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汕頭(廣東省地級市)

汕頭市原圖鏈接

目錄

簡介

汕頭,廣東省轄市,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西鄰揭陽,東南瀕臨南海。境內韓江榕江練江三江入海,大陸海岸線長217.7公里,海島岸線長167.37公里,有大小島嶼82個。

汕頭為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1-22℃,日照時間2000-2500小時,降雨量1300-1800毫米。

汕頭是全國主要港口城市、中國最早開放的經濟特區之一、海西經濟區重要組成部分。汕頭港於1860年開埠,素有「嶺東門戶、華南要衝」、「海濱鄒魯、美食之鄉」美稱,享有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中國品牌經濟城市國家知識產權工作示範城市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國家信息消費試點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文具生產基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汕頭

面積:2064平方公里

外文名稱:Shantou、Swatow、スワトウ

人口:557.92萬人(2016年)

別名:鮀城

方言:潮汕話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經濟特區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汕頭市行政區劃圖原圖鏈接

著名景點:礐石風景名勝區、澄海塔山風景區、科隆千樹園、蓮花山溫泉度假村

下轄地區:金平區、龍湖區、濠江區、澄海區、潮陽區、潮南區、南澳縣

機場:汕頭空軍機場

政府駐地:汕頭市金平區躍進路28號

火車站:汕頭火車站,潮陽高鐵站

電話區號:(+86)0754

車牌代碼:粵D

郵政區碼:515000

地理位置:廣東省東南部、粵東中心

行政代碼:440500

大學:汕頭大學

地區生產總值:2080.54億元(2016年)

人均生產總值:37382元(2016年)

市花:金鳳花

歷史沿革

汕頭市區地處韓江、榕江、練江的出海口,汕頭灣把市區分成南北兩片。汕頭市區古為濱海沖積地。

宋時砂尾(今金砂鄉)已形成村落,屬潮州揭陽縣。南片濠江古為潮陽縣建制的招收都,元代光華埠一帶已有較大漁村,稱廈嶺。

明初設蓬州守御千戶所,嘉靖年間潮州府置澄海縣時隨屬澄海。因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設柵捕魚,稱沙汕。

清康熙年間潮州府建沙汕頭炮台。雍正年間簡稱汕頭。汕頭素有「百載商埠」之稱,1858年(咸豐八年)4月,已經占領廣州的英法聯軍進逼大沽口,美國駐華公使夥同英、法、俄三國公使聯袂到達大沽外,照會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美國公使列衛廉與清政府直隸總督譚廷襄開始談判,討論了美國所提出的草約。5月19日,因英法聯軍即將於次日發動進攻,美國應英國的要求,不動聲色地中止了正在進行中的談判。英法聯軍攻占大沽後,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納等人與英、法談判。雖然清朝官員並不信任美使,但還是一再懇求美使與俄使居中調停。列衛廉以「調停人」的偽善面孔欺騙清政府。6月7日,美使列衛廉恢復了與清朝官員的會談,並同意就美方所提出的條約草案再度進行談判。6月18日,美國搶先英、法與清政府簽訂了《中美天津條約》。 其中增開潮州(後改汕頭)、台南為通商口岸 。 1858年恩格斯在《俄國在遠東的成功》中指出,汕頭是「唯一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38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921年,汕頭市政廳成立,與澄海分治,從此一直稱為汕頭市。[1]

汕頭(近代)歷史沿革

1921年3月,設汕頭市政局

1921年7月,成立市政廳,與澄海分治。

1930年,准予設市,隸屬廣東省政府。

1950年3月15日,成立汕頭市人民政府。

1956年,設置汕頭專區。汕頭專區轄今潮陽區、潮安區、澄海區、饒平、南澳、揭陽、普寧、惠來、豐順、梅縣區、大埔、五華、興寧、平遠、蕉嶺等區縣。

1965年7月19日,國務院第157次會議決定,由汕頭專區揭陽縣劃出西北部13個公社(鎮),陸豐縣劃出2個公社,成立揭西縣。因縣地大部為原揭陽縣西部境地而得名揭西,縣政府駐河婆鎮,屬汕頭專區管轄。

1981年10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在汕頭市郊龍湖劃出22.6平方公里土地建立汕頭經濟特區。

