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動物
珍貴動物 |
中文名: 珍貴動物 類 型: 三種 鳥 類: 白腹錦雞、白鸛、白冠長尾雉等 爬行類: 大壁虎等 兩棲類: 大鯢等 |
珍貴動物是屬於我國特產稀有和我國很少或瀕於絕滅,雖有一定數量但已逐漸減少的在經濟、科研、文教、衛生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的動物。
珍貴動物通常分三類:①我國特產稀有或世界性稀有的或瀕於滅絕的,如大熊貓、金絲猴、虎、亞洲象、朱䴉等26種,屬於嚴禁獵捕;②數量較少,有滅絕危險或分布區有限而經濟價值高的,如天鵝、小熊貓、河狸、大鯢、白鰭豚等64種,為禁止獵捕範疇;③尚有一定數量,但正在逐漸減少的,如穿山甲、猞猁、紫貂等47種,由省(區)按資源狀況確定禁獵或控制獵捕。[1]
目錄
狀況
保護珍貴動物也是衡量科學文明和進步的一個標誌。通常各國都把自己獨有的或者珍貴的稀有動物封為國寶。
根據歷史記錄統計,近2000年來,有110多種獸類和139種鳥類已從地球上滅絕,其中約1/3是近50年滅絕的,約1/3是19世紀滅絕的,另外1/3是19世紀以前有歷史記錄時期內消失的。據估計,還有600多種動物面臨絕種的危險,如不加保護,可能不出21世紀就會絕跡。儘管各國都開始作出種種努力來保護野生動物,但是有的動物仍然在繼續減少。美國1967年統計,種群生存處於危急狀態的物種為78種,而到1975年已增加到109種。中國在1962年所列受保護的動物名單是55種,已增加到150種。據統計,動物的滅絕有3/4是由於人類的捕殺,1/4是動物本身在自然演化中逐漸消失的。
白腹錦雞、白鸛、白冠長尾雉、白鶴、白頸長尾雉、白䴉、白琵鷺、白頭鶴、白鷳、白枕鶴、蒼鷹、藏馬雞、草鴞、草原雕、長耳鴞、長尾闊嘴鳥、長尾鴞、赤頸鶴、大鴇、大緋胸鸚鵡、大天鵝、丹頂鶴、雕鴞、蜂鷹、高山兀鷲、冠斑犀鳥、褐鰹鳥、褐林鴞、褐馬雞、黑長尾雉、黑鸛、黑頸長尾雉、黑頸鶴、黑臉琵鷺、黑琴雞、黑鷳、紅腹角雉、紅腹錦雞、紅角鴞、紅腳鰹鳥、紅隼、紅胸黑雁、花頭鸚鵡、花尾榛雞、黃腹角雉、灰腹角雉、灰鶴、灰頭鸚鵡、金雕、卷羽鵜鶘、孔雀雉、藍翅八色鶇、藍耳翠鳥、藍馬雞、藍鷳、栗鳶、領角鴞、綠皇鳩、綠孔雀、綠尾虹雉、勺雞、蛇雕、雙角犀鳥、松雀鷹、蓑羽鶴、禿鷲、烏雕、小雕、小天鵝、小葦鷀。
珍貴鳥類舉例:
丹頂鶴
丹頂鶴——別名仙鶴,屬於鶴科,學名為Grus japonensis。大型涉禽。丹頂鶴具備鶴類的特徵,即三長——嘴長、頸長、腿長;成鳥除頸部和飛羽後端為黑色外,全身潔白,頭頂皮膚裸露,呈鮮紅色。丹頂鶴為雜食性動物。春季以草籽及作物種子為食,夏季食物較雜,動物性食物較多,主要動物性食物有小型魚類、甲殼類、螺類、昆蟲及其幼蟲等,也食蛙類和小型鼠類,植物型食物有蘆葦的嫩芽和野草種子等。 丹頂鶴屬於單配製鳥,若無特殊情況可維持一生。每年的繁殖期從3月開始,持續6個月,到9月結束。它們在淺水處或有水濕地上營巢,巢材多是蘆葦等禾本科植物。丹頂鶴每年產一窩卵,產卵一般2~4枚。孵卵由雌雄鳥輪流進行,孵化期31~32天。雛鳥屬早成雛。繁殖期求偶伴隨舞蹈、鳴叫,營巢於具一定水深的鹵蘆葦叢、草叢中,每產1~2卵,孵化期30~33天,早成鳥,2歲性成熟,壽命可達50~60年。4月中、下旬開始營巢產卵,築巢於周圍環水的淺灘上的枯草叢中,每窩產卵2枚,雌雄鳥輪流孵卵,孵化期20~33天。待幼鳥學會飛行,入秋後,丹頂鶴從東北繁殖地遷飛南方越冬。我國在丹頂鶴等鶴類的繁殖區和越冬區建立了扎龍、向海、鹽城等一批自然保護區。在江蘇省鹽城自然保護區,越冬的丹頂鶴最多一年達600多隻,成為世界上現知數量最多的越冬棲息地。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東方白鸛
東方白鸛——別名老鸛,屬於鸛科,學名為Ixobrychus minutus。 大型涉禽。全長約120厘米。體羽白色。眼周紅色,前頸下部有飾物。肩羽、翅覆羽、飛羽黑色,具光澤。嘴長而粗壯,黑色。腿、腳紅色。在沼澤、濕地、塘邊涉水覓食。主要吃魚。蛙、昆蟲等。性寧靜而機警,飛行或步行時舉止緩慢,休息時常單足站立。3月份開始繁殖,築巢於高大喬木或建築物上,每窩產卵3~5枚,白色。,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約30天。我國東方白鸛約有2500~3000隻。在東北中、北部繁殖;越冬於長江下游及以南地區。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黑鸛
黑鸛——別名烏鸛,屬於鸛科,學名為Ciconia nigra。 大型涉禽。全長約110厘米。嘴長而粗壯。上體、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綠色光澤。眼周裸皮紅色。胸以下的下體白色。嘴和腳紅色。棲息於河流沿岸、沼澤山區溪流附近。涉水取食魚、蛙、蛇和甲殼動物。4月份開始繁殖,在岩崖縫隙中或大樹上築巢,每窩產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淺橙黃色隱斑塊。孵卵期31~34天。65~70日齡的幼鳥有飛翔能力。在東北、河北、新疆及甘肅北部繁殖;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越冬。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朱䴉
