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扇尾沙锥

扇尾沙锥
原圖鏈接


扇尾沙锥扇尾沙锥(学名:Gallinago gallinago)是鹬科沙锥属鸟类,小型涉禽,体长24-30厘米。嘴粗长而直,上体黑褐色,头顶具乳黄色或黄白色中央冠纹;侧冠纹黑褐色,眉纹乳黄白色,贯眼纹黑褐色。背、肩具乳黄色羽缘, 形成4条纵带。颈和上胸黄褐色,具黑褐色纵纹。下胸至尾下覆羽白色。尾具宽阔的棕色亚端斑和窄的白色端斑。外侧尾羽不变窄,次级飞羽具宽的白色端缘,在翅上形成明显的白色翅后缘,翅下覆羽亦较白,较少黑褐色横斑,飞翔时极明显。惊飞时常发出一声鸣叫,并不断地急转弯,成锯齿状曲折飞行。 [1] 扇尾沙锥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冻原和开阔平原上的淡水或盐水湖泊、河流、芦苇塘和沼泽地带。尤其喜欢富有植物和灌丛的开阔沼泽和湿地,也出现于林间沼泽。非繁殖期除河边、湖岸、水塘等水域生境外,也出现于水田、鱼塘、溪沟、水洼地、河口沙洲和林缘水塘等生境。主要以蚂蚁、金针虫、小甲虫、鞘翅目等昆虫、昆虫幼虫、蠕虫、蜘蛛、蚯蚓和软体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小鱼和杂草种子。 [1] 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欧洲南部、非洲,往东到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南半岛国家和日本等地。在中国繁殖于新疆西部、黑龙江、吉林省和内蒙古东北部;越冬于西藏南部、云南、贵州、四川和长江以南地区以及香港、海南岛和台湾。偶尔有少数个体留在河北越冬。迁徙时经过辽宁、河北、内蒙古、甘肃、青海,向南达长江流域。 [1]

目录

目录

1 形态特征 2 近种区别 3 栖息环境 4 生活习性 5 分布范围 6 繁殖方式 7 亚种分化 8 保护现状 ▪ 保护级别 ▪ 种群现状

形态特征

头顶黑褐色,后颈棕红褐色,具黑色羽干纹。头顶中央有一棕红色或淡皮黄色中央冠纹自额基至后枕。两侧各有一条白色或淡黄白色眉纹自嘴基至眼后。眼先淡黄白色或白色,有一黑褐色纵纹从嘴基到眼,并延伸至眼后。在嘴基此眼纹的宽度明显较白色眉纹宽。两颊具不甚明显的黑褐色纵纹。背、肩、三级飞羽绒黑色,具红栗色和淡棕红色斑纹及羽缘。其中肩羽外侧具较宽的棕红色或淡棕红自色羽缘,因而在背部形成四道宽阔的纵带。大覆羽、初级覆羽、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褐色。第一枚初级飞羽羽轴白色。初级覆羽、大覆羽和次级飞羽具较宽的白色羽端,在翅上形成相互平行的白色翅带和翅后缘。尾上覆羽基部灰黑色,端部淡棕红色,具灰黑色横斑。尾羽12-18枚,通常为14枚,黑色,具宽阔的栗红色亚端斑和窄的白色端斑,其间有一窄的黑褐色横纹将栗红色近端斑和白色端斑分隔开。外侧尾羽不变窄,宽度为7-12毫米。最外侧两枚尾羽外嘲白色,杂以灰色斑,内侧近端淡黄褐色,缀黑褐色斑纹。颏灰白色,前颈和胸棕黄色或皮黄褐色,具黑褐色纵纹;下胸和腹纯白色,两胁也为自色,密被黑褐色横斑。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微缀灰黑色斑纹。 [1] 幼鸟和成鸟相似,但翅上覆羽微缀皮黄白色羽缘。上体纵带较窄。 [1] 虹膜黑褐色。嘴长而直,端部黑褐色,基部黄褐色。脚和趾橄榄绿色,爪黑色。 [1]

大小量度

性别 体重 体长 嘴峰 翅 尾 跗跖 雄性 75-189克 248-298毫米 61-70毫米 121-128毫米 54-75毫米 28-35毫米 [1] 雌性 88-155克 254-290毫米 61-68毫米 120-135毫米 50-67毫米 29-34毫米 [1]

近种区别

相似种针尾沙锥体型略小,尾较短,站立时尾不明显突出翅尖,飞翔时脚远远伸出尾端,白色翅后缘不明显,翼下覆羽亦较暗,密被黑褐色横斑。野外亦易鉴别。

栖息环境

扇尾沙锥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冻原和开阔平原上的淡水或盐水湖泊、河流、芦苇塘和沼泽地带。尤其喜欢富有植物和灌丛的开阔沼泽和湿地,也出现于林间沼泽。非繁殖期除河边、湖岸、水塘等水域生境外,也出现于水田、鱼塘、溪沟、水洼地、河口沙洲和林缘水塘等生境。

