東連俄羅斯、北與白俄羅斯毗鄰、西與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諸國相連。烏克蘭是歐洲面積第二大的國家,僅次於俄羅斯[1],人口約4285.41萬(不包括被俄羅斯吞併的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2015年9月8日)< name="uagk"/>。烏克蘭地理位置重要,是歐洲聯盟與獨聯體,特別是與俄羅斯地緣政治的交叉點。
在9世紀時,基輔羅斯作為東斯拉夫人的國家曾一度十分強盛,直至12世紀分裂。自14世紀中葉起,烏克蘭被欽察汗國、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先後統治[2]。在大北方戰爭(1700-1721年)後,烏克蘭被其他勢力瓜分。19世紀時,烏克蘭大部歸屬於俄羅斯帝國,其餘部分為奧匈帝國領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革命的混亂時期,烏克蘭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暫獨立。在烏克蘭內戰後,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在1922年成為了蘇聯創始加盟共和國之一。隨後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原為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併入蘇維埃烏克蘭。在1945年,烏克蘭成為聯合國創始國之一[3]。
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重獲獨立,作為獨聯體發起與創始國之一。但由於俄羅斯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烏克蘭於同年宣布退出獨聯體。烏克蘭在獨立後由於實行未成熟的市場經濟方向改革,使得國家進入八年的經濟衰退時期[4],不過其間也出現過高增長。烏克蘭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市場之一,在世界上是第三大糧食出口國[5]。烏克蘭繼承了蘇聯的軍事基礎,並維持着僅次於俄國的歐洲第二大軍事力量。
根據烏克蘭的行政區劃,烏克蘭有24個州、一個自治共和國(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但2014年已另外建立克里米亞共和國並且實質由俄羅斯管治),和兩個直轄市(首都基輔和塞瓦斯托波爾,後者實質由俄羅斯管治)。人口構成上78%為烏克蘭人,其餘有俄羅斯人和羅馬尼亞人等。烏克蘭官方語言為烏克蘭語,主要宗教為東正教。
目錄
國名來源
13世紀,蒙古人占領烏克蘭的大部分地區,但加利西亞和沃倫公國卻沒有被蒙古人統治,這兩個公國位於古羅斯的西南邊境地區,該地方的古羅斯人就被稱為「烏克蘭人」、「烏克拉伊娜」,即「邊界上的人」[6],國名是以民族名稱命名。這就是烏克蘭民族和國家名稱的起源。
歷史
烏克蘭歷史上是維京人在公元九世紀建立的基輔羅斯的核心地域,也是近代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10世紀前後,東斯拉夫人各部落在今烏克蘭地區結合形成古羅斯部族,並建立了基輔羅斯國家。12至14世紀,古羅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基輔向東北部的弗拉基米爾轉移,進入羅斯歷史上的諸公割據時代,古羅斯部族逐漸分裂成俄羅斯人(大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小俄羅斯人)和白俄羅斯人3個支系。基輔羅斯在13世紀被蒙古人的欽察汗國占領。
隨着1187年基輔南部面對原野地帶的屏障佩列亞斯拉夫爾公國的統治者弗拉基米爾·格列波維奇的逝世,Hypatian Codex寫到「Ukraina為他而吟唱」(Template:Slavonic,o nem že ukraina mnogo postona)。[7]隨後的幾十年和世紀裡這個術語被用來指定除加利奇-沃里尼亞、普斯科夫、梁贊等之外的羅斯不同公國的邊境地區。[8]:183[9][10]由此烏克蘭之名開始出現。
