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原图连结 [http://www.twtcm.com.tw/codex-content.php?id=47「 图片来源 台湾中医药资讯网 ”]

桑寄生学名Taxillus chinensis),别称广寄生老式寄生桑上寄生梧州寄生茶苦楝寄生桃树寄生松寄生寓木宛童寄屑姬生[1][2][3][4],为桑寄生科钝果寄生属[1]常绿寄生小灌木植物。桑寄生的种子因鸟进食后不易消化而排泄于树上得以传播[2]。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四川寄生、红花寄生、毛叶钝果寄生的枝叶。冬季至次春季采割,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

目录

分布

分布于中国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寮国菲律宾印尼加里曼丹等地。中国国内分布于 广东香港广西福建云南浙江等省份,模式标本采自于 广东广州市。多生长于海拔20-400米的平原或低山常绿阔叶林之中,寄生于70多种植物之上,如:桑树榕树桃树李树杨桃龙眼荔枝油桐油茶木棉橡胶树马尾松水松等植物之上[5][6][7][8]

性味功效

味苦、甘,性平。归肝、肾经。

具补、祛风湿、强筋骨、安胎等功效。

形态特征

桑寄生是一种常绿寄生小灌木植物,高约0.5-1枝圆柱形;嫩枝及叶密披锈色星状绒毛,有时具疏生叠生星状毛,稍后绒毛呈粉状脱落,枝叶变无毛;小枝灰褐色,具小皮孔。叶卵形至长卵形,厚纸质,对生或近对生,顶端圆钝,基部阔楔形或楔形,全缘,长约2.5-7厘米,宽约1.5-4厘米;侧脉4-5对,明显;叶柄长约5-12毫米。为伞形花序,1-2个腋生或生于已落叶的小枝腋部 ,具花1-2朵,常见为2朵;花两性;花及花序披星状毛,总花梗长约2-5毫米;花梗长约5-7毫米;苞片鳞片状,长约0.5毫米;花托卵球形或椭圆形,长约2毫米;副萼环状;花冠花蕾时狭管状,褐色,稍弯,顶部卵球形,4裂,下半部膨胀,长约2-2.7厘米;裂片匙形,反折,长约4-6毫米;雄蕊长于裂片上;花丝花药短三分之二,长约1毫米;花药药室具横隔,长约3毫米;花盘环状;花柱线状;柱头球状。浆果,椭圆形或近球形,成熟时浅黄色,果皮密生红色小瘤体,披疏毛,长约6-10毫米,宽约5-6毫米[5][6][7]

医药用途

桑寄生的带叶茎枝入药,药材主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中药名为桑寄生, 药用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多有著录,主治腰膝酸痛、小儿背部僵直、肝肾不足之风湿痹痛、肢体偏枯、头昏目眩、崩漏下血、胎动不安、皮肤或皮下组织代脓性炎症、坚固牙齿、防止脱发、补养皮肤等,现代药理表明,桑寄生具有降血压、抗微生物、抗病毒、抗菌、抗氧化、利尿、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等作用,临床应用于心绞痛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妊娠虚肿、产后乳汁不下等治疗上 [5][7][8][9][10][11]

故可用治营血亏虚、肝肾不足之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等证。对肝肾不足之痹痛尤为适宜,常与独活秦艽桂枝杜仲当归等药同用,如独活寄生汤

药材鉴定

本品干燥的带叶茎枝入药,常寄生于桑树之上,于冬季至次春采收,除去粗茎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茎枝呈圆柱形,质硬,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至红褐色,具纵向细纵纹,并有多数细小的棕色突起状皮孔,嫩枝有的可见棕褐色绒毛,长约3-4厘米,直径约0.2-1厘米;质地坚硬,折断面不整齐,断面的皮部红棕色,木部浅红色,髓心小,色较深;叶片多已脱落,多为卷曲,展平后呈卵形或卵圆形,顶端圆钝,基部阔楔形或楔形,革质,表面黄褐色或暗绿色,全缘,具短柄,长约3-8厘米,宽约2-5厘米;幼叶披细绒毛;花果少见,破碎或易脱落;气微,味淡微涩。本品种载录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定为中药桑寄生法定原植物来源种,主要透过薄层色谱法鉴别,以控制药材的质量。传统经验则认为以枝条幼嫩,色红褐;叶多,叶青绿色为佳[4][12][13][14][15]

本草考证,由于古代的桑寄生原植物来源较为复杂,除本种作为桑寄生入药之外,还有同属的其他植物,如梨果寄生属Scurrula)及槲生属Viscum)等植物,目前民间使用的品种主要还有四川桑寄生Taxillus sutchueqensis)、毛叶钝果寄生Taxillus nigrans)、红花桑寄生Scurrula parasitica)、离瓣寄生Helixanthera parasitica)、鞘花寄生Macrosoler cochinchinensis)。而同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的带叶茎枝,同载录于《中国药典》之内,二者临床处方时常被简称作寄生,故应用时需小心甄别[8][13]

