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巴戟 |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巴戟天 拉丁學名Morinda offcinalis How
別稱雞腸風,雞眼藤,三角藤,巴戟天,黑藤鑽 二名法Morinda officinalis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龍膽目 科茜草科 亞科茜草亞科
族巴戟天屬 屬巴戟天屬 分布區域亞熱帶
植物簡介
巴戟,是一種被子植物,一種常綠灌木,又名雞腸風、雞眼藤、黑藤鑽、兔仔腸、三角藤、糠藤、三蔓草、不凋草、生山中、葉似茶。根莖可作中藥。性微溫,味辛甘,功能補腎陽,壯筋骨。主治腎虛、腰膝酸軟宮冷、月經不調、少腹冷痛、風濕痹痛等。[1]
莖圓柱形,葉對生,呈長橢圓形,先端尖,基部鈍或圓,全緣。頭狀或聚傘形花序頂生。根肉質肥厚,圓柱形,呈結節狀。子房下位,聚合果近球形。花期4~5月,果期7~10月。
巴戟喜溫暖濕潤怕寒冷,也較耐旱。在年平均溫度21℃以上,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月平均溫度20~25℃的地區生長最適宜。對光照的適應性較廣,蔭蔽度30%至全光照生長較好。屬於深根性植物,要求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酸性砂質壤土。[2]
鑑別方法
(1)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細胞。栓內層外側石細胞單個或數個成群,斷續排列成環;薄壁細胞含有草酸鈣針晶束,切向排列。韌皮部寬廣,內側薄壁細胞含草酸鈣針晶束,軸向排列。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導管單個散在或2~3個相聚,呈放射狀排列,直徑至105μm;木纖維較發達;木射線寬1~3列細胞;偶見非木化的木薄壁細胞群。
粉末淡紫色或紫褐色。石細胞淡黃色,類圓形、類方形、類長方形、長條形或不規則形,有的一端尖,直徑21~96μm,壁厚至39μm,有的層紋明顯,紋孔和孔溝明顯,有的石細胞形大,壁稍厚。
草酸鈣針晶多成束存在於薄壁細胞中,針晶長至184μm。具緣紋孔導管淡黃色,直徑至105μm,具緣紋孔細密。纖維管胞長梭形,具緣紋孔較大,紋孔口斜縫狀或相交成人字形、十字形。
(2)取本品粉末2.0g.加乙醇25ml,加熱回流1小時,放冷,濾過,濾液濃縮至1ml,作為供試品溶液。
另取巴戟天對照藥材2.5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一甲酸(8:2: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 254nm)下檢視。
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3]
特徵與特性
莖圓柱形。葉對生,呈長橢圓形,先端尖,基部鈍或圓,全緣。頭狀或聚傘形花序頂生。根肉質肥厚,圓柱形,呈結節狀。子房下位,聚合果近球形。花期4~5月,果期7~10月。
巴戟喜溫暖濕潤怕寒冷,也較耐旱。在年平均溫度21℃以上,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月平均溫度20~25℃的地區生長最適宜。對光照的適應性較廣,蔭蔽度30%至全光照生長較好。
屬於深根性植物,要求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酸性砂質壤土或壤土。生於海拔300m以下山坡灌叢或疏林邊。
分布狀況
原產南亞熱帶氣候溫和、土壤深厚、肥沃、疏鬆、濕潤的次生林下,我國分布於福建南部,廣東,海南,廣西東南部等地。越南南部也有分布。[4]
巴戟藥用
採制全年均可採挖,除去鬚根,曬至六七成干,輕輕捶扁,曬乾。巴戟天的功效與作用, 蘋果綠, 2013-08-30</ref>
性狀 根呈扁圓柱形,略彎曲。表面灰黃色或暗灰色,具縱紋及橫裂紋,皮部有時橫向斷離,露出木部,呈串節狀。質韌,斷麵皮部厚,紫色或淡紫色,易與木部剝離,木部黃棕色或黃白色。無臭,味甜而微澀。
功能主治
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用於陽痿遺精、宮冷不孕、月經不調、少腹冷痛、風濕痹痛、筋骨痿軟。 巴戟天可以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祛風濕。治療腎陽虛弱的陽萎,不孕,月經不調,少腹冷痛。也可以治療肝腎不足的筋骨痿軟,腰膝疼痛,或者風濕久痹,步履艱難。
熱點視頻
參考資料
- ↑ 廣東省肇慶市德慶巴戟, 美篇,2018.12.19
- ↑ 南藥之巴戟, 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2008-08-14
- ↑ 巴戟天《中國藥典》, 雲藥網,2005-8-2
- ↑ 廣東省肇慶市德慶何首烏、巴戟列入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搜狐,2018-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