約從14世紀起,烏克蘭人開始脫離古基輔羅斯地區而形成為具有獨特語言、文化和生活習俗的單一民族。基輔羅斯地區被蒙古人擊潰後,第聶伯河左岸烏克蘭逐步演變為無人地帶,15世紀俄羅斯統一後,不堪忍受壓迫的俄羅斯農民逃往這一地帶,形成烏克蘭哥薩克。烏克蘭是一個地理名稱正式被提出是在1569年羅斯西南的波多里亞到扎波羅熱一帶併入波蘭以後。13至15世紀,烏克蘭曾先後抗擊蒙古人、日耳曼人及土耳其人的入侵。14世紀中葉波洛茨克公國(該國系諸公割據時期的古基輔羅斯一部分)被立陶宛吞併,白俄羅斯被併入立陶宛,此後立陶宛繼續南侵,占領了第伯聶右岸烏克蘭,並對第伯聶左岸形成了名義上的統治。1569年,立陶宛又被波蘭「吞併」(波蘭-立陶宛聯邦)。在此後的幾百年裡,東北羅斯走上了獨自統一的道路,形成現代俄羅斯;西南羅斯則在立陶宛和波蘭的統治下形成了現代白俄羅斯和現代烏克蘭。具體地說,現代烏克蘭民族形成於17至19世紀,在第聶伯河中游一帶,以基輔、波爾塔瓦和切爾尼戈夫為中心。
17世紀,烏克蘭人在東正教共同信仰的聯合下反對波蘭的天主教化運動,進而發動起義。1654年,烏克蘭哥薩克領袖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與俄羅斯沙皇簽訂《佩列亞斯拉夫和約》,商請沙皇來統治,自此東烏克蘭(第聶伯河左岸)與俄羅斯帝國正式合併,開始了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結盟史。
18世紀初年大北方戰爭時期,東烏克蘭人一度出現與俄羅斯關係鬆動的現象,但是在彼得大帝打敗入侵的瑞典軍之後,東烏克蘭對俄羅斯帝國的向心力大為增強,越來越多人認同自己是俄羅斯人。18世紀末葉,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三次瓜分波蘭,使古羅斯舊地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全部併入俄羅斯帝國版圖;她同時在1783年打敗鄂圖曼土耳其、吞併土耳其的附庸克里米亞汗國,大量的俄國人開始移民克里米亞半島。到1795年,除加利西亞(1772-1918年屬於奧地利帝國)以外,烏克蘭其餘地區均在沙皇俄國統治之下。但是,西烏克蘭的中小貴族大多是東儀天主教徒(雖然大多數農民是東正教徒),以致於西烏克蘭人(還有有不少信仰天主教的波蘭人)對正統東正教與俄羅斯的認同薄弱,促成21世紀的東西拉鋸與認同問題。
為了因應18世紀後期出現的東儀天主教徒與東正教徒的衝突與鬥爭(以西烏克蘭地區為中心),1795年後俄國沙皇開始在烏克蘭全境推行俄羅斯化政策,竭力推廣俄語的使用,並壓製出版界與公眾活動的烏克蘭語。反而促成19世紀上半浪漫主義在烏克蘭語族群中的蓬勃發展,農奴出身的民族詩人塔拉斯·舍甫琴科是其中的佼佼者,有效地推展了烏克蘭的民族主義運動。這些新興的烏克蘭知識分子,同時致力於民族復興與社會正義的實現。
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沙皇俄國被推翻,隨即東烏克蘭地區建立蘇維埃政權,成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年至1920年紅白俄內戰時期,西烏克蘭(東加利西亞和西沃倫)被波蘭占領。1922年,蘇聯成立,東烏克蘭加入聯盟,成為蘇聯的創始國之一。根據波蘭和蘇聯簽訂的《里加條約》,西烏克蘭成為波蘭領土。
1932至33年發生了蘇聯大饑荒,烏克蘭受災最為嚴重。
1939年11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全面爆發,波蘭被分割占領,西烏克蘭與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戰火首先燒到烏克蘭。蘇聯在烏克蘭地區遭受了嚴重失敗;在基輔戰役中,蘇聯大約損失了約70萬士兵,納粹德國如願占領了烏克蘭全境。
1943年8月24日-12月23日蘇聯紅軍發動下第聶伯河攻勢(也稱為「下第聶伯河戰役」),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場最大的軍事行動,涉及雙方幾乎4,000,000人的部隊和全長1,400公里長的戰線。在4個月的軍事行動期間,蘇聯5個方面軍從德軍手中解放第聶伯河東岸,包括進行了數次渡河攻擊,在西岸建立數個橋頭堡。隨後,基輔在獨立攻勢中被解放了。
