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馬鈴薯(學名:Solanum tuberosum),屬茄科茄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塊莖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於稻米、玉米和小麥。原產於南美洲秘魯與波利維亞境內的安地斯山脈。[1]馬鈴薯的人工栽培最早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的秘魯南部地區。[2][3]大航海時代馬鈴薯被裝船帶回歐亞大陸的菜單當中,現在是歐美地區許多國家的主食,為世界第四大主食作物。
目錄
名稱
馬鈴薯一名最早見於康熙年間的《松谿縣縣誌》。[4]中國東北稱土豆,華北稱山藥蛋,中國西北、雲南等地稱洋芋,天津稱塞豆,江浙一帶稱洋番芋、洋山芋、洋芋艿(寧波)或芋艿(慈城),廣東及香港稱之為薯仔,閩東地區則稱之為番仔薯。在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稱為馬鈴薯(漢語、客語、台語)或荷蘭薯(台語)。其它還有過的稱呼有爪哇薯、白薯、土芋、地豆、土蛋、土生、香芋、洋山藥、山藥豆、陽(洋、楊)芋、荷蘭薯等等。馬鈴薯的名稱由來是長相如古代用的馬鈴。
英語potato來自西班牙語patata。據西班牙皇家學院稱,此西班牙詞彙由泰依諾語 batata(紅薯)和克丘亞語papa(馬鈴薯)混合而來的[5]。在拉丁美洲,「馬鈴薯」的西班牙語用papa一詞。
特性
多年生草本,但作一年生或一年兩季栽培。地下塊莖呈圓、卵、橢圓等形,有芽眼,皮紅、黃、白或紫色。地上莖呈棱形,有毛。奇數羽狀複葉。聚傘花序頂生,花白、紅或紫色。漿果球形,綠或紫褐色。種子腎形,黃色。
營養
馬鈴薯是目前世界上除了穀物以外,用作人類主食的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主要食用其地下塊莖。
馬鈴薯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它富含大量碳水化合物,能供給人體大量的熱能。馬鈴薯的營養成分也非常全面,含有蛋白質、礦物質(磷、鈣等)、維生素等多種成分,營養結構也較合理,有「地下蘋果」之稱。其所含的維生素C是蘋果的10倍,B族維生素是蘋果的4倍,各種礦物質是蘋果的幾倍至幾十倍不等,食用後有很好的飽腹感。 馬鈴薯的皮富含綠原酸和硫辛酸。綠原酸有抗氧化和抗癌的功效,硫辛酸可淡斑、防止皮膚老化。馬鈴薯還含有能夠幫助預防老年疾病的膳食抗氧化劑以及有利於健康的膳食纖維。 同時,馬鈴薯是天然無麩質飲食。建議患有乳糜瀉疾病或非乳糜性麵筋過敏的人應該將馬鈴薯作為餐桌上的必備菜之一。
生長和種植
馬鈴薯多用塊莖繁殖。性喜冷涼高燥。對土壤的適應力很強,以疏鬆肥沃的砂質土為佳,但對氣候要求涼、冷、燥,在濕熱地區雖然也能生長,不過一代以後品質就會退化,需要經常從寒冷地區引進新的種。
貯存
馬鈴薯收穫後可以貯存到第二年秋天,一般要避光、陰冷、乾燥條件貯存,冬季要防凍,春季要避免發芽。
品種
馬鈴薯在原產地就有幾百個品種,在世界各地又不斷地培養新品種,目前全世界有幾千個品種,有含澱粉比例較高,適合作為主食的,也有適合作為蔬菜食用的。人們根據不同的用途培養出很多新品種,花色有白色、紅色、紫色等品種,地下塊莖有圓形、卵形和橢圓形,其皮色有紅色、黃色、白色和紫色的不同品種。一般用塊莖上的「芽眼」切下播種,如果用種子種植,很快就會產生變異,因此非常容易出現新品種。
病害或蟲害
病害
害蟲
食用
馬鈴薯鮮薯可供燒煮作糧食或蔬菜。但鮮薯塊莖體積大,含水量高,運輸和長期貯藏有困難。為此,世界各國十分注意生產馬鈴薯的加工食品,如法式凍炸條、炸片、速溶全粉、澱粉以及花樣繁多的糕點、蛋卷等,為數達100多種,在馬鈴薯國際貿易量已占主要比重。
食物
其它
- 《吃馬鈴薯的人》是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文森特·梵高創作於1885年的一幅油畫
- 在瑞典哥德堡市中心的一個小廣場上,矗立着一座青銅塑像,俗稱吃馬鈴薯者的塑像。他就是約拿斯·阿爾斯特魯瑪——著名的吃馬鈴薯者
- 國際馬鈴薯中心的秘魯研究員卡洛斯·奧丘阿 ,他用其一生檢索了多個馬鈴薯的品種,甚至因為這個工作遇到恐怖分子、黑社會及火山噴發使自己的生命處於危險,因此而獲得「馬鈴薯的印第安納·瓊斯」的稱號。
- 聯合國大會:秘魯的倡議,2008年被定為「國際馬鈴薯年」。那一年舉辦了各種不同的活動來提升對這種源自安第斯的產物帶來的利益的認識,可促進食品安全發展和努力在千年發展目標地區根除貧困。
參見
參考資料和注釋
- ↑ 王瑞章等人.馬鈴薯栽培管理技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臺南
- ↑ Spooner, DM; et al. A single domestication for potato based on multi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genotyping. PNAS. 2005, 102 (41): 14694–99. PMC 1253605. PMID 16203994. doi:10.1073/pnas.0507400102.
- ↑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Lost Crops of the Incas: Little-Known Plants of the Andes with Promise for Worldwide Cultivation (1989) online
- ↑ 翟乾祥. 16-19世紀馬鈴薯在中國的傳播 . 中國科技史料. 2004 , 25 (1): 49–53. doi:10.3969/j.issn.1673-1441.2004.01.005.
- ↑ Real Academia Española. Diccionario Usual. Buscon.rae.es. [16 July 2010] (西班牙語).
外部鏈接
- 馬鈴薯, Malingshu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