朱䴉——別名朱鷺,屬於䴉科,學名為Nipponia nippon。 全長79厘米左右,體重約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體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紅色。後枕部有長的柳葉形羽冠;額至面頰部皮膚裸露,呈鮮紅色。初級飛羽基部粉紅色較濃。嘴細長而未端下彎,長約18厘米,黑褐色具紅端。腿長約9厘米,朱紅色。棲息於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帶。在附近的溪流、沼澤及稻田內涉水,漫步覓食小魚、蟹、蛙、螺等水生動物,兼食昆蟲。在高大的樹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鳥,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範圍遊蕩。4~5月份開始築巢,每年繁殖一窩,每窩產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細斑。由雙親孵化及育雛,雛鳥約在30天後破殼,經哺育約40天後離巢。產於陝西省洋縣秦嶺南麓。朱䴉是稀世珍禽,過去在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曾有較廣泛的分布,由於環境惡化等因素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至本世紀70年代野外已無蹤影。我國鳥類學家經多年考察,於1981年5月在陝西省洋縣重新發現朱䴉種群,也是世界上僅存的種群。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卷羽鵜鶘
卷羽鵜鶘——別名塘鵝、鵜鶘,屬於鵜鶘科,學名為Pelecanus onocrotalus。大型涉禽。全長約180厘米。全身灰白色。枕部羽毛延長捲曲。夏季腰和尾下覆羽略沾粉紅色。嘴寬大,直長而尖,嘴的下面有一個與嘴等長且能伸縮的皮囊。嘴、眼周裸皮及喉囊黃色,腳肉色。棲息於湖泊、江河、沿海水域,喜群居和游泳,但不會潛水。以魚為主食。成年鵜鶘一般配對生活,在地面營巢產卵。每窩產卵1~3枚。兩性孵卵並餵雛。剛出蛋殼的小鵜鶘體色灰黑,不久就生出一身淺淺的白絨毛。親鳥以半消化的魚肉餵雛鳥,等雛鳥長大後,把頭伸進親鳥張開的嘴巴的皮囊里,啄食帶回的小魚。 產於新疆、青海及山東以南沿海等地。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紅腳鰹鳥
紅腳鰹鳥——別名鰹鳥,屬於鰹鳥科,學名為Sula sula。 游禽。全長75厘米左右。通體大部呈白色。雄鳥兩翅黑褐色。雌鳥背、腰和尾上覆羽染灰褐色,尾羽先端白。臉側裸皮黃色。嘴灰藍,基部轉為粉紅或僅稍綴以紅色。腳紅色。營海洋群集生活。翅尖長,善飛行。繁殖期從3月至初秋。營巢於石灘或島嶼上的矮灌木和喬木上,偶亦在地面築巢。每窩產卵1~2枚,橢圓形,表面粗糙,色青白。育雛期間,親鳥反芻胃內食物哺餵雛鳥。產於西沙群島。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鰹鳥
鰹鳥,屬於鰹鳥科,學名為Sula leucogaster。游禽。全長約70厘米。上體棕褐色,翅和尾羽的羽軸色更濃,各羽具白或棕白色羽端。前頸和胸部與上體色同,下體餘部純白色。嘴及圍眼裸皮黃綠色。腳淡黃。冬候鳥,營海洋群集生活,善游泳,以魚為食。繁殖習性似紅腳鰹鳥。產於西沙群島。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白䴉
白䴉——屬於䴉科,學名為Threskiornis aethiopicus。大型涉禽。全長約70厘米。全身羽毛白色。頭與上頸皮膚裸露,呈黑色。背及頸的下部有灰色飾羽(冬季無)。嘴長而下彎,黑色。腳黑色。棲息於河、湖岸邊及沼澤濕地。涉水啄食小魚等水生動物。繁殖期兩性共同在近水岸邊大樹上築巢,每窩產卵2~4枚,淡藍色,有少許斑點或無斑點。在東北北部繁殖;廣東、福建、越冬。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白琵鷺
白琵鷺——別名篦鷺、琵琶嘴鷺,屬於䴉科,學名為Platalea leucorodia。 大型涉禽。全長8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頦、上喉裸皮黃色。嘴長直、扁闊似琵琶,故而得名。胸及頭部冠羽黃色(冬羽純白)。頸、腿均長,腿下部裸露呈黑色。棲息於沼澤地、河灘、葦塘等處。涉水啄食小型動物,有時也食水生植物。築巢於近水高樹上或蘆葦叢中,每窩產卵3~4枚,白色無斑或鈍端有稀疏斑點。雌雄輪流孵卵約25天,雛鳥留巢期約40天。在東北、華北、西北一帶繁殖;長江下游和華南一帶越冬。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黑臉琵鷺
