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達
杨树达(1885年6月1日-1956年2月14日),字遇夫,号积微,晚年号耐林翁。男,湖南省长沙縣人。中国语言文字学家。
杨树达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885年6月1日 大清湖南省长沙 |
逝世 |
1956年2月14日 (70岁) 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长沙市 |
国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教育程度 |
|
经历
|
目录
主要成就
历史文献学
杨树达先生熟读古籍,精于校雠,终生从事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工作,丹黄所施,不但遍及四部典籍,而且涵盖彝铭石刻与殷周卜辞。概而言之,大致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史部志乘。杨树达先生治史,有很好的家学渊源。他父亲精熟史籍,像《资治通鉴》这样的大部头书都能够背诵。杨先生七八岁时,就跟着父亲学习《通鉴》与《史通》等史学名著,从此便与乙部典籍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他又师从王先谦、梁启超、叶德辉、苏舆等史学名家,受到了更为系统的史学训练。
对于编年体的《春秋》和三传、国别体的《国语》和《战国策》,他都反复地校读过,并写有专著。在杂史、别史方面,曾辑有《说苑》、《新序》二书疏证;又校理了《逸周书》,并写有读书札记。不过,他研治的重点还是纪传体的前后两汉书,尤其是对班固的《汉书》下的工夫最多,他积三四十年精力专此一书,最后写成巨著《汉书窥管》,为历来班书的研究作了全面的总结。关于这点,留待下节详述。
第二是先秦及两汉诸子。杨先生整理的先秦诸子有《荀子》、《老子》、《庄子》、《商君书》和《吕氏春秋》,有的作校释,有的辑古义,花了不少心血。此外,据郭沫若《管子集校·校毕书后》说,《管子集校》的二校校样一部分曾请杨先生校阅,他也“有所揭发,其说已为录入”。对于两汉诸子,杨先生主要整理了《淮南子》和《盐铁论》。1924年初,因受朋友吴承仕、邵瑞彭的影响,始治《淮南子》。后来陆续研治,到1936年已写成《淮南子证闻》初稿。抗战时期又结合教学对书稿进行多次修改,1942年续成。解放后又对它进行反复订补。
杨先生少好《盐铁论》,1911年留日归国后便开始校释是书,在长沙期间已初具基础。1920年北游旧都,至1924年写成《盐铁论校注》。以后又反复订补,直到1956年才最后成书,并改名为《盐铁论要释》。对于此两书,先生花的精力最多,校释也十分精审。王充的《论衡》,他也校注了一部分。其时是1918年,因为兵荒马乱,只好半途而废。解放以后,杨先生精神焕发,干劲倍增,决心以著述报国。他立下宏愿,要将周秦诸子全面地、系统地重新整理一遍,可惜只奋斗到1956年初,病魔便夺走了他的生命,这个志愿没有完全实现,使人深感痛惜。
第三是儒家经典与文法字书。儒家经典是杨先生幼年时就开始揣摩的古籍,自然读得精熟。经杨先生整理的经书有《周易》、《论语》和《尚书》等。《周易》重在辑古义。《论语》先辑古义,后扩充为《疏证》,直到1955年才正式出版。此书研治时间很长,疏证十分精密。《尚书》的校读成果则以札记和论文的形式出现。
此外,先生对《尔雅》、《孟子》亦有研究。小学旧为经学的入门之基,它和文法修辞都是杨先生的特长。特别是对许慎《说文解字》的研究整理,前后长达数十年,从多角度、多层面梳理是书,其成就之大,可与余杭章氏比肩。他早年校读《马氏文通》,便从十个方面对原书进行刊误,虽重在纠正文法,然马氏误读古书之处,亦匡正不少。此外,杨先生还写了《释名新略例》、《古书疑义举例续补》等论著,也是他校读古文献的心得体会。
第四是乡邦文献。杨树达先生所整理的集部典籍主要集中在湖南地方文献。这个工作始于1947年。当时的湖南文献委员会拟修省志,聘请杨先生主修艺文志。他接受任务后,便于1947—1948年一口气撰写了湘贤著述提要数十篇,后来相继发表在《湖南文献汇编》第一辑和第二辑上。其中第一辑刊录《桓令君(三国魏长沙临湘桓阶)集》、《刘令君(三国蜀零陵蒸阳刘巴)集》、《谷俭集》、《葵园先生(清长沙王先谦)著作述所闻》等提要八篇。第二辑收录王船山、邹汉勋、郭庆藩、王闿运、王先慎、皮锡瑞等人著述提要52篇(参见《积微翁回忆录》1949年6月16日)。
此外,杨先生早年还撰有《湘人诗集提要》一书,后来先生自以为评诗非其所长,不必存留此稿,因而毁去,实在可惜(参见《积微翁回忆录》1948年9月9日)。各地的方言俗语也是重要的乡邦文献,但某些方言土语往往可以口说而无法笔之于书,因而亟须加以整理。有鉴于此,杨先生便于1931年作《长沙方言考》一书,疏释长沙方言125则。1935年又有《长沙方言续考》一书,收录长沙方言119则。这两部书的写作对于甄录方言词语、稽考古代文献都有重要的价值。
