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县
稷山县 |
中文名称: 稷山县 别 名: 稷 行政类别:县级 所属地区: 运城市 下辖地区: 5个镇、2个乡 政府驻地: 稷峰镇 电话区号: 1900-12-24 邮政区码: 43200 地理位置: 山西省西南部,临汾盆地 面 积: 686.2平方公里 人 口: 36.14万(2017年常住人口) 方 言: 中原官话汾河片,又称晋南话 气候条件: 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稷王庙、青龙寺、大佛寺等 机 场: 运城关公机场 火 车 站 : 稷山站 车牌代码: 晋M |
稷山县位于山西西南部,运城市正北端,距太原市410千米,距运城市85千米。东靠新绛县,西临河津市,南以稷王山和闻喜县、万荣县接壤,北靠吕梁山与乡宁县相连。自北魏设县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山西省的文物大县,是晋南商贸重镇,素有“晋陕豫交界的小天津和旱码头”之称[1]。稷山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中国农业始祖后稷曾在此树艺五谷、教民稼穑,稷山县名由此而来。全县人口36万,国土面积686平方公里,耕地58万亩,下辖5镇(稷峰镇、西社镇、化峪镇、翟店镇、清河镇)2乡(蔡村乡、太阳乡)1个社区服务中心,共191个行政村。
目录
历史沿革编
稷山,古属冀州,春秋属晋,战国属魏,汉为河东郡闻喜县地[2],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于今城关东南15千米置高凉县、郡,隶 东雍州。
西魏大统中年于今县境置南汾州,郡徙治今河津市境。 废帝三年(554年)南汾州改勋州,北周升总管府。武成初年废勋州, 绛州治徙此。建德六年(577年)州、县治徙今城关西南6千米吴城村。
隋开皇三年(583年)绛州治徙今新绛县境,十八年(600年)高凉县改稷山县,徙治今城关,属绛郡。唐先后属绛州、绛郡、 河中府。 五代属绛州。
宋属绛州绛郡。金兴定初年属 晋安府。元、明、清仍属绛州。
民国初年废州,县改属 河东道,道废后直属省。
1949年属晋南区新绛分区,隶 陕甘宁边区。后复归山西省,属运城专区。
1958年,稷山、河津两县和万荣县大部,以及乡宁县部分合并为稷山县,属晋南专署。
1959年,原万荣县划归稷山地盘分出。
1961年,河津县析出;西坡、尉庄两公社复归乡宁,稷山县境恢复原貌。
1970年,晋南专署分为临汾、运城两专署,后改为行政公署,县属运城行政公署。
2003年,运城地区撤地建市,稷山属运城市[3]。
人文历史厚重
稷山出稷王,稷王启农耕,农耕育五谷,五谷养苍生!
教民稼穑: 弃和母亲姜嫄,就在姥姥家小阳村住下,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当时华夏先民,仍以渔猎取食谋生。姜嫄一个弱身女子,无力打猎捞鱼,只好带着孩子摘野果、采草籽聊以充饥。弃在儿时,就怀有大人一样的志气。他喜欢在房前屋后,种些树林和麻、豆之类的作物,并且长势都很好。传说弃从当地野生的狗尾巴草上得到启发,经过母亲姜嫄帮助,培育出第一种粮食作物即为“稷”,也就是今天的谷子。
弃大量种植稷谷,成熟收获后去皮煮食,感到香味可口能充饥。但当地靠渔猎为生的人们却看不惯这些,故意践踏他的稷田,使弃十分伤心。冬天来了,人们难以打猎捞鱼取食了,饥饿难当,姜嫄带着弃,挨家挨户送去稷米,教他们煮食,大家十分感激,渐渐地效仿弃,开始广种稷谷。
这时候,帝喾已去世,他的另一个妃子庆都所生儿子继位,即尧帝。尧帝都于平阳,巡视天下,听说弃在小阳村一带培植稷米,以饱生民,便当即召见了他,一问才知他原来是自己同父异母之胞弟,大为振奋,便将弃封为农师,赐姓姬氏。为了让姬弃依天顺时,教民稼穑,尧帝命羲仲、姜叔、和仲、和叔四人(史称羲和)分驻至稷山汾北的高渠、东庄、西社一带,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观察星象变化、昼夜长短和鸟兽毛羽更换等观象,确定时令。
羲和等人遵循帝命,观天制历,发明了“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夏至、冬至)后人由此演绎为农事二十四节气。姬弃依据羲和制定的历法,指导人们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姬弃在今稷王山一带不辞劳苦,教民稼穑,由此培育出麦、稻、稷、粟、菽等五谷,推广天下,使人民广得其利,人皆称颂。
尧帝后来将帝位禅让给舜。舜又封姬弃于邰地,号曰后稷,授命为王前大臣,遍行全国,继续指导天下黎民树艺五谷,稼穑兴农,国力大振,世道清平。
后稷姬弃沐风栉雨,辛劳一生,为教民稼穑、以农立国作出了巨大贡献[4]。他死后,其子孙仍继承祖业,后稷儿子不窋,率部族迁居到甘肃庆阳一带劝农教稼;孙子叔均,驯野牛为耕牛;四代孙公刘迁彬(今陕西彬县一带),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第十三代孙古公亶父率族居周原(今陕西扶风、杨凌一带)也禀承后稷之志,教民稼穑,积德行义。公刘和古公亶父,都曾被夏、商帝王封为“后稷”,拜为农师。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朝廷下令,改高凉县为稷山县,以纪念后稷在此教民稼穑的伟大功绩。自此至今,历经1400多年县名未改。
唐宋年间,官府在稷王山上建后稷祠,老百姓俗称“上庙”。同时在稷山小阳村建有姜嫄祠。稷王山巅后来还建有两座塔,成为稷山著名地标建筑,古时稷山八景之一“稷峰叠翠”,就是指的稷王山风景。