1944年11月,蘇軍重返烏克蘭。整個二戰期間,烏克蘭地區成為戰爭的重災區,軍民死傷慘重,物資損失不可計數。
二戰後,烏克蘭迅速恢復了生產,建立了發達的重工業和農業,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可是,蘇聯高度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具有嚴重的弱點。到了1980年代,蘇聯實行的中央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日漸失去活力,經濟失去發展勢頭,經濟水平與西方的差距日益拉大。在政治上,由於蘇聯共產黨在成立幾十年來,犯有肅反擴大化等嚴重錯誤,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爆炸,民主與法治建設薄弱,人民的自由受到壓制,民族矛盾隱憂嚴重。
1986年,蘇聯烏克蘭境內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嚴重的炉心融毀輻射外泄事件,造成嚴重後果。但是當時蘇聯官方開始時向世界和本國人民隱瞞事件真相,被國外媒體和核輻射檢測部門揭露後,蘇聯的官僚主義受到廣泛批評。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歷史和現實積累的各種矛盾開始表面化,民族主義和民族獨立傾向迅速抬頭,全國政局開始急劇動盪,同時,烏克蘭開始了其獨立步伐。
1989年9月,烏克蘭人民爭取改革運動(簡稱「魯赫」)成立,成員迅速擴大到百萬人。
1990年7月16日,烏議會通過《烏克蘭國家主權宣言》。1991年8月24日,烏克蘭政府發表的國家獨立宣言,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當選為總統。正式宣布脫離蘇聯獨立,改國名為烏克蘭共和國 ,標誌着烏克蘭結束了337年受俄羅斯的統治歷史,成為一個獨立國家。12月8日,烏克蘭、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總統在明斯克簽署別洛韋日協定,宣布蘇聯不再存在,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
1996年烏克蘭通過新憲法,新憲法確定烏為主權、獨立、民主的法治國家,同時改國名為烏克蘭,實行共和制。
2004年烏克蘭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因違規而進行再次投票,反對派領袖、前總理維克托·尤先科以52%得票率贏得選舉。
2010年2月7日,前總理亞努科維奇在烏克蘭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以48.95%得票率當選為新一任烏克蘭總統[11],並於2月25日宣誓就職。
2013年11月開始的烏克蘭親歐盟示威運動使得衝突迅速升級[12],隔年發生2014年烏克蘭革命[13][14][15][16],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政府倒台,親西方勢力重新主導烏克蘭政治。2014年烏克蘭革命也引起克里米亞危機,克里米亞遭俄羅斯兼併。
2014年5月29日,烏克蘭中央選舉委員會新聞中心公布了烏克蘭總統選舉的最終結果,億萬富翁波羅申科以54.7%的得票率當選烏克蘭新總統,任期5年。6月7日,波羅申科在烏克蘭基輔議會會議大廳宣誓就職。
政治
政治制度
烏克蘭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原則,即為國家的立法、司法和執行權力,均按憲法規定的界限各自實施其權限。憲法確定烏為主權、獨立、民主的法治國家,實行共和制。總統為代表國家的最高元首;最高拉達[17]為立法機關;內閣為行政機關,向總統負責。烏克蘭議會實行一院制,議會稱為最高拉達,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最高拉達的法定人數為450名議員。最高拉達的成員由直接普選產生,任期4年。
總統選舉採用無記名投票的直接的平等普選方式,任期為5年,同一人任總統職務不能超過連續兩屆(10年)。而政府總理由總統提名議會批准後方可就任。[18]
