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边宝月堂
南边宝月堂是一处位于中国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西南镇南边片宝月圩的清代建筑,1997年7月17日公布为三水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0月25日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佛山市
佛山市(官方音译:Foshan[[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la的条目]],邮政式拼音:Fatshan),简称禅、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广东省南部,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涵盖城市之一。市境东邻广州市,北达清远市,西界肇庆市、云浮市,南临江门市、中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西江以西为低山丘陵,西江以东为珠江三角洲平原。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及其支流贯穿全境,西江与北江在三水区思贤滘贯连。全市总面积3,7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49.89万(2020年数据),户籍人口436.98万(2020年数据),市人民政府驻禅城区。佛山气候温和,雨量充足,自古就是富饶的鱼米之乡,明清两代佛山镇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合称“四大名镇”,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也是著名侨乡,旅外侨胞140万人。
目录
历史
- 佛山的澜石河宕墟发现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证明佛山历史悠久.
- 佛山古称为季华乡。东晋隆安二年(398年),罽宾(今克什米尔境内)的三藏法师达毗耶舍带了二尊铜像来到季华乡,于塔坡岗上(即今塔坡街)修建佛寺,传佛教。达毗耶舍离开后,佛寺后来随时间推移倒塌。
- 直到唐贞观二年(628年),塔坡岗上某天忽然异彩四射,乡人齐聚起来在塔坡岗上掘得三尊铜佛,搬开佛像,见一股清泉涌出。乡人便建井取水,并在岗上重修塔坡庙寺以供奉三尊铜佛。故有一句谚语:“未有佛山,先有塔坡”。此后由于人们认为此地乃是佛家之山,便取名“佛山”。佛山在此之后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宗教中心,故又称为“禅城”,也就是现在的佛山主城区之名。
- 宋朝元丰年间推行保甲制度,乡分都堡,佛山堡为季华乡之首。
-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佛山梁广等乡绅组织地方武装“忠义营”参与镇压黄萧养农民起义,后明朝封梁广等人为“忠义官”,封佛山为“忠义乡”。
- 明朝成化、弘治年间由于工商业发达,发展成为商贾云集的岭南重镇,佛山镇因此成为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齐名的中国“古代四大名镇”。
-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佛山从南海县分出,设“佛山直隶厅”。雍正十二年,改设广州府同知于佛山,为广州府佛山分府,行政上仍属于南海县。
- 咸丰年间,以佛山为基地的太平军李文茂围攻广州半年,久攻不下,为叶名琛部下卫佐邦、沈隶辉及团勇谢效庄等所败。清军反攻,佛山失守,李文茂部阵亡者数万人,20万无辜百姓惨遭屠杀。
- 民国元年,佛山正式改镇建制,南海县署也从广州迁至佛山。1925年,国民政府将佛山从南海县分出,成立佛山市(镇级扩权)。1927年又撤消佛山市建制,重新划为南海县属一镇。1941年,设立佛山特别区,下辖佛山、富福、汾文三镇。1946年,佛山三镇合并重组为佛山镇。
- 1949年10月31日,由南海县析置佛山市。
- 1950年7月1日佛山改市为镇,重归南海县管辖。
- 1951年6月26日,佛山镇升为佛山市。
- 1951年珠江专员公署由中山县迁至佛山市。
- 1954年南海县的石湾镇划归佛山市。
- 1955年粤中行政公署由江门市迁至佛山市。
- 1956年3月1日撤销粤中行政区,设立佛山专区。
- 1958年11月至1959年1月,佛山专区改称广州专区。
- 1966年佛山市升为省辖市。
- 1970年佛山专区更名为佛山地区,佛山市改为县级市。
- 1983年6月1日撤销佛山地区,佛山市和佛山地区合并,下辖南海县、顺德县、三水县、高明县、4个县。
- 1992年3月26日民政部批准撤销顺德县,设立顺德市。
- 1992年9月2日民政部批准撤销南海县,设立南海市。
- 1993年3月29日民政部批准撤销三水县,设立三水市。
- 1994年4月18日民政部批准撤销高明县,设立高明市。
- 2003年1月撤销原佛山市城区和石湾区以及县级的南海市、顺德市、三水市和高明市,设立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和高明区五个区。
- 2011年2月11日,广东省正式发文确定顺德区为广东省首个省直管县试点。
地理
佛山市[1]位于中国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地形平坦,河网交错,土壤肥沃。东倚广州,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佛山由于临近海洋,气候温和,温暖多雨,四季常绿,自古就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1490.6毫米,年均温22.1℃。低山丘陵多发育红壤、赤红壤,有少量黄壤,平原则为水稻土、堆叠土。自然资源主要有陶土、玻璃砂、稀有金属和水稻、甘蔗及品种繁多的水果、花卉、江河水产资源等。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及其支流贯穿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