第五是彝铭石刻与甲骨卜辞。杨树达先生“平生喜为经史诸子校勘之学,私独好高邮王氏所著书,叹为绝业”,并且采用高邮“王氏校书之法治彝铭”(参见《积微居金文说自序》),可见他整理吉金铭文,同样属于校雠学的范畴。其代表作是《积微居金文说》,此书考释了314件青铜器的铭文,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大量有用的材料,为初学金文者提供了一部很有价值的工具书。他整理的石刻有碑、砖等,考释论文散见于其所著小学、金石诸书。
杨树达先生研治卜辞起步较晚,而写作的论文最多,出版的专著有《积微居甲文说》、《卜辞琐记》、《耐林庼甲文说》和《卜辞求义》四种。这些书的内容有识字者,有说义者,有通读者,有说形者,有考史者,有读书札记与心得体会,可以说,它们都是考释与应用相结合的著作。在博考故书雅记与甲骨金石刻辞互相参验来阐明史实方面,杨先生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杨树达先生继承了乾嘉考据学派的传统,从小就喜欢校释古籍。当他还只有17岁时,便纂辑了第一部专著——《周易古义》。从此以后,整理古文献的工作便一直没有中断,直到逝世的前几天,他还在校释桓宽的《盐铁论》。他一生在古文献的园地上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考订著作主要有《汉书补注补正》、《汉书窥管》、《汉代婚丧礼俗考》、《淮南子证闻》、《盐铁论要释》、《积微居读书记》、《周易古义》、《老子古义》、《论语古义》、《论语疏证》等,不下数百万字。杨先生校理古文献的心得,还散见于他的其他著作。比如《积微居小学述林》卷六“故书古史杂考之属”40篇、卷七“序跋书札杂文之属”39篇,《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增订本)卷五“经史考证序跋之属”59篇、卷六“考史金石之属”12篇,合计150篇,其中绝大多数是古文献爬梳考订之作,特别是对《诗经》、《尚书》、《尔雅》等的校读心得为多。
此外,他还编有《汉地理志今释》,对汉103郡国和1500多个县道国邑都有古今地名对照,极便人们研究汉史。又用剪贴的办法,依声类和古韵对《经籍纂诂》进行改编,今存21巨册。这些书稿虽未付梓,但他花的精力是相当大的。杨先生勤于考订校释历史文献,著述等身。他在整理古文献时,往往独具慧眼,能运用近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广涉故书雅记,甄审古今学者的著述,或博观约取,择善而从;或钩稽纰漏,纠正谬误;或在周密考释的基础上独生新解,多发前人之所未发。他为我国历史文献的整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汉语语法
他著有《古书疑义举例续补》(两卷,家刻本,1924年)、《中国语法纲要》(商务印书馆,1928年)、《高等国文法》(商务印书馆,1930年)、《词诠》(商务印书馆,1928年)、《马氏文通刊误》(商务印书馆,1931年)及《中国修辞学》(世界书局,1933年,增订后更名为《汉文言修辞学》科学出版社,1954年)等。其中《中国语法纲要》是仿英语语法而写的一本白话文语法书,目的是为教学的需要而分析白话文的语法结构。
《高等国文法》是作者积多年教学与研究的经验于30年代写成的一部博采众家之长的古汉语语法著作。该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订正了《马氏文通》的一些错误,树立了以划分词类为中心的语法体系,揭示了文言语法的一些规律。《词诠》是《高等国文法》的姊妹篇,是其另一部代表作。该书仿《经传释词》的体例,解释了472个虚词,是当时同类著作中收词最多的一部。克服了清代人讲虚词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弊病,结合文法来讲解,从而使文言虚词的研究从清代的训诂学提高到科学的文法研究的高度。
该书集《马氏文通》以来虚词研究之大成,多有精辟见解,颇具学术价值。在文字学等方面,他著有《积微居文录》(商务印书馆,1931年)、《古声韵讨论集》(好望书局,1934年)、《古书句读释例》(商务印书馆,1934年)、《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商务印书馆,1937年)、《积微居金文说》(科学出版社,1952年)、《积微居小学述林》(科学出版社,1954年)、《积微居甲文说·卜辞琐记》(科学出版社,1954年)、《耐林庼甲骨文说·卜辞求义》(群联书店,1954年)等。
文字学研究
