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花垣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花垣县位于中国湖南西部边缘、花垣河流域,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面积1,111平方公里;东接保靖县吉首市,南连凤凰县,西邻贵州松松桃苗族自治县重庆秀山县,北近保靖县。东经109°15′~109°38′,北纬28°10′~28°38′,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2016年总面积1109.35平方公里,下辖3乡9镇,2018年,全县总人口为31.29万人。

花垣得名

清代设永绥直隶厅,1913年改为永绥县。1952年由永绥县更名花垣县,以县治花垣得名。

基本信息

武陵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花垣县,地处湘、渝、黔边陲,是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山区。古代为辰阳县地,定名永绥县,古代为辰阳县地,定名永绥县,一九五三年改名花垣县,属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辖。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形成高山台地、丘陵地带和沿河平川。平均海拔五百米,最高的莲花山海拔一千一百五十九米,最低的狮子桥海拔二百一十二米。这里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摄氏十六度,年平均降雨量一千四百一十八毫米,年平均日照一千三百二十四小时,无霜期二百六十九天。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花垣县系雄奇挺拔的崇山峻岭,沟壑纵横的水色情调,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风光。文学巨匠沈从文小说中的边城[1]——茶峒,吊脚楼鳞次栉比,清澈剔透的清水河绕城而过,那情调俨然一幅美丽的画;排吾的石栏杆,怪石嶙峋,鬼斧神工,形态各异,蔚为壮观;弯曲幽静的古苗河盘山流淌,青松翠柏倒映水中,犹如一首流动的诗;麻栗场的尖岩如南天柱直插云天,刺破青天锷未残,小龙洞瀑布和大龙洞瀑布从悬崖上直泻而下,恍若天上银河落九天。

地势地貌

地势东南西三面高,北部低,中部缓呈三级台阶状,形成高山台地、丘陵地带和沿河平川三个台阶型地貌带。花垣县内雄奇挺拔的崇山峻岭,平均海拔五百米,最高的莲花山海拔1159米,最低的狮子桥海拔212米。境内以山原地貌为主,层峦起伏,溪河交错。

土壤气候

境内土壤以水稻土、黑色灰土、红色灰土、红壤土、黄壤土为主,共5类,13亚类,44土属,144土种。

花垣县境内有兄弟河花垣河等大小河流32条。

花垣县属于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春季气温回暖较早,但不稳定,寒潮活动较频繁,夏季降雨集中,雨热同季,夏秋季干旱发生较多,冬季比较寒冷,湿度大。年平均气温16.0℃,最冷月平均气温4.6℃,最热月平均气温26.7℃,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9.3℃,极端最低气温-15.5℃。雨量充沛,分布不均,年平均降雨量1363.8毫米,其中4-9月降雨量998.6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3%。最小相对湿度4%,年平均无霜期279天。全年日照时数1219.2小时,占可照时数的28%。年平均风速1.1米/秒,最多风向为ENE风。年平均蒸发量为1031.9毫米。年雷暴日数53.9天。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花垣县总面积1,108.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40千公顷(1995年末实有),含水田10.12千公顷,旱地7.28千公顷。

矿产资源:花垣境内资源丰富,已探明矿产20余种,锰矿探明储量居湖南省之最[2],全国第二;铅锌矿探明储量居湖南省第二、全国第三,有“东方锰都”、“有色金属之乡”美誉;2011年初步探明铅锌矿远景储量1300万金属吨,花垣有望成为全国最大的铅锌矿基地。

能源矿产

石煤:已发现矿产地10余处,分布于排吾乡杉木冲、猫儿、两河乡九龙坡一带,伴生矿等,曾一度开采。

铀矿:已发现矿产地1处,分布于麻栗场地区,规模小,暂无开发价值。

黑色金属矿产

铁矿:已发现矿产地8处,分布于雅桥—排吾—大铁厂一带,赋存于红土中的褐铁矿曾被多次开采。

锰矿:已发现大型矿产地1余处,分布于民乐、猫儿、两河、排吾等4乡交界处,深部有上、下两个碳酸锰矿层,地表有氧化锰矿。保有储量排名全国第三位。

钒矿:已发现大中型矿床3处,暂未开发利用。

有色金属矿产

铅锌矿:已发现20处铅锌矿产地,其中李梅为特大型矿床,耐子堡、长登坡、芭茅寨、老虎冲、小排吾、大铁厂、杉木冲等8处为小型矿床,其余11处均为矿点或矿化点。

钼矿:已发现矿产地5处,分布于猫儿乡洞里—蜂糖一带和民乐谷哨地区,曾为地方多次开采。

汞矿:已知矿点1处,位于两河乡水田村,汞矿化品位低,规模小,无开发利用价值。

非金属矿产

水泥灰岩:分布广泛,已探明排碧、窝勺2个中型矿床,团结镇小型矿床已为县水泥厂开采利用。排碧矿区以Ⅰ级品矿石为主,适于用作水泥、电石生产的原料。

白云岩:分布广泛,以道二、麻栗场等地的白云岩质量最好,可作冶金熔剂等用途。

含钾页岩:已发现矿产地1处,分布于排碧—排鲁一带,资源量预计可达5千万吨以上。

滑石矿:已发现矿产地4处,分布于雅桥田塘—排吾董马一带,滑石质量较好,曾被当地村民开采。

方解石矿:已发现矿产地10余处,分布于排碧、排料、董马库乡、麻栗场镇一带,一般规模较小,资源量不大,可小规模开发利用。

建筑石料用灰岩:分布广泛,本县凡有石灰岩裸露的地方,只要不在禁止开采区内,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均可开发利用。