政黨
烏克蘭實行多黨制,截至2006年8月,共有130個政黨在烏克蘭司法部註冊登記。[18]
- 彼得·波羅申科集團「團結」
- 全烏克蘭聯盟「祖國」
- 全烏克蘭聯盟「自由」
- 尤莉婭·季莫申科聯盟
- 利特溫聯盟
- 「我們的烏克蘭」人民聯盟
- 人民自衛黨
- 地區黨
- 人民黨
- 人民民主黨
- 烏克蘭進步社會黨
- 烏克蘭社會民主黨
- 改革與秩序黨
- 烏克蘭人民運動
- 基督教民主聯盟
- 烏克蘭綠黨
- 烏克蘭社會黨
- 烏克蘭共產黨
- 烏克蘭人民黨
2004-2005年橙色革命
自從格魯吉亞發生玫瑰革命後,烏克蘭也發生了橙色革命(又稱栗子花革命)。民主派、我們的烏克蘭的尤先科在控訴第二輪投票選舉舞弊下,在第三輪投票勝利成功當選總統。橙色革命後,尤先科的烏克蘭政府堅持民粹主義,把財政預算的80%都分發給民眾,此舉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此外,新上任的親西方政府迅即權斗不斷,尤先科的執政黨我們的烏克蘭和占內閣和議會主導地位尤莉婭·季莫申科聯盟內鬥,總理季莫申科更被罷職,2006年的國會選舉中親西方政府下台,親俄的亞努科維奇再任總理,第二度上台執政。2007年尤先科提前解散國會,新的國會選舉,親西方季莫申科聯盟和我們的烏克蘭取得過半議席,季莫申科再次出任總理。
2010年烏克蘭總統選舉,親俄的亞努科維奇前總理在第二輪投票以48.95%取得勝利,再度上台執政。
2013年親歐盟示威運動
- 2013年底,親俄的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政府中止和歐洲聯盟簽署政治和自由貿易協議,欲強化和俄羅斯的關係,導致烏克蘭親歐洲派在基輔展開反政府示威[19],抗議群眾要求政府和歐盟簽署協議、亞努科維奇下台、提前舉行選舉。
- 2014年2月22日,亞努科維奇因處理國內大規模示威失當,被親西方勢力控制的議會罷免其總統職務,並宣布提前於同年5月25日舉行總統大選[20]。亞努科維奇現流亡俄國,尋求俄國政治庇護。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與親俄武裝衝突
克里米亞因俄羅斯裔人數較多,屬於親俄區域,當地議會不認同親歐盟示威者或烏克蘭臨時政府,認為議會罷免前總統亞努科維奇的決定不合法[21]。在邁丹廣場的顏色革命狙擊手事件,與奧德薩慘案中俄羅斯人被屠殺的事件(這次事件導致工會大樓起火俄羅斯人被殺)發生之後,為避免右區和泛納粹極端組織的流血慘案蔓延至克里米亞,遂有想法徹底獨立或併入俄羅斯[22]。儘管烏當局強烈反對,俄羅斯於3月2日以保護本國公民為由,增加在克里米亞的駐軍[23],引發克里米亞危機[24][25]。公投加入俄羅斯後,西方與美國立場為「該公投為非法」不承認其結果,俄羅斯則是派駐大批軍隊和平進占並受到當地人歡迎[26],2014年下半年成立獨立兵團,配備S-400防空飛彈和蘇愷30等先進武器。隨着克里米亞共和國議長、總理及塞瓦斯托波爾市市長與普京簽署克里米亞入俄條約,並獲得俄羅斯國家杜馬和聯邦委員會通過,普京於3月21日簽署法令批准克里米亞與塞瓦斯托波爾加入俄羅斯,克里米亞與塞瓦斯托波爾從此成為俄羅斯聯邦主體, 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以後在烏克蘭東部引發連鎖反應。4月起哈爾科夫、頓涅茨克、敖德薩、盧甘斯克陸續發生親俄羅斯示威乃至武裝衝突,後來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兩地均宣稱獨立,分別建立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與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並發起新俄羅斯聯邦,同烏克蘭政府武裝對抗。
2014年9月5日,烏克蘭政府和烏東南部武裝部隊代表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市簽訂停火協議,烏克蘭政府同意給予東南部兩州的自治權,但兩州仍留在烏克蘭領土內[27]。9月16日,烏克蘭最高拉達通過法律賦予頓巴斯地區特殊自治地位[28]。
2015年2月11日至12日,烏克蘭領導人與白俄羅斯、俄羅斯、德國、法國代表在明斯克舉行會議,並簽署新明斯克協議,以落實2014年《明斯克協議》,防止烏克蘭東部衝突進一步升溫。
