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泉寺 (桃園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甘泉寺 (桃園市)
圖片來自pixnet

甘泉寺,舊稱福龍寺福龍山寺,是位於臺灣桃園市觀音區觀音里的觀音寺,為觀音區地名的由來。

沿革

在咸豐十年(1860年),相傳竹北二堡石牌嶺庄一名叫黃等的人在河流中撿到近似觀音的石像,並將此石觀音建置於路傍,成為眾人崇拜的對象。半年後,白沙墩庄黃雲中黃雲中,字文偉,祖籍廣東陸豐,台灣客家人,1822年生,貢生。在咸豐年間,他與當地閩人首領郭火金和談,平息該地的閩客械鬥。1894年去世。曾孫黃貽徐曾任職觀音鄉戶籍課長。等發起募捐,於咸豐十年十一月,建築寺宇奉祀之,稱「福龍山寺」、「福龍寺」。

同治十一年(1872年),徐水曾獻殿聯,上書:「法雨化甘泉蒼海波中聞貝葉,慈雲流淡水白沙堆土顯曇花。」

光緒十二年(1886年)由於廟宇破損嚴重,埔頂莊曾坤房、石觀音莊劉文進等鄉紳發起修建募款,六個月完工,並改名為「甘泉寺」。光緒二十年(1894年),曾阿房等重新改造。1905年建立的南崁公學校石觀音分校(今觀音國小)過去尚無校舍時,借用廟堂上課。

1991年,廟前廣場被徵地為桃園客運汽車停車場和調度站,引起信眾不滿。1993年整修,1997年完成。1997年委由聖光公司在廟宇後牆施作長17.6、高10.5公尺的銅製浮雕,圖案兩旁有金童玉女,另外兩隻神龍騰雲駕霧。

2002年報導時,地址在觀音鄉觀音村甘泉街一號,緊鄰觀音鄉公所。

祭祀

農曆正月二十,天穿日,當地客家人會來此廟膜拜。除頂禮還願外,因客家習俗在天穿日工作會招來不幸,因此來廟祭拜也有消災解厄效果。日治時期,觀音庄首長還選在這日開放白沙岬燈塔,讓上完香的客家人至燈塔遊玩,藉此攏絡人心。觀音文化工作陣,曾在這天舉辦燈塔節活動,讓觀音的客人耆老重溫當年。

農曆九月十九,觀世音菩薩成道日,會舉行神豬比賽。在2011年報導時,臺灣動物社會研究院主任陳玉敏說,全臺灣觀音寺839家中,只有竹林山觀音寺、觀音甘泉寺、竹北蓮華寺三家會舉辦此比賽。

昔日,此地的客家人會讓小孩拜此石觀音為契子。廟方管委會總幹事曾獻斌曾表示,石觀音曾託夢指示共有16尊石觀音像流落各地,希望信眾代為協尋,於是廟方依據神明指點,依序在雲林古坑臺中太平、及苗栗獅頭等地找到8尊聖石,其中5尊以分火形式作為其他廟宇供奉主神,自留3尊奉祀,在石觀音文化節活動也以會邀請各地的石觀音回家掃街繞境。

地名

因此寺皈依者增加,當地形成聚落,地方名「石觀音街」,後來發展成石觀音莊。1920年,日本政府時行施州廳制度,刪除「石」字,定名「觀音庄」,戰後改名「觀音鄉」。

名井

此廟的甘泉井傳說以能治病聞名。該井處於低窪處,南方及東南方地勢較高且均為受壓地下水層,在加上泉井旁約一百公尺處為觀音溪,因此為自流井。

逢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誕辰時,多有信徒會來此泉水取水。香客會攜帶水桶,沿甘井亭的階梯走到泉眼處取水;若取用量並不大可直接到正殿的觀音像前裝取水。在台灣日治時期的《桃園廳志》就記載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七月,當時有患眼疾者用此廟挖出的泉水洗眼,洗之即癒,人們皆感到驚訝,數十里外之百姓亦來參謁,聲名遠播,便改寺名為「甘泉寺」。另說發生在光緒十二年,在修廟時發生。還有一說是傳聞撿到石觀音的黃等發現湧出泉水,患者痊癒。清治時期的《新竹縣志初稿》則記錄相傳石觀音也是從泉水出現。

丁善璽在拍《八百壯士》被爆傷,在醫院躺了一個月。這時丁妻蕭蓉夢到南極仙翁要她去中壢找觀音治療她先生的病,輾轉到觀音鄉找到甘泉寺。丁善璽喝了該寺的井水後傷痛減輕,後來又在一場高速公路的車禍中幸運生還。因此,夫妻從天主教改宗佛教,太太還皈依華嚴蓮社的南亭法師。丁導演為了還願遂拍攝佛教主題電影的故事《陰陽有情天》,由妻子親自飾演觀音,男女主角分別是秦漢徐楓。在電影上映時,丁善璽本想把妻子夢中景況寫一篇文字大肆宣傳一番,但唯恐被人說成導人迷信,招致影片禁映,之後才在佛教會對居士說。李翰祥在1981年投稿在《民生報》的連載文章,以多篇文章詳述此事。

在拍《旗正飄飄》時,丁善璽及妻子蕭蓉、林青霞楊麗菁等人參加此寺的一百零一年周年慶典與抗戰殉難軍民追悼會。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傳說人物、歷代聖賢、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這些家廟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廟,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廟明堂則合稱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場也會使用「講堂」作為弘法場所名稱如慧日講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為祭祀各神祇場所的泛稱,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廟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