黑臉琵鷺——別名黑面琵鷺,屬於䴉科,學名為Platalea minor。 大型涉禽。全長約80厘米,體羽白色。後枕部有長羽簇構成的羽冠;額至面部皮膚裸露,黑色。嘴黑色,長約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狀。腿長約12厘米,腿與腳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與夏羽有別:冬羽純白,羽冠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黃色。棲息於湖泊、沼澤及沿海灘涂等處。涉水覓食小魚、蝦、蟹及螺類等動物。產於東北至華南沿海、長江流域、海南島、台灣、香港。黑臉琵鷺現存約400隻,主要分布於我國、俄羅斯、朝鮮及日本。在我國東北可能有繁殖地,但迄今尚無確證。我國發現的大部為遷徙及越冬種群,台灣台南縣曾文溪口海岸灘涂是世界最大的越冬種群棲息地,多時可達200隻;海南東寨港自然保護區、廣東福田自然保護區及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也曾記錄有數十隻的越冬小群。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兩棲類
大鯢
大鯢——別名娃娃魚,人魚,孩兒魚,狗魚,鱈魚,腳魚,啼魚,臘狗,屬於隱鰓鯢科,學名Andrias davidianus。兩棲脊索動物,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種,在兩棲動物中要數它體形最大,全長可達1米及以上,體重最重的可超 百斤,而外形有點類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壯扁平。科學家研究:大鯢小時候用的是鰓呼吸,長大後用肺呼吸。大鯢棲息于山區的溪流之中,在水質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並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鯢頭部扁平、鈍圓,口大,眼不發達,無眼瞼。身體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漸轉為側扁。體兩側有明顯的膚褶,四肢短扁,指、趾前四後五,具微蹼。尾圓形,尾上下有鰭狀物。大鯢的體色可隨不同的環境而變化,但一般多呈灰褐色。體表光滑無鱗,但有各種斑紋,布滿粘液。身體腹面顏色淺淡。中國大鯢除新疆、西藏、內蒙、吉林、台灣未見報道外,其餘省區都有分布,主要產於長江、黃 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澗溪流中。
國家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
虎紋蛙虎紋蛙——別名田雞,水雞,青雞,蝦蟆,屬於叉舌蛙科,學名Dicroglossidae。它的個頭長得魁梧壯實,鳴聲似犬,有「亞洲之蛙」之稱。雌性比雄性大,體長可超過12厘米,體重250~500克。皮膚極為粗糙,頭部及體側有深色不規則的斑紋。背部呈黃綠色略帶棕色,有十幾行縱向排列的膚棱,膚棱間散布小疣粒。腹面白色,也有不規則的斑紋,咽部和胸部還有灰棕色斑。前後肢有橫斑。由於這些斑紋看上去略似虎皮,因此得名。趾端尖圓,趾間具全蹼。前肢粗壯,指墊發達,呈灰色。雄蛙具外聲囊一對。已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細痣疣螈
細痣疣螈——別名山臘狗、疣螈、黑痣疣螈,屬於蠑螈科,學名Tylototriton asperrimus。雄螈全長118毫米~138毫米,雌螈149~202毫米。頭寬略大於頭長,兩側脊棱顯著並向內彎曲,吻端平切近方形,無唇褶,犁骨齒列呈「∧」形,頸褶明顯。皮膚具瘰疣,體兩側各有1排圓形瘰粒13~16枚,腹面有細密橫縊紋。前肢前伸指末端達鼻孔,指4,趾5。尾短於頭體長,鰭褶低弱。背面黑褐色或棕褐色,指、趾端和肛部及尾下緣為橘紅色。生活在海拔1400米左右着生有茂密闊葉和竹葉林的山區。成螈常棲息在山間凹地靜水塘或陰濕環境中。4~5月成螈集群在林間水塘或岸邊活動,卵群產生水塘岸邊坡地落葉層下,30~50粒一堆,卵徑3~4毫米,動物極淺棕色,植物極乳白色。繁殖期後營陸棲生活,白天常隱蔽在植物根部、土洞或石穴中,夜間出外覓食昆蟲、蛞蝓、蚯蚓以及其他小動物。分布於廣西(金秀、龍勝、那坡、玉林、忻城)、廣東(宣信)、貴州(綏陽、荔波、遵義、大方)、湖南(桑植、瀏陽)、安徽(岳西大別山)等地。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爬行類