軍事
地理
烏克蘭位於歐洲東部,面積為60.37萬平方公里(約占原蘇聯面積的5.3%),東西長1300公里,南北長900公里。南臨亞速海和黑海,陸上東北接俄羅斯,北鄰白俄羅斯,西連斯洛伐克、波蘭和匈牙利,南同摩爾多瓦、羅馬尼亞接壤。烏克蘭大部分地區屬東歐平原,最高峰為西部喀爾巴阡山脈的戈維爾拉山(海拔2061米),最長的河流是第聶伯河。氣候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克里米亞半島南岸為亞熱帶氣候。[29]
自然資源
烏克蘭自然資源豐富。它不僅擁有大片肥沃的「黑土帶」(占全世界「黑土帶」總面積的40%),而且還蘊藏着70餘種礦藏資源,如瀝青、無煙煤、鐵、錳、鉻、鈦、鉛、鋅、鋁、汞、鎳和一定量的天然氣和石油,頓巴斯是烏克蘭最大的煤田。已探明儲量為420億噸。克里沃羅格的鐵礦儲量為260億噸,。[30]{Deadlink}}
烏克蘭森林資源較為豐富,占全國領土面積的14%,跨越三個植被帶:森林沼澤帶、森林草原帶和草原帶。烏克蘭有自然保護區和天然國家公園23個(面積為77.19萬公頃),其中自然保護區14個,地球生物層保護區3個,天然國家公園6個。在克里木半島南部黑海沿岸約10公里的狹長地帶,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落葉林與長綠的草地灌木叢並存。由於它優美的環境、溫和的氣候,使其成為世界著名旅遊度假聖地之一。主要樹種有:松樹、柞樹、雲杉、冷杉、椴樹、槭樹、白樺樹等。
烏克蘭約有3萬種低級和高級植物,植物資源豐富。其中,藻類植物約4000種;菌類和粘菌類植物15000種以上;苔蘚類植物1000多種,導管植物4523種。
烏克蘭的動物資源也極其豐富,包括鄰海(黑海、亞述海)領海水域在內,大約有44800種動物。根據動物分類,在烏克蘭,原生動物有1200種以上;腔腸動物有40種;櫛水母網動物1種;扁蟲類1299種;紐蟲動物門有33種;原始腔腸動物有1457種;鈎頭蟲動物有58種;環節動物門動物有400多種;節肢動物門動物有39146種;軟體動物門動物有369種;有觸手亞網動物33種;棘皮動物門動物14種;脊索動物門動物有694種。[31]
經濟
烏克蘭是工農業較為發達的國家。重工業在工業中占據主要地位,其煤炭、冶金、機械製造和化學工業構成了現代化經濟的骨架。烏克蘭土壤肥沃,農產品以糧食、甜菜、向日葵、葡萄、長纖維亞麻為主。
烏克蘭於2008年5月16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烏克蘭經濟克服了東南部地區武裝衝突造成的嚴重危機。 同時,2014 — 2015年烏克蘭格里夫納(國家貨幣)貶值200%使烏克蘭的商品和服務更便宜,更具競爭力。 2016年,自2010年以來,經濟增長超過2%。 根據世界銀行的聲明,2017年的增長預計為2%和2018年的3.5%。[32]
交通
交通運輸業發達,已形成鐵路、公路、內河、海運、空運及管道運輸齊全的交通系統。首都基輔是全國航空公路鐵路運輸的樞紐,
烏克蘭鐵路總長23,350公里(1524毫米闊軌),實際運營長度為22,510.4公里;其中電氣化鐵路8,926.9公里。
公路總長273700公里。硬質路面的公路為236,400公里,非硬質路面的道路37,300公里。
內河總通航里程為1,672公里。主要通航河流包括第聶伯河、德涅斯特河、多瑙河、傑斯納河,主要河港12個。
烏克蘭有18個商港,主要港口有8個:敖德薩、頓涅茨克、伊里依切夫斯克、尼古拉耶夫、赫爾松、費奧多西亞、列尼、依茲馬依爾和馬利烏波里。[33]
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建有全長117公里的世界最長的城際無軌電車線路。
人口與宗教
烏克蘭的人口多年來一直是負增長,2006年人口為4688.64萬。[34]而在2004年6月1日,烏克蘭人口為4746萬人,其中城市人口3210萬人,農村人口1540萬人。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85人。