他研究文字学是起源于对章炳麟的“形声字声不含义”观点表示极大的怀疑。认为“形声声类有假借,同义字往往同源。”其研究方法是“循声类以探语源,因语源而得条贯。”在方法上受到了欧洲语源学的影响,因而研究独具特色且成果超过了前人。他的文字学研究中富有创意的基本论点是:形声字中声旁往往有意义;造字之初已有彼此通假的现象;意义相同的字,其构造往往相同或相类;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书的字往往有后起的加旁字;象形、指事和会意三书往往有后起的形声字。晚年从事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学术年表
- 1885年 1岁 4月9日生于长沙北门正街宗伯司臣坊侧之赁居。
- 1890年 6岁 从其父杨孝秩(字翰仙)读书。
- 1898年 14岁 8月,戊戌政变,时务学堂解散。
- 1900年 16岁 入求实书院学习经史及算学。
- 1902年 18岁 求实书院肄业。仿阮元《诗书古训》体例,始辑《周易古义》。1902年求实书院改为湖南大学堂。
- 1903年 19岁 湖南大学堂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先生去院家居,问经学于胡元仪。5月,应湖南省院试,名列第一。入校经堂肄业。
- 1905年 21岁 湖南巡抚端方派留学生赴日本,与伯兄楊樹穀同被录取。9月,入东京宏文学院大冢分校普通第二班学习日语。
- 1907年 23岁 11月,宏文学院普通中学毕业。
- 1908年 24岁 入正则学校学习英语。3月,考取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
- 1909年 25岁 3月,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毕业。8月,入京都第三高等学校学习。
- 1911年 27岁 武昌起义,清廷官费停发,被迫退学回国,任湖南教育司图书科科长。
- 1912年 28岁 改任湖南图书编译局编译员,兼任楚怡工业学校英文教员及湖南高等师范学院教务长。
- 1913年 29岁 9月任湖南第四师范学校国文法教员。
- 1915年 31岁 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
- 1916年 32岁 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国文教员。
- 1918年 34岁 3月辑《老子古义》。
- 1919年 35岁 始撰《马氏文通刊误》及《中国语法纲要》。
- 1920年 36岁 9月,至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任职,兼任北京师范学校国文法、北京政法专门学校日文教员。撰写《国语辞典》之“编辑大例”、“采集方法大要”及有关辞条。10月,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女子补习学校国文教员。12月,撰《韩诗内传未亡说》。
- 1921年 37岁 2月,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法教员。始撰《高等国文法》。3月,始撰《古书疑义举例续补》。9月,始輯《説苑》、《新序》疏證。
- 1922年 38岁 4月,始撰《词诠》。11月,始撰《长沙方言考》。《老子古义》出版。12月,任教育部编审员。
- 1923年 39岁 3月,任北京高等农业专门学校教员。6月,《国文法讲义》编讫。9月,教育部改为名誉审定员。
- 1924年 40岁 3月,任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10月,取《荀子》“积微”二字名其居。
- 1925年 41岁 2月,任教育部编审处编审员。3月,《汉书补注补正》出版。6月,《古书疑义举例续补》刻成。
- 1926年 42岁 9月,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12月,撰《孟子学说多本子思考》。
- 1928年 44岁 1月,草《古书校读法讲义》。10月,《词诠》出版。11月,《老子古义》增订本出版。
- 1929年 45岁 1月,梁启超在京病逝,次月以弟子礼执绋送葬,并撰《时务学堂弟子公祭任公师文》。10月,撰写《汉史探》。
- 1930年 46岁 1月,撰《国文中之倒装宾语》。《周易古义》出版。6月,日本学界以庚子赔款邀请,先后参观日本及朝鲜各大学和图书馆,并会见学界同人。7月,《高等国文法》出版。
- 1931年 47岁 2月,《马氏文通刊误》出版。3月,编次《长沙方言考》。6月,始草《汉俗考》。11月,撰《端方陶斋藏砖记跋》。
- 1932年 48岁 4月,撰《汉书所据史料考》。5月,增补《古书之句读》为《古书句读释例》。
- 1933年 49岁 4月,《中国修辞学》出版。11月,《汉代婚丧礼俗考》出版。12月,《古声韵讨论集》出版。
- 1934年 50岁 3月,《古书句读释例》出版。4月,《论语古义》出版。