大壁虎:大壁虎——別名蛤蚧,仙蟾,多格,哈蟹,蛤蚧蛇,屬於壁虎科,學名Gekko gecko。壁虎科中最大的一種,全長30厘米左右,頭體長與尾相近。頭寬大,略呈三角形。吻圓,軀幹背腹扁平,通身被覆細小粒鱗,其間雜以較大疣鱗,綴成縱行;腹面鱗片較大,略層六角形。四肢長短適中,指趾扁平,其下方具單行皮膚褶皺皮瓣,能吸附牆壁,雄性後肢的股部腹面有一列鱗,具有圓形股孔,叫做股窩,數目為14~22個,雌性沒有或者不明顯。我國分布於廣東、廣西、香港、福建及雲南。台灣省有記錄。據在廣西8個地區調查,除桂林地區外,其餘7個地區所轄48個縣(市)內的228個鄉(鎮)或村都有分布。國外分布於西起孟加拉,向東到印度支那各國,南到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玳瑁
玳瑁——別名十三鱗、瑁、文甲、瑇玳,屬于海龜科,學名Eretmochelysimbricata。一般長約0.6米,大者可達1.6米。頭頂有兩對前額鱗,上頜鈎曲。背面的角質板覆瓦狀排列,表面光滑,具褐色和淡黃色相間的花 紋。四肢呈鰭足狀。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性強暴,以魚、軟體動物、海藻為食。產於黃海、南海、東海及熱帶、亞熱帶沿海。卵可食;角質板可制眼鏡框或裝飾品;甲片可入藥。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鱷蜥
鱷蜥——別名落水狗、潛水狗、大睡蛇、水蛤蚧、"五爪金龍"屬於鱷蜥科,學名Shinisauruscrocodilurus。鱷蜥是爬行動物中比較古老的一類,體長15~30厘米,尾長23厘米左右,體重50~100克,身體可以分為頭部、頸部、軀幹部、四肢、尾5個部分。頭部較高,頭部和體形與蜥蜴相似,頸部以下的部分,特別是側扁的尾巴,既有棱嵴狀的鱗片,又有許多黑色的寬橫紋,則又很像揚子鱷,所以被稱為鱷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巨蜥
巨蜥——別名五爪金龍,四腳蛇,鱗蟲,屬於巨蜥科,學名Commonwatermonitor。
山瑞
山瑞——別名山瑞鱉、團魚、瑞魚 屬於龜鱉目鱉科,學名Palea steindachneri。背甲長7~16厘米,寬6~14厘米。一般形態與鱉極為相似,主要區別於頸基部兩側及背甲前緣有粗大疣粒。背盤呈橢圓形,背、腹甲骨板不發達,表面覆以柔軟的革質皮膚,周邊有較厚的裙邊。頭部前端突出,形成吻突,前端有鼻孔,眼小而瞳孔圓。頸長。肢扁平,均具五指、趾,內側3趾具爪,指、趾間蹼發達。僅頭、頸可縮入殼內。主要在越南。中國僅分布於雲南、貴州、廣東、廣西壯族自治區。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四爪陸龜
四爪陸龜——別名旱龜陸龜、塔西帕卡塔斯帕哈草原龜,屬於陸龜科,學名Chinemys reevesii。是世界上僅有的3種陸龜之一,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棲息於丘陵和荒漠地區,除冬眠外,還要夏眠。我國四爪陸龜唯一生存的地方在新疆霍城縣境內。
揚子鱷
揚子鱷——別名中華鼉、土龍、豬婆龍,屬於鼉科,學名Alligator sinensis。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是世界上體型最細小的鱷魚品種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生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在揚子鱷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早先恐龍類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徵。所以,人們稱揚子鱷為「活化石」。因此,揚子鱷對於人們研究古代爬行動物的興衰和研究古地質學和生物的進化,都有重要意義。我國已經把揚子鱷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嚴禁捕殺。為了使這種珍貴動物的種族能夠延續下去,我國還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揚子鱷的自然保護區和人工養殖場。
黿
黿 ——別名藍團魚、銀魚,綠團魚、藍團魚、癩頭黿、鱉斑,屬於鱉科,學名Pelochelys cantorii。命名:Gray。爬行動物,外形像龜,生活在水中,短尾,背甲暗綠色,近圓形,長有許多小疙瘩。淡水龜鱉類中體形最大的一種,體長為80~120厘米,體重約50~100千克左右,最大的超過100千克。我國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魚類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遠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中華鱘屬硬骨魚類鱘形目。鱘類最早出現於距今2億3千萬年前的早三疊世,一直延續至今,生活於我國長江流域,別處未見,真可謂「活化石」。
哺乳類
白唇鹿
白唇鹿——別名岩鹿、白鼻鹿、黃鹿、「哈馬」(藏語) 屬於鹿科,學名Cervus albirostris。大型鹿類,體型大小與水鹿、馬鹿相似。唇的周圍和下頜為白色,為中國特產動物。白唇鹿是一種典型的高寒地區的山地動物,已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加以保護,藥用價值傳遍天下,不僅它的肉可食,皮能製革,而且它的鹿茸、鹿胎、鹿筋、鹿鞭、鹿尾、鹿心和鹿血都是名貴的藥材。