人口最密集地區是頓涅茨克州,該州人口達到了470萬人,其中城市人口占絕大多數,為420萬人,農村人口只有46萬人。接下來為第聶伯羅彼得羅夫州(350萬)、哈爾科夫州(286萬)、利沃夫州(260萬)、盧甘斯克州(245萬)。基輔市人口為260萬。敖德薩州人口為242萬,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為200萬,扎波羅熱州為189萬,基輔州為179萬,文尼察州為173萬,波爾塔瓦州158萬。赫梅利尼茨基州和伊萬-佛蘭科夫斯克州各有140萬人左右,切爾卡瑟州有137萬人口,日托米爾州135萬人,蘇麥州和扎卡爾巴特州125萬,尼古拉耶夫州124萬,契爾尼戈夫州120萬,羅文州116萬,赫爾松州115萬,捷爾諾波爾州112萬,基洛夫格勒州110萬,沃倫州104萬。人口較為稀疏的地區是切爾諾夫策州-91.3萬人。賽瓦斯托波爾市居住着37.8萬人。
截至2004年6月1日為止,烏克蘭常住人口為4728萬人(城市常住人口3180萬,農村常住人口1547萬)。男人平均壽命為61.6歲,女人平均壽命為72.8歲。退休人口占總人口的28-35%。男女比例多年一直保持不變,即46%:54%。[35]
民族
烏克蘭一共有130個少數民族。按各族人口占全國的比重看,主體民族烏克蘭族占77.8%,俄羅斯族占17.3%,其他少數民族總共只占4.9%。
克里米亞韃靼人族在原蘇聯時期有20多萬人,他們的故鄉是克里米亞半島,1946年6月25日,斯大林指責克里米亞韃靼人在德國奸細指使下組織自願隊反對紅軍,並建立反革命活動集團反對蘇維埃政權,而且韃靼族基本居民群眾對叛國者沒予以反對,於是決定,把克里米亞韃靼人遷移到蘇聯其它加盟共和國。克里米亞韃靼族的大遷移,成為蘇聯最重要的民族問題之一。那以後,克里米亞韃靼人開展了重返故鄉運動,但迫於政治高壓,重返故鄉實際上並無可能。但是,韃靼人重返故鄉的願望並未止息。1991年烏克蘭獨立後,韃靼人返歸故里定居問題很自然提到日程。由於政治環境的變化,出於人道主義考慮,烏克蘭政府制訂了一定的政策,逐步解決韃靼人返遷克里米亞問題,現今約26萬。[35]
宗教
語言
Template:並列圖像 根據烏克蘭憲法的規定,國家語言文字是烏克蘭語。而在蘇聯時代,俄語是事實上的官方語言,也是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特別是在烏克蘭東部和南部。根據2001年人口普查,67.5%的人口宣稱烏克蘭語為自己的母語,29.6%的烏克蘭人宣稱自己的母語為俄語。大多數受訪者出生在烏克蘭,俄語作為第二語言。在不同地區的的調查結果存在顯着差異,即使是很小的一個問題,也有不同的答案。烏克蘭西部和中部主要說烏克蘭語。在烏克蘭西部,烏克蘭語是城市和農村主要語言(比如利沃夫)。在中烏克蘭,城市居民烏俄語通用(比如基輔),農村地區主要使用烏克蘭語。在東部和南部烏克蘭,俄語是主要用於城市,農村地區則主要使用烏克蘭語。
蘇聯時代烏克蘭的大部分地區說烏克蘭語者人數一代比一代減少,到80年代中期,在公共生活中使用烏克蘭語者大幅減少。獨立之後,烏克蘭政府開始奉行烏克蘭化政策,增加烏克蘭語的使用,同時俄語已經被禁止或限制在媒體和電影中使用(這將意味着俄語節目需要烏克蘭翻譯或字幕)。在蘇聯時期,俄語學校大約占九成,烏克蘭學校占一成,現在情況則相反,在出版物和媒體上,烏克蘭語占有明顯的優勢。[36]
根據憲法,烏克蘭語是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唯一官方語言。然而,自治共和國的憲法明確承認俄羅斯族作為其人口大多數的語言和保證其使用在公共生活各領域。克里米亞韃靼語是國家重點保護的民族語言。所有居民中,講俄語者占克里米亞人口77%,講烏克蘭語者占11%,講克里米亞韃靼語者占11.4%。但在日常生活中的克里米亞韃靼人,大多數使用俄語。
都市
烏克蘭總計有457個城市,其中2個為特殊地位城市,176個州級城市(oblast-class),另有279個更小的縣級城市(raion-class)[37]。
文化
烏克蘭文化璀璨,它的油畫、芭蕾、舞蹈和音樂等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俄羅斯文學之父果戈里從烏克蘭走向世界,烏克蘭也是托爾斯泰名著《復活》的歷史舞台;影響中國幾代人的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其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也正是烏克蘭人。烏克蘭有世界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基輔,它被譽為「俄羅斯眾城之母」,還有950年的歷史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日期 | 名稱 | 由來 |