1983年7月,汕頭地市合併,汕頭市為省直轄市,下轄今揭陽、饒平、澄海區、南澳、潮陽區、普寧、惠來、揭西、海豐、陸豐、潮州市等10縣1市及安平等5區。同年12月22日,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汕頭地區,原地區所屬海豐、陸豐拆出(註:兩縣並為地級市汕尾市),餘8縣1市併入汕頭市。

1984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面積擴大為52.6平方公里,分龍湖和廣澳兩片區。

1991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擴大到整個汕頭市區,面積234平方公里。同年11月,汕頭市行政區域調整為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地級市,揭西縣劃為揭陽市管轄。

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汕頭行政區劃作出重大調整,潮陽、澄海撤市建區,原市區5個區調整合併為3個區,其中河浦、達濠兩個區合併為濠江區;昇平、金園兩區合併為金平區;龍湖區保留,將原屬澄海市的外砂鎮、新溪鎮劃歸龍湖區;澄海市撤市設區;潮陽市撤市分設潮陽、潮南兩個區。調整後,市區面積從原來的310平方公里擴大到1956平方公里,市區人口從原來的120萬增加到487.5萬。

2011年5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汕頭特區範圍擴大至全市。

行政區劃

汕頭市已成立和已獲審批的個功能區有3個,轄6個市轄區、1個縣,共37個街道、32個鎮,591村委會503居委會,全市面積2064.4平方千米。[2]

功能區

區名 品級 批准 面積 成立時間

汕頭保稅區 副廳級 中國國務院 234公頃 1993年1月

汕頭高新技術開發區 副廳級 廣東省政府 1300公頃 1993年7月

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 未知 中國國務院 20平方公里 2014年9月

汕頭海灣新區(未) 未知   廣東省政府   規劃工作中 未正式成立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汕頭位於東經116°14′至117°19′,北緯23°02′至23°38′之間,韓江三角洲南端,東北接潮州饒平,北鄰潮州潮安,西鄰揭陽、普寧,西南接揭陽惠來,東南瀕臨南海。汕頭處於「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經濟圈的重要節點,是廈漳泉三角區(註:即廈門、漳州、泉州沿海經濟開放區 )、珠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帶的重要連接點,擁有亞太地緣門戶的獨特區位優勢。市區距香港187海里,距台灣高雄180海里。汕頭港臨近西太平洋國際黃金航道,距香港、台灣高雄均不足200海里。

地形地貌

汕頭地貌以三角洲沖積平原為主,占全市面積63.62%,丘陵山地次之,占土地面積30.40%,台地等占總面積5.98%。汕頭市地處海濱沖積平原之上,處在粵東的蓮花山脈到南海之間,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整個地形自西北向東南依次是中低山——丘陵,台地或階地——沖積平原或海積平原——海岸前沿的砂隴和海蝕崖——島嶼。東北部有蓮花山脈,西北是桑浦山,西南有大南山。東南部沿海沿出江口處為沖積平原或海積平原和海蝕地貌以及港灣和島嶼的分布。韓江、榕江、練江的中、下游流經市境,三江出口處成沖積平原,是粵東最大的平原。

汕頭依海而立,靠海而興,市區及所轄各縣(區)均臨海洋。汕頭海岸線曲折,島嶼多。全市海岸線和島岸線長達289.1公里,納入汕頭市海洋功能區域工作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是陸域面積的5倍之多。全市有大小島嶼40個,最大的海島是南澳島,島西部高峰海拔587米,是汕頭的最高峰。南澳島也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周圍有南澎列島、勒門列島、鳳嶼、虎嶼等。

氣候特徵

汕頭境內大部分屬熱帶,處於赤道低氣壓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之間,在東北信風帶的南緣。汕頭市地處亞歐大陸的東南端、太平洋西岸,瀕臨南海。冬季常吹偏北風,夏季常吹偏南風或東南風,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徵。北回歸線從汕頭市區北域通過。全市溫和濕潤,陽光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春季潮濕,陰雨日多;初夏氣溫回升,冷暖多變,常有暴雨;盛夏雖高溫而少酷暑,常受颱風襲擊;秋季涼爽乾燥,天氣晴朗,氣溫下降明顯;冬無嚴寒,但有短期寒冷。