白暨豚
白暨豚——別名白鰭,白旗,豬豚,白暨豚,屬於白鰭豚科,學名Lipotesvexillifer。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身體呈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具長吻,白鰭豚已存在有2500萬年,喜歡群居,視聽器官嚴重退化,聲納系統特別靈敏,能在水中探測和識別物體。白鰭豚是恆溫動物,用肺呼吸,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現已瀕臨滅絕。
白頰長臂猿
白頰長臂猿——別名長臂猿,料猴,南里,屬於長臂猿科,學名Hylobates leucogenys。 白頰長臂猿為中、老、越三國交界地區的特有種,屬一級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 主要棲息於熱帶雨林。本種的所有總數估什不足350隻,已成為一個高度瀕危的物種。
斑海豹
斑海豹——別名海豹,海狗,膃肭獸,屬于海豹科,學名Phoca largha。 斑海豹生活在寒溫帶海洋中,除產仔、休息和換毛季節需到冰上、沙灘或岩礁上之外,其餘時間都在海中游泳、取食或嬉戲。冷水性喜冰型珍稀鰭腳類。斑海豹食物以魚類為主,也食甲殼類及頭足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獨角犀牛
獨角犀牛是陸地上僅次於大象的第二大動物,在國際市場上,一頭獨角黑犀牛的價值3億元人民幣。它的身價之所以高,主要是因為其角、齒、骨和血在醫學上均有較高的價值,被東方醫學者視為珍品。犀牛角有清熱解毒、涼血的作用,效果十分明顯,一隻售價就達數10萬元。據說,用犀角製成的高腳杯,還能鑑別酒中是否有毒。尼泊爾政府一向把這種稀有的珍貴動物視為國寶,嚴禁捕獵,並把犀牛角等列為國家禁止出口的藥材,違者將受到極刑的處罰。
大熊貓
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台灣也可稱作大貓熊,一般稱作「熊貓」或「貓熊」,屬於食肉目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它懼寒畏暑,性孤獨,雌雄分居,能游泳,善爬樹住樹洞石隙喜食竹類,亦食果實和動物屍骨,性溫順,自衛能力弱,常受天敵傷害,它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全世界野生大熊貓現存大約1590隻左右,由於生育率低,加上對生活環境的要求相當高,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中評為瀕危物種,為「中國國寶」。大熊貓生活在中國西南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溫帶森林中,竹子是這裡主要的林下植物。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北部白犀牛
白犀牛分北部和南部兩個亞種,南部白犀牛主要生活在南部非洲的保護區內,而北部白犀牛隻能在剛果(金)的加蘭巴國家公園中看到。北部白犀牛與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較大差異,他們曾在烏干達大量繁殖,但是由於當地政府的疏於保護而漸漸消失。在瓜蘭巴國家公園中,它們的數目曾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達到35隻,在2003年4月為30隻,其後有6隻被殺,4隻新出生,上個月,又有2隻被獵殺,同時還有近千頭大象被殺。剛果瓜蘭巴(Garamba)國家公園擁有世界僅存的不足25隻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將可能在地球上徹底消失。
麋鹿
(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哺乳綱,偶蹄目,鹿科。俗稱四不像,因其尾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頸似駝非駝,角似鹿非鹿。原是我國特產的珍獸,起源於早更新世晚期,距今200多萬年。其化石從我國東北遼寧省到長江以南,幾乎整個中國的東部地區均有分布。由於人類的大量捕殺和氣候的變化,使野生麋鹿種群在19世紀後半期絕滅。到清朝時僅在皇家獵苑北京郊區的南海子飼養着唯一的一群。1865年,法國傳教士大衛在獵苑隔牆發現了麋鹿,賄賂守苑人,取得麋鹿皮及頭骨,第二年麋鹿以大衛氏作為種的命名。其後,南海子麋鹿流入歐洲多家動物園。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再加上水災,使南海子的麋鹿全部毀滅。50年代從英國接回幾頭種獸,1985年再從英國烏邦寺接回20頭,在它們祖先的故居北京南海子還家落戶,重建種群。我國另一個麋鹿飼養中心為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