---|---|---|
1月1日 | 新年 | 西曆新年 |
1月7日 | 聖誕節 | 基督教節日,紀念耶穌誕生 |
1月22日 | 統一日 | 紀念東西烏克蘭合併 |
3月8日 | 國際婦女節 | 國際節日 |
5月1日 | 國際勞動節 | 國際節日 |
5月9日 | 勝利日 | 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擊敗德意志第三帝國和歐洲戰事結束 |
6月28日 | 烏克蘭行憲紀念日 | 紀念1996年頒布獨立後制定的第一部憲法 |
8月24日 | 烏克蘭獨立日 | 紀念1991年8月24日宣布獨立 |
8月24日 | 基輔自由日 | 紀念從德軍手中光復基輔 |
11月3日 | 烏克蘭火箭兵和炮兵節 | 紀念烏克蘭火箭和炮兵部隊建立 |
教育
詳見:烏克蘭教育|Education in Ukraine、烏克蘭大學列表。
烏克蘭的教育發達,有完善的教育體系,它延承了原蘇聯的體制,包括學前教育、普通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中等專業教育、高等教育。
烏克蘭共有979所高等院校。依照各高等院校的不同地位和級別建立了四個不同的等級。現有一、二級院校共664所,三、四級院校315所。著名大學有:基輔大學(全稱基輔塔拉斯·舍甫琴科大學,行政上校長直接向總統負責)、烏克蘭國立技術大學(基輔理工學院)、基輔國立貿易經濟大學 、烏克蘭國立航空大學、國立哈爾科夫大學、國立第聶伯彼得羅夫斯克大學、國立利沃夫大學、敖德薩音樂學院、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等等。[38]
體育
足球是烏克蘭的第一運動,早在蘇聯時期就為蘇聯國家足球隊貢獻了許多知名的巨星球員,而獨立後亦湧現出了如安德烈·舍甫琴科的世界級巨星。基輔迪納摩隊是國內最受歡迎的足球會。此外烏克蘭在跳水、田徑、體操項目上亦極其出色。
媒體
烏克蘭新聞機構管理部門為烏國家廣播電視信息政策委員會,前身為烏克蘭信息政策部,隸屬烏內閣,主要負責烏新聞機構的政策指導、業務管理和協調。
主要電台有:烏克蘭國家廣播公司、基輔市廣播電台、「自由」電台、「金門」電台等。
主要電視台有:烏克蘭國家電視1台、烏克蘭國家電視2台、國際電視台、現代電視台、「新頻道」電視台、「1+1」電視台、「ICTV」電視台和基輔電視台等。
主要報紙有:《事實報》、《政府信使報》、《烏克蘭之聲》、《日報》、《基輔導報》、《鏡報》、《工人報》等。[18]
參見
參考文獻
- ↑ {cite |title=Basic facts about Ukraine|=http://www.ukrconsul.org/BASIC_FACTS.htm%7Cpublisher=Ukrainian consul in NY|accessdate=2010-11-10}}
- ↑ Ukraine :: History –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com. [2011-10-31].
- ↑ Activities of the Member States – Ukraine. United Nations. [2011-01-17].
- ↑ Macroeconomic Indicators. National Bank of Ukraine. [2007-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1).
- ↑ Ukraine becomes world's third biggest grain exporter in 2011 – minister. Blackseagrain.net. [2012-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1).
- ↑ Template:Cite=http://litopys.org.ua/rizne/nazva eu.htm
- ↑ PSRL , published online at Izbornyk, 1187.