- 1935年 51岁 6月,“大学丛书”本《高等国文法》出版。10月,始撰《长沙方言续考》。
- 1936年 52岁 6月,始写《汉书窥管》。章太炎病逝,撰挽词哀悼。
- 1937年 53岁 2月,《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出版。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举家返湘。8月,应邀任湖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0月,随湖大疏散至湘西。
- 1939年 55岁 7月,始撰《春秋大义述》,阐述《春秋》“复仇”、“攘夷”大义。
- 1940年 56岁 11月与曾运乾、黄子通发起《文哲丛刊》杂志。
- 1941年 57岁 1月,《文哲丛刊》出版,首期载其《读<甲骨文编>记》。2月,整理《汉书窥管》。
- 1942年 58岁 4月,获教育部学术审议会著作二等奖。9月,为教育部部聘教授。
- 1943年 59岁 2月,始著《论语疏证》,至4月初稿撰讫。8月,校《文字学讲义》。11月,校补《文字学》。12月,《论语疏证》石印本出版。
- 1944年 60岁 1月,《春秋大义述》出版。11月,始写《甲文蠡测》。
- 1945年 61岁 2月,《甲骨文蠡测撷要》讲义本撰成。4月,兼职国立图书编译馆。
- 1947年 63岁 7月,教育部学术审议会议决部聘教授续聘。11月,湖南省文献会拟修湖南省志,聘请撰写《艺文志》。
- 1948年 64岁 3月,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4月教育部学术审议会决定杨树达古文字研究得二等奖。至广州中山大学、岭南大学访问讲学。9月,赴南京参加中央研究院成立20周年纪念会及院士会议,会晤陈垣、傅斯年、余嘉锡等旧友。11月,赴中山大学作短期讲学。
- 1949年 65岁 5月,自广州返抵长沙。8月,教授会推举先生等三人往见湖南省代主席陈明仁,促进和平。9月,人民政府接管湖南大学。应《民主报》之邀撰《实事求是》一文纪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 1950年 66岁 2月,整理《金文说》粗讫。9月,始写《积微居回忆录》。10月,湖南省文物委员会聘为委员。中国科学院聘为语言文字组专门委员。
- 1951年 67岁 1月,《回忆录》写讫。9月,始重订补《文字形义学讲义》。当选新史学研究会理事。
- 1952年 68岁 3月,校《甲文说》。6月,《中国语文》杂志社聘为特约撰稿人。11月《积微居金文说》出版。12月,以人民代表身份出席湖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整理《积微居读书记》,补撰《汉书窥管》。
- 1953年 69岁 1月,任湖南省文史馆馆长。调至湖南师范学院任教。10月,校《卜辞琐记》及《小学述林》。11月,获《历史研究》编委提名。中国科学院拟调进京。12月,《淮南子证闻》出版。
- 1954年 70岁 2月,辞谢中国科学院进京之请。4月,《积微居小学述林》出版。6月,《积微居甲文说》出版。9月,校《高等国文法》。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在京召开,被选为委员,因病未能出席。《耐林廎甲文说》、《词诠》相继出版。
- 1955年 71岁 1月,《古书句读释例》出版。《中国修辞学》出版。2月,列席湖南省政治协商会议。当选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席湖南省人大会议。3月,《论语疏证》出版。6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出席湖南省人大六次会议。7月,《汉书窥管》出版。8月,《中国修辞学》改名《汉文文言修辞学》再版。任高教出版社特约编审。10月,在京参加国庆观礼。参加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举办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接受哲学所《盐铁论校注》、语言所《说文今语疏证》项目。11月,离京返湘。12月,笺释《盐铁论》。
- 1956年 72岁 1月,笺释《盐铁论》。2月《盐铁论笺释》初稿撰讫。14日,病逝。[1][2][3]
著述要目
专著
- 《中国语法纲要》192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 《古书疑义举例续补》1925年家刻本。后收入《古书疑义举例五种》,1956年中华书局出版。又收入《杨树达文集》之四,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汉书补注补正》192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入《北京师范大学丛书》。