揚子鱷
又稱鼉<tuó>爬行綱,我國特產珍稀動物,棲息於池沼底部,以魚、蛙、小鳥為食。7月繁殖,產卵,以日光和雜草腐熟孵化。雌鱷護巢性強。
大鯢
娃娃魚,兩棲綱,世界最大的兩棲類,我國特有,棲息于山地溪流,晝伏夜出,捕食魚蝦昆蟲,體外受精,廣布我國,以華中和華南多;叫聲類嬰兒。
金絲猴
體長約70厘米,尾長約與體長相等或長些。鼻孔大,上仰。唇厚,無頰囊。背部的毛長發 亮,顏色為青色,頭頂、頸、肩、上臂、背和尾的毛為灰黑色,頭側、頸側、軀幹腹面和四肢內側的毛為褐黃色,毛質十分柔軟。因其鼻孔極度退化,即俗稱「沒鼻樑子」,因而使鼻孔仰面朝天,所以又有「仰鼻猴」的別稱。有黔金絲猴與滇金絲猴兩種。
黔金絲猴分布於我國貴州省境內武陵山脈之梵淨山。具體分布地點主要在江口縣的月亮壩、柏枝坪;松桃縣的泡木壩、田家壩、白雲寺、牛鳳包;印江縣的亞盤嶺、淘金河上游和護國寺。
滇金絲猴分布於瀾滄江與金沙江之間雲嶺山脈主峰兩側的高山深谷地帶,面積約20,000k㎡,向北延伸達西藏境內的寧靜山脈,包括雲南德欽縣、維西縣、麗江、劍川縣、蘭坪、雲龍縣等縣,以及西藏芒康縣境內。現存1700隻。
白鰭豚
(拉丁名為Lipotesvexillifer,英文名為YangtzeRiverDolphin)是我國特產的珍貴稀有水生哺乳動物,主要產在長江中。身體背面淺灰色,腹面白色。體形呈流線型,長約2~2.5米。頭部有狹長的吻突,上下頜生有圓錐形的牙齒。前肢呈鰭狀,後肢退化,尾鰭呈水平方向。用肺呼吸,頭部背面有一個呼吸孔,每隔10~20秒鐘,它就浮出水面呼吸空氣一次。視覺不發達,利用回聲定位捕食魚類。白鰭豚是世界上稀有的淡水鯨類,也是生存的鯨類中最原始的一類,在科學上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白鰭豚已列為我國的國家珍貴保護動物,也屬於國際野生動物的重點保護對象,應該嚴格禁止捕殺。在2006年11至12月維持六周的野外調查失敗後,這物種被認為很可能已經滅絕,就算是還有任何個體仍然生存,其數量也很難維持並延續物種族群。2007年8月29日,安徽銅陵市有白鰭豚目擊報告。
藏羚羊
羚羊亞科藏羚屬動物,是中國重要珍稀物種之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體形與黃羊相似,體長為117~146厘米,尾長15~20厘米,肩高75~91厘米,體重45~60千克。主要棲息於海拔4600~6000米的荒漠草甸高原、高原草原等環境中。性情膽怯,早晨和黃昏結小群活動、覓食。藏羚羊善於奔跑,最高時速可達80公里,壽命最長8年左右。 雌藏羚羊生育後代時都要千里迢迢的到可可西里生育。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西藏的高原上,另有零星個體分布在印度地區。
亞洲象
全身深灰色或棕色,體表散生有毛髮。成年雄性亞洲象肩高約2.4~3.1米,重約2.7~5噸,雌象體形稍小。象的耳朵很大,有豐富的血管以便散熱,尾巴不長,頂端有毛刷。同非洲象相比,亞洲象體形較小,耳朵較小,前額較平。棲於亞洲南部熱帶雨林、季雨林及林間的溝谷、山坡、稀樹草原、竹林及寬闊地帶。已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白唇鹿
體形大,長可達2米,肩高約1.3米。被毛粗硬。耳長而尖。吻端兩側和下唇純白色,所以叫做白唇鹿。臀部有明顯的淡黃色塊斑。尾很短。雄的有扁平的角,分4或5叉。身體暗褐色,帶有淡色的小斑點,夏毛近於黃褐色。一般棲息在高山的樹林和灌木帶,群居,常作遠距離遷移。主要吃草類,也吃樹芽等。產於我國的青藏高原、四川西部等地,是我國特產的珍貴動物,已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羚牛
又叫「扭角羚」。體長2米左右,肢粗,肩部高於臀部,尾粗。雌雄均具角,角粗,扭向外側,並向後彎轉,除角尖外均有橫紋。全身棕黃或深棕色,上唇和下唇邊緣白色,前肢下半部的前面黑色,後面棕白色,後肢下半部均為黑色。一般棲息在海拔3000~4000米的高地,夏季向高山遷移,冬季向下遷移。性情粗暴,夜出尋食,以青草、樹枝、竹筍等為食物。羚牛隻產於我國四川、西藏、雲南、甘肅、陝西等地,數量很少,也是我國特產的珍貴稀有動物,已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儒艮
為海生(偶爾會進入淡水流域)哺乳動物,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與印度洋海岸,特別是有豐富海草生長的地區。是海洋中唯一的草食性哺乳動物。有「美人魚」的稱呼。是珍稀海洋哺乳動物,也是我國43種瀕臨滅絕的脊椎動物之一,對於研究生物進化、動物分類等極具參考價值。已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普氏原羚