年日照2000~2500小時,日照最短為3月份。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氣溫18℃~22℃,最低氣溫在0℃以上;最高氣溫35℃~38℃,多出現於7月中旬至8月初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期間。冬季偶有短時霜凍。[3]

地理人文

獨特的地理位置,造成汕頭4個獨特地理人文特點:一是瀕臨南海,自然條件優越。二是華僑眾多,與海外交往密切。獨特的人緣、地緣、親緣優勢,使汕頭在對外開放方面具有特殊的優越條件和巨大潛力。三是百載商埠,經濟外向。汕頭於1860年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商貿歷來比較發達。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是粵東、閩西南、贛東南的交通樞紐、進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四是人多地少,文化傳統獨特。汕頭是全國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地區之一,素以精耕細作聞名遐邇。潮州話、潮劇、潮樂、潮州菜和工夫茶等享譽海內外。汕頭民眾更以刻苦耐勞、勇於開拓、善於經營、誠實信義而著稱於世。

自然資源

土地

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汕頭市土地總面積2179.95平方公里(326.99萬畝),其中城鎮村、工礦及交通運輸用地85.15萬畝,耕地57.02萬畝(如包含可作為耕地考核地類34.49萬畝,則全市耕地為91.51萬畝),園地、林地、草地115.15萬畝,水域、水利設施用地及其他土地69.66萬畝。在2011年宣布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簡稱「六普」) 中,汕頭人口密度位居廣東全省第三,達到每平方公里2611人,其中金平區人口密度甚至達到每平方公里7457人,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土地資源極為稀缺。

礦產

截至2009年3月,汕頭市所屬區域已找到礦產42種,共有礦產地180處。從已有區域地質勘查成果來看,汕頭市區域地質的顯著特徵是中生代侵入岩花崗岩類發育,第四紀海陸交互相及海相沉積發育,與之相關的礦產資源種類頗多,分布較廣。與內生成礦作用相關的鎢錫多金屬礦主要分布在澄海、潮陽等地花崗岩類分布區,與外生成礦作用相關的石英砂、鋯英石、鈦鐵礦等主要分布濱海地帶。區內的礦產以鎢、稀土、玻璃用砂、建築用花崗岩、飾面用花崗岩及礦泉水、地下熱水等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其勘查開發前景甚好。錫、金、鈦鐵礦、鋯英石、獨居石及高嶺土、耐火粘土等具有找礦潛力。廣泛分布的花崗岩及石英砂、粘土是重要的建築原料資源。

風力

汕頭南澳島是廣東省第一大島,由于海峽的喉道效應和迎風地形的突起受到的動力抬升作用,使南澳島具有十分豐富的風力資源,有「風縣」之稱,成為全國三大風力發電場之一。其年平均風速8.54米/秒,年有效風速累計時數7215小時和年平均有效風能功率密度678瓦/㎡;尤其是東半島果老山的平均風速高達10.14米/秒,計得年平均風能功率1153瓦/㎡,其風速之大在全國所有風場中名居首位,其風能之強高於北歐、北美100~500瓦/㎡的均值,風場電力資源實測值達到世界氣象組織對全球風能資源劃定10個等級的第7等級。荷蘭風能專家在該島考察,譽「南澳風況屬世界最佳之列」。

海洋

汕頭全市可供開發的港口有103處,僅南澳島可供開發的深水港就有7處,市區的珠池、馬山、蘇埃、廣澳等4處港址可建1—10萬噸級碼頭泊位69個。有多處港灣和大片淺海灘涂,10米等深線內淺海灘涂面積74.3萬畝,可利用面積46.8萬畝,200米等深線內漁場面積5.3萬平方公里,適宜海水養殖,濱海盛產海鹽。近海已知的魚類有471種、蝦蟹類17種、貝類30多種、藻類近20種。

人口民族

人口數據

2012年末,汕頭市總人口532.88萬人,其中汕頭市區人口525.43萬;當年出生人口6.83萬人,出生率12.82‰,人口自然增長率7.46‰。

至2013年12月,全市總人口535.6492萬人,其中汕頭市區人口525.43萬人;當年出生人口6.83萬人,出生率12.82‰,人口自然增長率7.46‰。(註:以上人口數字來自汕頭市政府官網 ,與汕頭統計局數據相同 ;汕頭宣傳部官網2013年7月29日之文章,數據是「總人口544.81萬人」 )