砖瓦粘土矿: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分布于龙潭镇广东坪、猫儿乡磨子寨等地,为第四系残坡积粘土矿,曾广为开采,用于烧制砖瓦。(本段数据截至2008年)

主要景点

黄瓜寨

位于花垣、凤凰、松桃两省三县交界之地,地势险要,是清代乾嘉苗民起义领袖石三保的故乡和起义 策源地。起义期间,苗民义军凭黄瓜寨地势与清军多次进行浴血奋战,几捷几陷。起义失败后,原有 70 多户的苗族山寨不见人烟,留下血泪斑斑的瓦烁废墟。后经幸存者返乡重建,解放后才得以恢复寨貌。作为苗族人民抗清的古战场遗址, 1979 年,州人民政府将黄瓜寨遗址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纪念苗民抗清的英雄壮举。

大龙洞瀑布

位于大龙洞乡大龙洞村附近山谷,水流从 214 米高的绝壁洞口中喷出,形成 20 米宽的瀑布飞流直下,声如惊雷,飞浪纵横,水沫腾空,气势磅礴,整个山 谷烟云弥漫,雾气朦朦。远看瀑布如白练悬空,近看似银 河泻自天际。遇上晴天,阳光斜照,水雾中化出五彩长虹, 艳丽夺目,蔚为壮观。

小龙洞瀑布

在排碧乡黄岩村附近,有一“ U ”型山岩,悬崖高达 300 — 500 米,有小龙瀑、窟索瀑、护谭瀑、蟹将瀑 4 条瀑布从百米以上的绝壁上飞流直下,一齐泻入 一处深潭,响声如雷,烟雾弥漫,各具特色,小龙瀑布最大落差 147 米,声势磅礴;窟索瀑布洞口威严,流水汹涌;护潭瀑布水落如纱,含情脉脉;蟹将瀑布姿态婆娑,美丽妖娆。瀑布时而落在崖壁,如雾如烟,时而落入深潭,象是阵阵松涛。悬崖顶上有岩板,游人可以在岩扳上俯视,壮观景色尽收眼底。

湘西古苗河风景区

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境内,古苗河背负崇山,在县城与花垣河交汇后注入沅江上游酉水河。古苗河的两岸山峰耸峙,顺环山腰而建的扶梯木板路向景区深处前行,一路风景殊绝,有白水河、“雄狮迎驾”、“蚩尤巡疆”和“天兵天将”、“万卷天书”以及融险美于一身的七梯岩瀑布等景点,传说这些景点全是由战神蚩尤及他的部下和女儿幻化而成。这里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1.4 度,夏季平均气温不超过摄氏30度。

边城茶峒

位于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始建于嘉庆八年(1803 年),有“一脚踏三省”之称[3],属湘 西的四大名镇之一。解放前,山城雄峙,城垣逶迤,河水悠悠。青石道整洁风雅,吊脚楼古色古香,白塔耸立,古 渡摆舟,如诗如画。诗云:“边城胜景令人醉,疑是身在画中游。”著名文学家沈从文以茶峒为背景,写出小说《边城》,驰名中外。解放后,城垣、白塔虽毁,但古风依存,又新修楼房、大桥和农贸市场等,为边城茶洞增添新景,《连心坝》、《边城》等影片,均在茶洞拍摄外景。许多慕名而来者以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为导游图,寻觅白塔、石碾和船夫的坟:踏青石古道,登水边吊脚楼听月光下飘来的渔歌,回味那美丽动人的故事。 茶峒,因沈从文的著名中篇小说《边城》以此为背景而闻名。

交通运输

国家高速G65包茂高速公路过境,通过高速公路距湘西州州府吉首市40余千米,交通便利。即将动工新建的湘西里耶机场位于花垣县境内,机场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对外交通条件。

2018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5047万元,同比下降29.1%。全年货运周转量14812.51万吨公里,货物运输量76.58万吨;旅客周转量24326.03万人公里,旅客运输量374.97万人。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332.59公里(不包含高速),其中:国公路68.79公里;省公路112.94公里;县公路190.3公里;乡公路359.36公里;专用公路115.59公里;村公路485.62公里。拥有注册客运车辆285辆,货运汽车184辆。

文化

花垣县被文化部授予“文化之乡”。浓烈的苗族风情令人陶醉。古老的苗族山民月月有节日,尤以“四月八”歌会、“七月八”赶秋节[4]最为隆重热烈。花垣县茶峒镇,古朴清秀,因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而驰名中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苗族古歌[5]

视频

花垣县 相关视频

花垣县城风光
花垣县十八洞村
龙门(花垣县微电影)
水墨之城——花垣

参考文献

  1. 边城,AB小说网
  2. 湖南锰矿的概况,中国政府网,2016-06-06
  3. 一脚踏三省,探寻沈从文笔下最美小城,乐途旅游网,2017-3-11
  4. 2017苗族赶秋节花垣十八洞举行 近2万人狂欢,网易新闻,2017-8-7
  5. 苗族古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