- ↑ Пономарьов А. П. Етнічність та етнічна історія України: Курс лекцій.—К.: Либідь, 1996.— 272 с.: іл. І8ВМ 5-325-00615-0.
- ↑ Е. С. Острась. ЗВІДКИ ПІШЛА НАЗВА УКРАЇНА //ВІСНИК ДОНЕЦЬКОГО УНІВЕРСИТЕТУ, СЕР. Б: ГУМАНІТАРНІ НАУКИ, ВИП.1, 2008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11-01.
- ↑ Гайда Ф. А. От Рязани и Москвы до Закарпатья. 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 и употребление слова «украинцы»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07-03. // Родина. 2011. № 1, доступ к тексту: [1]
- ↑ 新華網2月14日快訊:烏克蘭中央選舉委員會14日正式宣布亞努科維奇當選總統。
- ↑ Yanukovych: The man who sparks revolution in Ukraine. Yahoo! News. Agence France-Presse. 2014-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1).
- ↑ 烏克蘭局勢向何處去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6-03-04.,亞太日報,2014年3月3日
- ↑ Damien McElroy. Ukraine revolution: live – Ukraine's president has disappeared as world awakes to the aftermath of a revolution. The Daily Telegraph. 2014-02-23.
- ↑ Ukraine conflict: Tymoshenko speech ends historic day of revolution. BBC News. 2014-02-22.
- ↑ Neil Buckley and Roman Olearchyk. Yanukovich toppled in new Ukrainian revolution. Financial Times. 2014-02-22.
- ↑ 「會議」在烏克蘭語中為「Рада」,音譯「拉達」,在俄語中為「Совет」,音譯「蘇維埃」,「拉達」與「蘇維埃」實際上是同一個意思。2008年9月之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烏克蘭議會」譯成「烏克蘭最高蘇維埃」,從2008年9月4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按照烏克蘭官方人士的意見將「烏克蘭議會」譯成「烏克蘭最高拉達」,參見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7-07/26/content_6432574.htm
- ↑ 18.0 18.1 18.2 18.3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 ↑ 烏克蘭十萬人抗議政府延遲加入歐盟. 亞太日報. 201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3) (中文(繁體)).
- ↑ 烏克蘭國會表決 將總統革職,中央社,2014年2月23日
- ↑ 克里米亞回家之路紀錄片,俄羅斯第一電視台,2015年3月
-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42-71RpRgI 克里米亞回家之路紀錄片
-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42-71RpRgI 克里米亞回家之路紀錄片
- ↑ 烏克蘭風雲 3分鐘看懂(懶人包:烏克蘭到底怎麼了?),中央社,2014年3月5日
- ↑ 烏克蘭懶人包:揭開俄羅斯的秘密劇本,中央社,2014年3月7日
- ↑ 克里米亞回家之路 中文,俄羅斯第一電視台,2015年3月
- ↑ В Минске договорились с 18:00 объявить перемирие на Донбассе. Протокол о прекращении огня был подписан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ями от Украины и ДНР/ЛНР | Донбасс | Вести. Vesti.ua. [2017-07-04].
- ↑ 16 сентября 2014, 13:40. Верховная рада приняла закон об особом статусе Донбасса — РТ на русском. Russian.rt.com. [2017-07-04].
- ↑ 烏克蘭地理環境與氣候概況. 烏克蘭商網.
- ↑ 烏克蘭資源概況,猛礦網
- ↑ 馬貴友、何衛、農梅、顧志紅:《烏克蘭的昨天和今天》,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歐中亞研究所。
- ↑ Anatoliy Thor. 業務在烏克蘭. [2017-05-24].
- ↑ 烏克蘭國家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9-29.,你好商務網
- ↑ 烏克蘭概況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3-2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 ↑ 35.0 35.1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俄羅斯大使館網站
- ↑ 譚武軍. 高考只准用烏克蘭語 俄語在烏克蘭地位急降. 環球日報.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13).
- ↑ Regions of Ukraine and their divisions. Verkhovna Rada of Ukraine Official Web-site. [2007-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31) (烏克蘭語).
- ↑ 烏克蘭教育體制. 烏克蘭斯拉夫教育中心.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