在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簡稱「六普」)的主要數據中,汕頭人口密度位居廣東全省第三,達到每平方公里2611人。全市七個區(縣)中,金平區人口密度最高,達到每平方公里7457人,最低的是南澳縣,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58人,前者是後者的13倍。[4]

民族情況

汕頭常住人口中,漢族占了99%,另有極少量少數民族。據汕頭市民族宗教事務局2009年的統計,汕頭市常住人口中共有30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約5000人,占總人口不到0.1%。

僑鄉僑情

汕頭是全國著名僑鄉。自唐代就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也是近代中國最大的移民口岸之一,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335萬人,歸僑、僑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屬200多萬人,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海水處就有華僑,有華僑處就有潮人」。在海外影響較大的潮汕華僑組織有「國際潮團聯誼會」等。汕頭之所以成為經濟特區,「主要是從地理條件考慮的,汕頭是因為東南亞國家潮州人多」(《鄧小平文選》),「汕頭為什麼定為特區,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有大批散居在海外的華僑。」(1994年江澤民在北京接見汕頭市領導人的講話)。

歷史文化

概述

汕頭身處核心潮汕地區,是潮汕文化、潮學的核心載體其文化。潮汕文化傳統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宋時就有「海濱鄒魯」之稱。潮劇、潮樂、潮菜和工夫茶等傳統文化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享譽海內外。汕頭民間習俗是中華民俗文化的遺植,是漢文化與百越民俗文化及外來文化相融合的結晶。

潮劇是中國10大戲曲劇種之一,源於宋元南戲的一支,形成於明代,解放後發掘整理的傳統劇目1000多個。流行於粵東、閩南及東南亞各國。古樸典雅的潮州音樂,是中原古樂與潮汕民間曲調長期滲透融合形成的地方音樂 體系,演奏形式包括弦詩樂、細樂、廟堂樂、笛套古樂、鑼鼓樂等,有潮樂弦詩曲牌千首以上,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潮州大鑼鼓曾獲得世界青年聯歡節金獎。英歌舞是粵東潮汕地區流傳的一種民間舞蹈藝術,屬漢族廣場情緒舞蹈,是由107位身着傳奇色彩服裝的男子組成的民間舞蹈,被譽為「中國民族舞蹈的根」。潮陽是英歌舞最為盛行的區。1996年11月,潮陽市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英歌藝術)之鄉」的稱號。2005年,潮劇《六國封相》獲第七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潮劇《東吳郡主》在第九屆省藝術節上獲6個一等獎。2006年中央電視台元宵晚會上,汕頭市潮汕大鑼鼓藝術團的表演,向全國和全世界觀眾展示了潮汕文化的獨特魅力。「南澳Ⅰ號」明代沉船遺址入選201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潮汕民俗眾多,如農曆正月初七吃「七樣羹」,冬至吃「冬節丸」等飲食習俗;有請青娘母做「四句」等婚娶習俗;有「吃丁酒」、「出花園」等生育習俗;有時年八節祭拜等歲時民俗;有「搬塗戲」、「賽花燈」等遊藝民俗;有好事送禮成雙、歉事送禮奇數等交際禮俗。潮劇、潮樂、潮菜和工夫茶富有特色,是「中國潮菜之鄉」。

方言

汕頭地方方言為潮州話。潮州話通行於汕頭、潮州、揭陽三市所在的潮汕一帶地區汕尾部分也有包括,可分為韓江小片汕頭話和練江小片潮陽話兩種口音。韓江小片汕頭話是汕頭地方方言的代表音,主要流行于澄海區、金平區、龍湖區;練江小片潮陽話主要流行於潮陽區、潮南區、濠江區。

潮州話屬於閩南方言的一個支系,與現代漢語有較大的差異。潮州話亦稱潮汕話,又稱「潮語」,古樸典雅,詞彙豐富,音韻獨特、古語義多,保留較多古語音,古語法和古語彙,潮州話也成為聯結海內外潮人的最強大的紐帶。瑞典著名漢學家高本漢認為:「潮州話是現今中國方言最古遠、最特殊的。」

