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譚綸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譚綸墓位於中國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二都鎮簾前村鹿塘村龐家畲,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譚綸(1520~1577年),宜黃縣譚坊人,是明朝名臣,卒贈太子太保、諡襄敏。譚綸墓建於明萬曆七年(1579年),由門樓、祭道、牌坊、神道、墓體五個部分組成,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

墓葬簡介

譚綸墓位於撫州市宜黃縣二都鄉簾前村鹿塘以北山上,始建於明萬曆七年,面積約1000平方米,設神道、牌坊、墓堆,祭台踞坡地上。墓址原貌損毀嚴重,享堂、文官石俑等早年毀棄,後經當地政府籌資修建,譚綸墓基本得以保存和恢復,現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旅遊景點。為撫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墓地組成

譚綸墓坐北朝南,由祭道、神道、墓體三部分組成。

祭道

南端入口處是一對石獅守護的雙層歇頂的門樓,磚石鑲嵌的祭道約300米長。門樓正額掛有御製的「文武忠孝」橫匾,門樓內設亨堂,亨堂里擺放譚綸塑像

神道

約100米長,石牌坊是四柱三門為一組,共三組,中間牌坊比兩邊的更高更大些。每個石柱頂端均有石雕的獅、馬、鹿、象分別對應壓座,中間牌坊鑲刻「敕葬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諡襄敏譚公之墓」巨匾。一條卵石拼花石板路沿左山斜坡而上,接着便是五層石板台階。第一層設石虎一對,意示譚綸的生肖;第二層設石羊一對,指譚綸孩提時代;第三層設石馬一對,寓為譚綸戎馬生涯;第四層為兩尊武將,高2米多,披鎧甲,象徵譚綸將軍南征北戰;第五層為兩個文官,一手捧着朝簡,一手扶着玉帶,象徵譚綸進京為兵部尚書,輔佐皇上。按當時明朝慣制,神道只能設石人二,譚綸墓卻設有石人四,可見皇帝對譚綸的恩寵。

墓體

墓長30米,寬20米,沿山坡砌成三層,每層高1.2米,有紅石階梯至墓頂。墓下層為墓碑,上層建有形雕花照壁,照壁正中刻着「奉天誥命」御製碑。墓頂石整體兩層,通高80厘米,下層為扁圓形石座,上層為一球形,雕二龍戲珠圖案,雲彩填貫其間。整個墓葬居高臨下,氣勢雄偉,被人們稱之為「江南第一古墓」。

值得一提的是,譚綸墓所有石雕石刻工藝精湛。石人石馬石羊石虎雕工精緻,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尤其是新出土的「神道碑」字小且多,是當時石刻工藝上的一大奇蹟。此碑青石質,高87厘米,寬54厘米,厚3厘米。碑文為直書正楷陰刻,共33行,每行62個字,全文總計2046個字,內容敘述了譚綸生平事跡和去世後朝廷對他的哀悼,是一塊於文於工都有益於後人研究的寶貴史料

環境背景

宜黃縣境內峰巒疊翠,古樹參天。出縣城約5公里處,山巒兀然而起,形成一道約數百米寬的天然屏障。山上蒼松林立,雲繚霧繞,飛瀑直下,山下是片開闊的板栗林,透過板栗林,遠遠就能看見坐落在半山腰那氣勢非凡的譚綸墓了。譚綸(1520—1577年),江西宜黃人,字子理。嘉靖進士。初任台州(今浙江臨海)知府,練兵御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任福建巡撫,率戚繼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內倭寇。隆慶元年(1567年)任薊遼總督,與戚繼光訓練軍隊,加強北方防務[2]。後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

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軍事史上,譚綸雖不像孫臏、韓信、劉邦、項羽、諸葛亮、岳飛等那樣威名顯赫,世人皆知,但他在三十餘年的戎馬生涯中,南征北戰,為維護明朝統治和捍衛國家安全而鞠躬盡瘁,不愧為明朝的一代抗倭名將,不愧為中華民族的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去年五月,譚綸墓被撫州市委批准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視頻

譚綸墓 相關視頻

明朝大將譚綸精彩的事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