生活习性

扇尾沙锥常单独或成3-5只的小群活动。迁徙期间有时也集成40多只的大群。多在晚上和黎明与黄昏时候活动,白天多隐藏在植物丛中。在干扰小而又有隐蔽的地方,有时白天也活动。当有干扰时,常就地蹲下不动,或疾速跑至附近草丛中隐蔽,头颈紧缩,长嘴紧贴胸前,直到危险临近时才突然冲出,并伴随“嘎一”的一声鸣叫而飞逃,飞行敏捷而疾速,常直上直下,飞行中多次急速转弯,飞行方向变换不定,常呈S形或锯齿状曲折飞行。经过几次急转弯后,很快升入高空,常在空中盘旋一圈后,才又急速冲入地上草丛。 [1] 主要以蚂蚁、金针虫、小甲虫、鞘翅目等昆虫、昆虫幼虫、蠕虫、蜘蛛、蚯蚓和软体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小鱼和杂草种子。多在夜间和黄昏觅食。觅食时常将嘴垂直地插入泥中,有节律地探觅食物。

分布范围

原产地:阿尔及利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国贝宁不丹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文莱达鲁萨兰国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塞浦路斯科特迪瓦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加蓬冈比亚、格鲁吉亚、加纳直布罗陀希腊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约旦、肯尼亚科威特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马其顿马拉维、马来西亚、马里马耳他毛里塔尼亚黑山摩洛哥、缅甸、尼泊尔尼日尔尼日利亚阿曼、巴基斯坦、菲律宾、卢旺达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西班牙、斯里兰卡苏丹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多哥突尼斯、土耳其、乌干达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越南、也门、赞比亚、阿富汗、白俄罗斯、捷克共和国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摩尔多瓦、蒙古、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瑞典、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尔巴尼亚、奥地利、比利时、克罗地亚、法国、德国、匈牙利冰岛爱尔兰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士、乌克兰、英国和丹麦。 [4] 游荡:佛得角、北马里亚纳群岛塞舌尔斯瓦尔巴和扬马延、美国本土外小岛屿。 [4] 中国:扇尾沙锥在中国繁殖于新疆西部、黑龙江、吉林省和内蒙古东北部;越冬于西藏南部、云南、贵州、四川和长江以南地区以及香港、海南岛和台湾。偶尔有少数个体留在河北越冬。迁徙时经过辽宁、河北、内蒙古、甘肃、青海,向南达长江流域。 [1]


繁殖方式

扇尾沙锥的繁殖期为5-7月。繁殖期雄鸟要进行求偶飞行。此时雄鸟在巢域上空成圈飞翔,快速的煽动两翅,然后急速下降,尾羽展开,并发出特有的声音,如此反复多次。有时也站在巢区树上或电柱上鸣叫。营巢子苔原和平原地带湖泊、水塘、溪流岸边和沼泽地上,特别是富有芦苇,水草和灌木的河、湖岸边和附近沼泽地带,有时也在林间沼泽和水漫草地上营巢。巢多置于草丛下或沼泽地中的土丘上和干芦苇丛中的干地上。通常隐蔽甚好。巢甚简陋,实为地面的凹坑,内垫以枯草茎和草叶。每窝产卵4枚,偶尔3枚和5枚。卵的形状为梨形。颜色为黄绿色或橄榄褐色,被有褐色或紫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5-43毫米×26-31毫米。雌鸟孵卵。孵化朗19-20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可行走。

亚种分化

中文名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扇尾沙锥指名亚种 Capella gallinago gallinago Linnaeus,1758 扇尾沙锥法罗亚种 Gallinago gallinago faeroeensis C. L. Brehm,1831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源: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 3.1——无危(LC)。 形态特征 小型涉禽,体长24~30厘米。嘴直而长,约为头长的2倍。基部黄褐色,尖端黑褐色。整体羽色呈斑驳的黄褐色。头部多纵纹,头顶中央有一皮黄色冠纹,侧冠纹黑褐色,眉纹淡皮黄色,过眼纹黑褐色,颊有两道白纹。背黑色、栗色与黄褐色相杂,具有4条明显的黄白色纵带。腹白,两胁具有黑褐色横斑。翼下覆羽白色较多;飞羽黑褐色,次级飞羽末端具白色边缘,较其他种类的沙锥明显。尾羽栗红色,具黑色横带,末端白色,每根尾羽的宽度基本相同。生活习性 栖息于河流、湖泊、沼泽等富有植物且具泥滩的水域,适应力较强,对水污染有一定耐受性。常在水边将嘴插入浅水中觅食,觅食主要在晨昏和夜间进行,主要食物为昆虫、水丝蚓等环节动物和一些软体动物等。性机警且隐蔽,白天常藏匿于草丛中,惊飞时常发出“嘎”的一声鸣叫,并常在飞行中转弯,飞行轨迹呈锯齿状。常见旅鸟或冬候鸟。是最常见的一种沙锥。可见于城区较安静的多草滩河流和汶河流域等。 [1]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相关视频

扇尾沙锥觅食16.04.18

标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