- 《词诠》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54年中华书局出版,1978年再版。又例为《杨树达文集》之二,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老子古义》1922年中华书局出版,1926年再版,1928年增订出版。又收入《杨树达文集》之十三,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古书之句读》1928年文化学社出版。
- 《高等国文法》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收入《大学丛书》,1935年改订出版,1955年重版。后收入《汉语语法丛书》,198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90年上海书店影印版。
- 《周易古义》1930年中华书局出版。后收入《杨树达文集》之十三,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马氏文通刊误》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33年再版。1958年科学出版社校订出版。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现收入《杨树达文集》之四,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积微居文录》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 《中国修辞学》(《汉文文言修辞学》)1933年世界书局出版。195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1955年科学出版社再版时改名《汉文文言修辞学》。1969年台湾世界书局以《中国修辞学》之名出版。1980年中华书局以《汉文文言修辞学》一名出版。现列为《杨树达文集》之一,仍题《中国修辞学》,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古声韵讨论集》1933年好望书店出版。
- 《汉代婚丧礼俗考》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 《群书检目》1934年好望书店出版。
- 《论语古义》1934商务印书馆出版。
- 《古书句读释例》即《古书之句读》增订本,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54年中华书局校订出版。现收入《杨树达文集》之四,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55年科学出版社增订出版。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
- 《春秋大义述》1943年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
- 《积微居金文说》195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出版。195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增订本。
- 《淮南子证闻》1953年中国科学院出版。现收入《杨树达文集》之十一,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积微居小学述林》1954年中国科学院出版。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
- 《积微居甲文说·卜辞琐记》1954年中国科学院出版,后收入《杨树达文集》之五,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耐林廎甲文说·卜辞求义》1954年群联出版社出版。现收入《杨树达文集》之五,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论语疏证》1943年石印本。1955年科学出版社出版。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汉书窥管》1955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现列为《杨树达文集》之十,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盐铁论要释》195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1963年中华书局出版。现收入《杨树达文集》之十一,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积微居读书记》196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