體型似黃羊,但體形比黃羊略小,體長大約為110厘米左右,肩高約50厘米,雄羚長有一對具有環棱的黑色硬角,角尖相向內彎,角長約30厘米,角的下半段粗壯,近角尖處顯著內彎而稍向上,末端形成相對鈎曲。嘴唇黑色,頜下白色。成年體重雄性個體重約27公斤,雌性個體重約23公斤。尾巴較短,不足11厘米。國內分布於內蒙古、寧夏、青海、甘肅、新疆、西藏昌都和那曲地區東部。棲息地海拔高度為3400m左右。常活動於草甸地區。青海湖湖濱地區,是湖濱沙化草原地帶的代表種。已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1.霸王龍(6500萬年前已滅絕)
一直以來,霸王龍都是最大的陸生肉食動物之一,有43.3英尺長,16.6英尺高,身體重量估計有7噸。和其它暴龍科動物一樣,霸王龍是兩隻肉食動物,巨大的頭骨倚仗長而笨重的尾巴達到平衡。相對於巨大而有力的後肢,霸王龍的前肢是微小的,前肢僅保留了兩個足趾。
在北美岩層,研究者發現了霸王龍化石。據化石資料顯示,霸王龍時代可追溯到麥斯里希特階末期——白堊紀時期的最後300萬年,大約是6850萬年~6550萬年前。它與最後的恐龍類共存,恐龍類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滅亡。經鑑定,研究者發現了30多種霸王龍標本。其中有一些標本有非常清晰的骨架結構。研究人員從中發現了軟組織。大量的化石材料對生物學的諸多方面有重要意義,包括生命史、生物力學。
2.斑驢:半身斑馬,半身馬(自1883年已滅絕)
非洲最著名的滅絕動物之一。斑驢是普通斑馬的亞種。曾經一度在南非的開普省和奧蘭治自由邦南部大量出現。人們通過斑驢身上前部僅有的斑紋與其它斑馬區別開來。在它身體的中部,條紋褪色變黑,條紋內部空間變寬,前肢是普通的棕色。它的名字源於科伊科伊文,是個擬聲字,據說和斑驢的叫聲相近。(斑驢:quagga)
1788年,斑驢最初是作為一個獨立的物種被人進行了分類,被稱之為馬科類斑驢。在接下來的大約50年中,許多其它類斑馬被博物學者和探測者所認識。緣於在斑馬身上大量的變種條紋(沒有任何兩匹斑馬的條紋是相同的),再優秀的分類學家也難對這麼多的物種進行分類。區分哪是原種,哪是亞種,哪是變種並非易事。在明確分類以前的很長時間內,斑驢因為它的肉、皮被人類肆無忌憚地獵捕而導致滅絕。保存下來的也成為了被人飼養的家畜罷了。最後一批野斑驢也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末被人射殺了。最後被人圈養的斑驢活標本也在1883年8月死於荷蘭阿姆斯特丹Artis Magistra動物園。
因為在不同斑馬物種中的分類是模糊的,所以當斑驢作為單獨物種被人認識前,它已經滅絕,特別是在普通大眾心裡斑驢已經不復存在。斑驢是第一個有DNA保存下來研究的滅絕物種。在史密森研究院,最近的基因研究已經證明,斑驢實際上根本不是一個單獨的物種,但是它卻是普通斑馬的極端變種中的一類。
3.袋狼:塔斯梅尼亞虎(1936年滅絕)
袋狼是近代很有名的身上附有袋子的食肉類動物。產於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二十世紀,這個物種已經瀕臨滅絕。通常被人稱為塔斯梅尼亞虎(緣於它背部的條紋)。同時也被人稱為袋狼。通俗地講是塔斯虎(澳大利亞的口語講法)或是普通虎。它是這個物種中僅存的一類。儘管存在着大量的相關物種,但是袋狼化石還是被人發覺,對於這個物種的起源可追溯到「第三紀中新世」的早期。
在歐洲大陸上居住居民前的幾千年前,澳大利亞本土上的袋狼開始瀕臨滅絕,但是在塔斯馬尼亞島上卻倖存有袋狼和其它大量的特有物種,例如,袋獾。因為受到當地對它進行懸賞集中捕殺而導致它滅絕的行為,通常會受到譴責。但是,這種行為下的一個有利方面就是,狗和人類都進入了這塊棲息地。儘管這個物種已經被認為是滅絕物種,但是還是有不少關於目擊袋狼的報道。
4.斯特拉海牛:無防備的牲畜(自1768年滅絕)
1741年,在白令海的亞洲海岸附近被博物學者喬治·斯特拉發現了海牛,當時喬治·斯特拉正和探測者維特斯·白令一道。斯特拉海牛能長到25.9英尺長(相當於是7.9米),成年的斯特拉海牛一般有3噸重。比起海牛(最古老, 恐龍時代遺留下來的,幾乎要滅絕的一種海牛)和儒艮(俗稱為美人魚,是一種雌性海牛)要大的多。它看起來有點像海豹,但擁有強壯的前肢和鯨魚似的尾巴。據斯特拉說:「這種動物不會遠離海岸,但是卻是生活在水裡。它的皮膚是黑而厚實的,就像老橡膠樹的皮……,它的頭相對於身體而言是微小的……,它沒有牙齒,僅僅有兩顆白色的平平的骨——其中一顆在上面,另外一顆在下面。」據特斯拉說,它很溫順。從斯特拉海牛的化石中,我們可以發現,大量的斯特拉海牛曾經在北太平洋海岸、日本的南部、加利福尼亞活動。從它最後群體滅亡的速度來看,很有可能是人類的到來,不僅是導致了這個區域,同時也是導致了其它區域內斯特拉海牛的滅絕。還有關于海牛的零星報道——就像來自白令海和格陵蘭島的動物,因此,人們通常認為在當今世界可能還倖存着小群體特斯拉海牛。當然這個觀點是沒有得到證實的。
5.愛爾蘭鹿: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的鹿(大約是7700年前滅絕)