宗教信仰

汕頭民間信仰濃厚,多神崇拜,宗教與民間信仰交織特徵明顯;佛、道教交織信仰且歷史悠久。汕頭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齊全。至2012年,全市經批准設立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共446處,全市教徒總人數近10萬人,宗教活動場所和教徒人數分別占全省七分之一和十分之一。另外,汕頭是天主教汕頭教區所在地,教區轄汕頭、潮州、揭陽、汕尾天主教四市教務工作,教徒約13萬人,占全省天主教徒一半以上。信教群眾中,伊斯蘭教信仰人口較少,約為500人,最多時近千人,且僅有1臨時活動點。道教信眾也較少,有5處活動場所,但一些信奉者介於道教和民間信仰之間,難以準確統計。基督教信眾近4萬人,有教堂等活動場所76處。天主教信眾2萬餘人,有活動堂點48處(汕頭教區計12萬餘人,包括汕頭、揭陽、潮州、汕尾4市)。佛教活動場所317處,經常去宗教活動場所參加活動的佛教信眾近4萬人,但準確信眾數字難以統計。從信仰人口和活動場所來看,汕頭是一處佛教信仰比較濃厚的城市。同時,基督教信仰也有一定規模。

文化遺產

汕頭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始於2005年,同時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工作。至2014年,全市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40個,其中13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入選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分別為16個和40個。

文保單位

至2013年,汕頭市共分4批公布了55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批次數量分別是:1988年第1批青雲岩、龍泉岩等10個,1994年第2批證果寺、存心善堂舊址等5個,2005年第3批蔡楚生故居、秦牧故居等9個,2010年第4批姚琛墓,姚瑗墓等31個。 在2013年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汕頭的崎碌炮台、文光塔與東征軍革命史跡陳列館共三處文物單位成功得選,實現了汕頭國保「零的突破」。

市花

1982年12月,汕頭確定金鳳花為汕頭市市花。1983年6月,在汕頭市圖書館舉行市花命名大會。金鳳花,學名鳳凰木,屬豆科,落葉喬木,為庭園樹、行道樹。夏日開花,嬌艷奪目,市區多有栽植。1996年,選出蘭花作為另一種市花。1997年1月,市政府確認蘭花(指蘭科蘭屬中墨蘭、春蘭、四季蘭、寒蘭、蕙蘭等地生蘭)與金鳳花並列為汕頭市市花。汕頭養蘭歷史悠久。蘭花具有頑強生命力、高潔形態和深刻的文化內涵,象徵特區人的精神風貌,又是潮汕特產,蔭生,品種多,與金鳳花相映成趣。

形象歌曲

汕頭於2007年11月啟動「汕頭市形象歌曲」,旨在培養該市市民熱愛汕頭的家園意識,2008年選出12首得票數最高的汕頭市形象歌曲應徵作品,得票次序分別為《潮起處,是我家》、《韓江月夜》、《夢回汕頭》、《出發的歌聲》、《離海最近的地方》、《和諧的家園》、《北回歸線上的家園》、《我們的家》、《夢回故園》。李宏新作詞,王慶蘇作曲的《潮起處,是我家》是在全國範圍內徵得的600多件作品中遴選出的精品,有最為濃厚的潮風潮韻,在「汕頭市形象歌曲優秀作品演唱會」由第十三屆青年歌手大賽金獎的吳娜和中國歌舞團共同表演。

風景名勝

概述

汕頭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至2012年,汕頭全市共有旅遊景區點20多處,其中國家4A級旅遊景區5處,3A級旅遊景區1處,國家級森林公園1處,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1處。主要景點有含汕頭八景景點在內的礐石風景區、澄海塔山風景區、蓮花峰風景區、南澳生態旅遊區、中信高爾夫海濱度假村、陳慈黌故居、青雲岩風景區、北回歸線標誌塔、汕頭方特歡樂世界·藍水星主題公園等。全市有旅行社66家,星級賓館(酒店)35家,其中三星級及以上29家。

汕頭八景

汕頭八景,指的是,汕頭在歷史上各時期曾出現過4個版本的「汕頭八景」,1個汕頭八景是2002年年底,選出的「礐石山光」、「海灣虹影」、「龍灘逸韻」、「桑浦清暉」、「黌院惠風」、「蓮峰浩氣」、「瀛南翠色」、「月苑鶯聲」。

