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宮 (鎮遠縣)
天后宫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新中街,背倚石屏山,南临㵲阳河。在中国大陆内陆地区,只有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贵州省镇远县和黄平州有天后宫。
目录
沿革
清朝乾隆《镇远府志•祠祀》中载,镇远县的天后宫在“府治西新城门后”。当时已“废阙无存”。同治十二年(1873年),福建籍的镇远知县林品南率领福建籍商人捐款重建正殿。光绪三年(1877年),福建籍贯商人捐款重修抱厦。
1985年11月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将其列入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
天后宫占地面积2371.77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背倚石屏山,南临㵲阳河。从㵲阳河天后宫码头开始有88级宽石阶梯铺至山门。现存建筑有:石阶、山门、正殿、耳房、前廊、膳堂,前院两厢、侧院客堂、厢房、戏台等。
山门
山门是砖头建成的四柱三间三楼歇山顶牌楼,高9米,宽5.7米,石条门,门楣中镂刻有行书直竖石碑,上面书写“天后宫”三个大字。两侧砖柱对联是:“四海永清是渭水轮转地,八风从律固知后德配天。”楹长3.1米,宽0.26米,字0.2米见方,横联是“海国安澜”。
山门后面西方是一个长方形的庭院,南面围墙建在悬崖之上。小院北侧依山势砌筑,有宽40米,高3米的高台,一条长排宽石阶梯正中有垂带两条,垂带中间有浮雕“龙凤呈祥”等图案,浮雕现在已经损毁。
正殿
正殿分前殿和后殿,殿内用石板铺地,殿内供奉海神“妈祖”,背饰镂空灰塑二龙戏珠,具有典型的闽南地区建筑风格,抱厦屋面舒展,线条流畅,雕工精美。
前殿面阔五间,穿斗结构,明间减柱,两侧有“八”字封火院墙,重檐歇山顶,天花下有斗八藻井一口,外檐四周有如意斗拱,殿前台阶两旁有抱鼓石。正殿明间是六合隔扇门,两侧个六扇蓝槛窗。窗棂上雕刻着小朵梅花。次间各有直径1.5米的雕花圆窗,上面刻有鸟雀。东西耳房前有两口天井,各有防火石水缸一口。正殿东侧用高封火墙围住,里面有戏台和膳堂等建筑。西侧用府城墙作为基础,上面建有厢房四间,靠北有碉堡一座当作战事发生时的瞭望台使用。
后殿屋顶是封火山墙式硬山顶,正脊是泥塑“双龙抢宝”脊。两条游龙龙首相对,张嘴相对着中间宝鼎,是立体雕塑,雕刻精美。明间内檐天花板有斗八藻井一口,明间龛内供奉有妈祖像和侍从像。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灵、神话或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一般包括道觀、佛寺、祠等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这些家庙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或宗廟,皇家太庙與明堂则合稱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門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或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闕,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與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獲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寺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寺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巖」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的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與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庙、義民廟、祭祀后羿的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祠」,或作「小祠」、「小堂」。
參考文獻
- ↑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