愛爾蘭大鹿又稱為巨鹿,是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的鹿。在「更新統」晚期和「全新統」早期(地質學專有名詞),它們生活在亞歐大陸——從愛爾蘭到貝加爾湖。從最新知道的物種殘骸來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700年,大概是7700年前。巨鹿因強大的體型而聞名(大約肩高有7英尺高即2.1米),尤其是它的鹿角,在眾所周知的鹿科類動物中是最大的(鹿角與鹿角之間最大的距離可達到12英尺即3.65米長,重量可達90磅)。
我們對巨鹿滅絕的原因分析仍然集中在鹿角(而不是它龐大的身體)。可能這個比起其它可能性更能引起觀察者的關注。一些人認為,人類的捕殺是一個影響因素,如同史前許多巨型動物群一樣。甚至有人假設,巨鹿的巨大鹿角限制了雄性鹿穿過森林地帶或是其它不適應行為而導致。但是,並沒有明確的跡象表明,巨鹿的滅絕與過度捕殺有關。作為陸地物種,假設它已經適應了環境的變化,那麼可能就會和人類一樣,已經進行了演變。
6.裏海虎:第三大虎(1970滅絕)
裏海虎有稱為波斯虎,是虎類最西部的亞種。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滅絕之前,它們生活在伊朗、阿富汗、土耳其、蒙古、哈薩克斯坦、高加索、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世界上眾所周知的虎類中,排名第三。
這個亞種的身體是十分敦實的。它擁有細長而結實的腿,寬大而不同尋常的巨大的爪子。耳朵短而小,就像人的頭頂上沒有長頭髮一樣。裏海虎臉頰周圍長滿了短毛,其它毛是長而細的。它身體的着色與孟加拉虎有極高的相似性。雄性裏海虎身型巨大,體重大約為169~240公斤。雌性裏海虎不如雄性裏海虎大,體重也只有85~135公斤。仍然存在目擊過裏海虎的說辭。
7.歐洲野牛:一種大型牛(1627年滅絕)
歐洲最著名的滅絕動物之一。歐洲野牛和古代歐洲野牛(據說為現代家牛的祖先)擁有非常龐大的體型。200萬年前,歐洲野牛被引進印度。然後引進到中東,之後是亞洲,最後在25萬年前引進歐洲。
到公元十三世紀,歐洲野牛個範圍就只局限于波蘭、立陶宛、摩爾達維亞、特蘭西瓦尼亞和東普魯士。在任何地方捕殺巨型動物,是貴族的特權,後來慢慢地變成了僅是王室特權。
隨着歐洲野牛數目的下滑,捕殺被禁止。但是王室法庭仍然要求獵場看守人為歐洲野牛提供露天的房牧場。這位獵場看守人是當地免稅人,他可以免於繳納各種稅款。同時,他還有權力對於非法捕殺歐洲野牛的不法分子進行懲罰——判處死刑。1564年,經過王室調查,獵場看守人知道僅存有38頭。最後僅存的一頭歐洲母野牛,也死於1627年波蘭的Jaktorów森林公園。它的頭骨被瑞士軍部所取,至今是斯德哥爾摩兵器館的所屬物。
1920年,德國動物園管理員Heinz 和 Lutz Heck兩兄弟試圖去育養出歐洲野牛(考察物種能否再度出現)。他們選擇了歐洲野牛的後代(現已被家庭馴養的牛)。他們持有的觀點是:只要物種的所有基因在存活的群體中延續,那麼這個物種就不能說成是滅絕。因此,他們在此基礎上開展了他們的計劃。他們選擇了幾頭牛,並命名為「Heck牛」、「再生歐洲野牛」或是「Heck歐洲野牛」。結果是,與野生歐洲野牛生物學特徵相比,他們都不完全相像。
8.大海雀:所有海雀科鳥類中最大的。(自1844年滅絕)
大海雀是海雀類中唯一不飛的物種,體型巨大。來自大西洋,倖存直至當代,很不幸,如今已不見大海雀身影。它同時被稱為大海燕或是企鵝。
它站立大約30~34英尺高(75厘米),重5公斤。這種不飛的大海雀是海雀類中最大的物種。它腹部是白色的羽毛,背部是光滑的黑色羽毛。在過去,大量的大海雀在加拿大東部、格陵蘭、冰島、挪威、愛爾蘭和英國不遠處的諸多島嶼上生活。但是還是逃不過被捕殺而滅絕的命運。從弗羅里達州貝冢中發現的殘骸表明,它們在冬天都會不定期地往南飛,直到十四世紀。
9.穴獅:曾經是活在地球上的最大的獅子(2000年前滅絕)
穴獅,同樣被人稱為歐洲穴獅或是亞歐穴獅。通過化石和豐富的史前藝術得知,穴獅是獅子類中已滅絕的亞種。這個亞種是獅子類中最大的一類。1985年在Siegsdorf(屬德國境內)發現一隻雄性成年穴獅。它的肩高大約是1.2米,身長為2.1米,無尾。和現代獅在體型面積上無多大區別。這隻雄獅甚至都沒有其它這種亞種標本大。因此,這種貓科動物大約比現代獅大5%~10%。在武木冰期即大概在10000年前,這種物種瀕臨滅絕。不過,還是存在一些跡象表明,直至2000年前,這個物種還存在於巴爾幹半島。
10.渡渡鳥:滅絕物種的原型(自十七世紀末滅絕)
渡渡鳥是一種不飛鳥。居住在毛里求斯島。與白鴿(pigeon)和鳩鴿(dove)有近親關係。它站着有三英尺高(1米),以水果為食,生活在陸地。渡渡鳥自十七世紀中後期就已經滅絕了。這個通常是作為滅絕物種的原型,因為它是在有人類記錄的時候開始瀕臨滅絕的。這個可以歸功於人類的活動。這個形容詞短語「as dead as dodo」的意思是毋庸置疑的(死亡)。這個動詞短語「 to go the way of the dodo」的意思是瀕臨滅絕;變得過時;放棄一般用途或是變成明日黃花(之事)(即沒有任何關係了)。
相關視頻
參考來源
- ↑ 這13大最珍貴動物中國特有 可以說一個比一個慘,快資訊 , 202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