 
汕頭夜景原圖鏈接

地標景點

汕頭的標誌性建築,有升騰雕塑、星湖公園、潮汕星河館、海灣大橋、崛起雕塑(汕頭市三身人雕像)、會展中心、大潮雕塑、北回歸線標誌塔、金鳳壇、藝術中心、海螺雕塑、汕頭跳水館、海關鐘樓等 (註:該參考資料鏈接是圖片,應逐頁打開)其中若干景點簡介如下:

「升騰」雕塑

該建築物亦稱「升」雕塑,位於汕頭經濟特區發祥地龍湖區的政府廣場中央。是汕頭經濟特區的標誌性雕塑。占地面積352平方米,座北向南。雕塑矗立於八級台階的黑色花崗岩平台之上,由三根各高度為8米、11米、14米銀色方柱,連結三顆星星。主體銀柱左右為直徑約3米的半圓球碩果狀的銅球,構成整體雕塑。雕塑建於1990年12月,由廣州美術學院鍾寶駒設計。雕塑體分別由石、銅、不鏽鋼三部分材料組成,設計理念是藉助人類所經歷的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的歷史進程,發展至高科技時代,也喻意汕頭經濟特區事業發展日日上升。1994年,中國郵政總局發行首套《中國特區》紀念郵票,將「升」與「開荒牛」、「海珠女」、「白鷺」和「鹿回頭」五組雕塑分別為汕頭、深圳、珠海、廈門,海南五個經濟特區的標誌印入郵票中。北京2008奧運會火炬接力(汕頭站)起跑儀式,就在此雕塑群台基上隆重舉行。

海關鐘樓

海關鐘樓位於汕頭市外馬路2號,1919年開工建設,1921年建成,由英國人興建,是汕頭開埠以來最早的建築之一。汕頭海關的前身潮海關解放前一直在此樓辦公,解放後至1988年,海關鐘樓也一直是汕頭海關總部機關的辦公所在地。原來的海關鐘樓是兩層樓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面積1556.2平方米,長方體結構,走廊環繞四周,內部裝飾考究,鑲嵌在其正門樓頂的大鐘為大理石面,黑色羅馬數字,海關鐘樓也因此而得名。2006年12月,汕頭海關遵循「容貌復原」原則,正式啟動對鐘樓的修復工程並於2008年6月順利完工,修復後的海關鐘樓室內面積1500多平方米,作為汕頭海關關史陳列館。鐘樓見證了汕頭百年開埠史。

著名人物

汕頭籍或在汕頭出生的著名人物不少,相對而言,在商界、科學界成就最大,而政界名人較少(潮州、揭陽等潮汕地區都類似)。

歷史名人

鄭信蕭端蒙陳北科林大春翁萬達張夔許申周光鎬唐伯元盧侗

政界

蟻美厚吳康民許士傑吳南生

學術界

兩院院士:侯祥麟馬大猷林勵吾丘成桐陳運泰周國治吳國雄鄭儒永周福霖林尊琪王鐵冠郭予元佘畯南唐希燦范上達林垂宙林琿郭永基陳輝堂

大師類

蕭灼基劉遵義秦牧杜國庠黃際遇吳貫因陳觀烈蔡楚生鄭正秋趙汀陽郭任遠鄭麐鄭壽麟李新魁陳大羽許欽松鄭餐霞馬流洲

體育界

李巧賢李宏平李德亮蔡炎書

商界

陳慈黌謝易初謝國民陳弼臣蟻光炎林百欣陳振東翁錦通黃光裕馬化騰周澤榮黃振達蔡東青謝炳蔡榮軍劉紹喜陳潮鈿王木紅林秀浩吳開賢鄭鍾南等。

參考文獻

  1. 歷史沿革2019-04-09 14:45 來源: 汕頭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發布機構:汕頭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2. 行政區劃汕頭人民政府網 發布時間:2019-04-09 15:00
  3. 自然地理汕頭市人民政府網 發布時間:2019-04-09 14:34
  4. 面積、人口汕頭人民政府網 發布時間:2019-04-09 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