- 《积微居回忆录·积微居诗文钞》现列为《杨树达文集》之十七,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现列为《杨树达文集》之九,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4]
论文
译著
- 《儿童个性之研究》1920年出版。
评价
外界对杨树达的评价
- 黄侃:“北京治国学诸君,自吴检斋、钱玄同外,余(季豫)、杨二君皆不愧为教授”[5]
- 陈寅恪:“汉事颛家,公为第一,可称‘汉圣’”“当今文字训诂之学,公为第一人,此为学术界之公论,非弟阿私之言。”“论今日学术,公信为赤县神州文学、音韵、训诂学第一人也。”[6]
- 刘半农:“近来研究中国文法者,当以杨树达为第一。”[7]
- 钱玄同:“君治学语必有证,不如湖南前辈之所为。而做人则完全湖南风度也。”[8]
- 郭沫若:“就整个言之,我兄于文字方法体会既深,涉历复博,故所论列均证据确凿,左右逢源,不蔓不枝,恰如其分,至佩至佩。”[9]
鲁迅有两篇文章提及「杨树达」,分别是《记杨树达的袭来》和《关于杨君袭来的辨证》,卻非本條目的主角。文中指出:「原來是一個和教員的姓名完全相同的學生」。
杨树达对其他学者的评价
- 对陈寅恪,杨树达在日记中写道:“陈寅恪寄示所著《元白诗笺证稿》,连日阅之。既博且精。诗家笺注从来未有也。”“阅《岭南学报》陈寅恪说唐诗文字,鞭辟入里,令人解颐。”[1]
- 对黄侃,杨树达在日记中写道:“季刚于《说文》烂熟,然其所推论之孽乳先生多出于悬揣,不足据信。大抵此君读书多而识解不足,强于记忆而弱于通悟。”“季刚受学于太炎,应主于实事求是,乃其治学力主保守,逆转为东吴惠氏之信而好古。……世人皆以季刚不寿未及著书为惜,余谓季刚主旨既差,虽享伏生之年,于学术空无多增益也。”“无周公之才,既骄且吝;受章君之教,不皖而吴。”[10]
-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文史研究馆第一任馆长符定一,杨树达在日记中写道:“京中设文史馆,乡人某任馆长,某乃妄人,不识一字。果有其事,亦足轻朝廷,羞天下之士矣!”[11]
- 对于曾经同在湖南大学教书的杨荣国和谭丕谟,杨树达在回忆录中写道:“本校文学院长杨荣国发布文字于《新建设》杂志,引金文、甲文错误百出。”“谭丕谟并《中苏条约》极浅之文字看不通,亦评六级。余提议应减,无人见信也。平心论之,余评最高级,决不为少;而与杨荣国、谭丕谟同级,则认为一种侮辱也。”[12]
亲属
参见
参考文献
- ↑ 1.0 1.1 《积微翁回忆录》
- ↑ 杨逢彬:《湖湘文库·积微居丛书》前言
- ↑ 《杨树达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余嘉锡 杨树达卷》 河北教育出版社
- ↑ 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桑兵 《历史研究》1999年03期
- ↑ 《书屋》二〇〇二年第九期杨逢彬: 陈寅恪和杨树达的一些信函
- ↑ 钱玄同参与《刘申叔先生遗书》编纂始末发微
- ↑ 《积微翁回忆录》一九三九年廿一日条
- ↑ 黄淳浩编《郭沫若书信集》上48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日记里的杨树达
- ↑ 杨树达儿辈们遭遇的“革命”
- ↑ 杨树达的屈辱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0-01-16.
- ↑ 知名翻譯家楊德豫去世,新京報2013年1月24日
- ↑ 杨德嘉,杨树达儿辈们遭遇的“革命”,文史精华2005年第4期
- ↑ To philomathes的人
- ↑ 杨逢彬,杨树达先生之后的杨家(一),东方早报,2010-01-17
- ↑ 杨逢彬,杨树达之后的杨家(二),东方早报,2010-02-21
- ↑ 杨逢彬,杨树达先生之后的杨家(三),东方早报,2010-03-21
- ↑ 杨逢彬,杨树达之后的杨家(四),东方早报,2010-06-20
- ↑ 杨逢彬,“天下第一班”及其他,东方早报,2011-04-24
- ↑ 杨逢彬、杨柳岸,近世训诂学巨子 ———记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杨树达,世紀2008年4月总091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