医药典故

相传古时江南有一位姓赵的大财主,育有四名儿女,有一年,赵财主最疼惜的小儿子患上严重风湿症,初时只为腰酸膝痛,行动不便,后来严重至卧床不起。赵财主寻觅多位医师诊治,亦未能治好。赵财主听说离家十几里处的南山,住有一位老药农善治此症,于是赵财主亲自前往南山拜访老药农请他回家治小儿的病,老药农诊断后说:“这病拖得太久了,我先开些药吃吃看,如有反应就还有得治。”,赵财主听后谢过老药农,由于南山距离赵财主的家路途遥远,而老药农亦年老,于是赵财主叫了一位刚来的小长工,每隔2天往南山老药农处取药。日子飞逝而过,转眼间隆冬到来下起了大雪,赵财主小儿的病亦没有太大好转,即使在这种恶劣天气之下小长工仍得往十几里老药农处取药。一天,小长工踏著一厚的积雪出门,他衣物单薄冻得发抖,徘徊于村外,但他清楚完成不了这差事取不了药回去,他就会被解雇,小长工行至一处积雪较浅的空地时,稍为停步拍拍身上的积雪,此时他发现路旁一颗老桑树上的空洞里长著一些小树枝条,很像财主儿子吃的药,而这些小树枝条长于桑树之上应该不会有毒,他心想财主儿子吃了那么久药也没有好转,就把桑树上的小枝条冒充草药带回去。于是,他爬上桑树上折了几根小树枝带回家用刀切成小段,用纸包好,看上去与平日取的草药差不多,待时间相约后就回到财主家中,侍候的人照常煎药给财主的小儿服用。而小长工见没被发现,便以后每隔两天就往折桑树上的小枝冒充草药,而没有往老药农处取药。隆冬过后财主小儿的病竟然好了,如是赵财主派人往答谢老药农。老药农听后觉得奇怪,心想已足足一整季没有开过药给财主,老药农决定亲自下山往财主家看个究竟。老药农刚要进赵财主家门时碰到了小长工,小长工怕老药农会把这事告知财主,于是把老药农拉到一旁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经过告诉了他,并央求老药农为求保密,老药农叫小长工带他去看看那棵树。老药农发现老桑树上的空洞长了一种叶子像槐树一样的植物,便折了些回去给几位患风湿的患者试用,果然效果明显,老药农因这些枝条长在桑树之上,便给它取名为桑寄生[9][10]

相传古时有一位世代于黄河流域务农的农夫,他姓姬名生,晚年因操劳辛勤及风寒所袭,患上腰腿疼痛,而因家贫如洗没钱治疗,几乎丧失了劳动力。一天,他在田间干活之后,累得连回家的气力也没有,心想干脆横死荒野了事,于是就栖身于许多藤枝缠绕的桑树之间。他一觉醒来已是日落西山,发觉周身汗出,患病多年的腰腿疼痛明显减轻了。自此他每天干活之后,都躺在这些藤枝之上休息,久而久之,他的腰腿疼痛痊愈了,并且干活也来了力气。他痊愈的消息很快在乡亲之传开,不少患有腰腿疼痛的患者前来询问,后来有些患者如法套用,亦有些患者采摘藤枝煎汤服用,用后患者都有明显改善。人们为纪念这些藤枝的发现者,就叫它为姬生,又因这些藤枝大都寄生在桑树之上,人们就称它为桑寄生[3][4]

化学成份

桑寄生主要含桑寄生毒蛋白桑寄生凝集素黄酮类化合物等化学成分组成,主耍活性成份为桑寄生毒蛋白 、桑寄生凝集素及黄酮类化合物,如萹蓄苷(avicularin) 、槲皮素(quercetin)、槲皮苷 (quercitrin)、d-儿茶素(d-catechin)等。当中的萹蓄苷为降血压及利尿的有效成分。

由于桑寄生也寄生于多种植物之上,因寄主不同,寄生植物本身的物质代谢影响亦不同,使当中的化学成份各异,如寄生于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之上的桑寄生,含有倍半萜内酯类成分,如马桑宁(corianin)、 马桑毒素(coriamyrtin)、羟基马桑毒素(tutin)、马桑亭(coriatin)等,但马桑含有毒性,寄生其上的桑寄生不可药用,误用可引致惊厥,严重可致休克死亡[8]

参考文献

  1. 1.0 1.1 CFH物种信息卡中国自然标本馆
  2. 2.0 2.1 《图解神农本草经》. 陶隐夕.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8年8月: 第162-163页. ISBN 978-7-5330-2529-8. 
  3. 3.0 3.1 《中药的故事》. 陈沬金. 百花文艺出版. 2010年4月: 第130-131页. ISBN 978-7-5306-5563-4. 
  4. 4.0 4.1 4.2 《208种中药典故》. 张虹、汤金城. 中原农民出版社. 2009年8月: 第261-262页. ISBN 978-7-80739-716-8. 
  5. 5.0 5.1 5.2 中国植物志第131-132页
  6. 6.0 6.1 chinensis 福建植物志第497页
  7. 7.0 7.1 7.2 药用植物图像数据库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8. 8.0 8.1 8.2 8.3 《当代药用植物典 4》. 萧培根. 香港赛马会中药研究院. 2007年8月: 第485-488页. ISBN 978-988-99226-3-4. 
  9. 9.0 9.1 《趣话中药》. 孟景春.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年4月: 第206-207页. ISBN 978-7-5357-5647-3. 
  10. 10.0 10.1 《100味中药100篇故事》. 陈贤正. 知青频道. 2010年6月: 第68-70页. ISBN 978-986-6276-14-9. 
  11. 《精编本草纲目图文本》. 沈连生. 华夏出版社. 2004年5月: 第335-336页. ISBN 978-7-5080-2966-5. 
  12. 易误用中药材台湾行政院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
  13. 13.0 13.1 《常用中药材鉴别图典》. 赵中振、陈虎彪. 万里机构. 2010年1月: 第430页. ISBN 978-962-14-4150-8.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三联书店. 1996年11月: 第390页. ISBN 962-04-1326-1. 
  15. 桑寄生,香港中药材标准,第三册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