由于稷王山山势险陡,行走不便,官府后来又在山下修善村重建了一座稷王庙,把祭祀活动改在这里举行,这座庙俗称“下庙”,“下庙古会”因而成为远近闻名的商贸集市,十分兴盛。
元朝年间,当时的稷山知县,苦于修善村下庙距离县城足有五十里之遥,祭祀后稷仍嫌不便,遂在县城重建后稷庙和姜嫄祠,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全国少有,尤以石雕、木雕、琉璃为之“古建三绝”。
稷山县城稷王庙,于清道光年间不慎失火,焚毁大半。八年后知县李景椿主持重修。2004年,县委县政府再次修复扩建,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纪念后稷这位古代农官的同时,人们也没有忘记古代历官羲和观天制历、指导农时的伟大功绩。隋代官府在今稷山县汾北东庄村北,建有全国唯一的羲和神庙和羲陵,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朝廷派员致祭,后命有司代祭,羲和庙周围七个村轮值主持盛大的迎神盛会。“羲陵晚照”被列为古稷山八景之一,令人神往。
后稷作为五谷发现者和农业奠基人,永远活在老百姓心中。至今稷山一带,每年夏收已毕,农民都要蒸白馍、煮油饼,先祭稷王和先人,然后再享用;家人送饭到田头,也要先从饭罐里舀出一勺汤饭泼在地上,寓意请稷王爷先尝,然后自己才敢吃。可见对稷王虔诚之意。
后稷故里就在稷山,天下粮仓源于稷山。稷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农业示范园和最早的古代天文台,将永垂史册,享誉天下!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发表重要讲话时讲到,黄帝之妃嫘祖教民养蚕于夏县、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
中唐名相裴耀卿
裴耀卿(681年~743年),唐代大臣,字焕之,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县)人。幼年中童子举,开元初任长安令。历任济州刺史、京兆尹、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担任过江淮、河南的转运使。史书对裴耀卿的评价是“远财劾奸”,有功于国家,明政的地方官。
裴耀卿从政主要是在唐玄宗前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兴盛的时期,而裴耀卿也无愧于这个时代,他所至颇有政绩,不谋私利,不辱使命,得到吏民的称颂怀念,也得到唐玄宗的奖赏。奏请唐玄宗通漕运一事说明他善于筹划,唐后期的财用收支主要是依赖江淮财赋,而江淮财赋又主要通过漕运得达京师,这样看来,裴耀卿的确有大功于唐室。
元初御史姚天福
姚天福,字君祥,元初名臣。他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在任监察御史时,因其铁面无私使朝中权臣忌惮不已,深得元世祖忽必烈器重,亲笔赐“巴尔思”名讳,谓其不畏强悍,犹虎也。
《新元史》说道:“汉之汲黯,宋之包拯,元之姚天福,所谓邦之司直者也。”此言可说是对姚天福的准确评价。
“神笔”梁纲等历代名人各领风骚
梁纲(生卒年不详),字正夫,号承齐,稷山县城关人,明朝嘉靖(1552年~1567年)年间著名书法家。其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梁溥为明弘治己酉(1489年)举人,博学广闻,曾任陕西延州教谕,后任南京国子监学正,并秦府长史。弘治年间纂《稷山县志》。其父梁格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后任济阳知县、南京兵科给事中,有《窥易集》、《四书古义补定》。其兄梁纪、弟梁维均有所著,兄弟三人被称为“河东三凤”。
梁纲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嘉靖壬子(1552年)中解元,嘉靖壬戌(1562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管天津易州仓,督密云饷有功,悉以上闻。调任河南副使,上条改革建议数十事,受上嘉奖,并令全省遵循之。迁湖、广参政,后辞职归乡侍母。期间,旨请友荐均不出,日读写于“知止轩”书屋。所著《高梁生集》计13种210卷。梁纲喜临池,大小书法俱精,匾榜碑版,照映汾、晋,有“神笔梁纲”之称。县境现存有其碑文、牌匾;县博物馆保存其《重修稷山城碑记》一通。
稷山大佛寺
稷山佛阁寺,位于县城东北1公里的高崖之上,其寺又名“清凉院”,因寺内有一巨佛,故俗称“大佛寺”。
该寺始建于金代皇统二年(1142年),元,明,清各代曾多次重修或扩建。原寺规模较大,拾级而上,坡道两旁殿宇棋布有序,塑像极多。因战乱大部分建筑遭毁。现仅存正殿,垛殿及十王洞,十六罗汉洞等。正殿,系楼阁式建筑,殿内有一尊高20余米,宽6。7米,保存完好的释迦牟尼佛像。佛身穿之阁之上下, 攀木梯登至顶层,不仅可瞻仰佛之整体,整个县城全景均历历在目。
在华夏大佛的范畴里,尽管有驰名的乐山和强巴大佛,可它们分别为石质和铜质,而稷山大佛独具特色,佛身是以土崖雕塑而成,亦可谓出类拔萃。
因大佛寺位居高地,土雕大佛又以此为基,更显其气势恢宏,巍峨壮观。稷山大佛,实堪称天下第一土雕大佛。
青龙寺壁画原图链接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稷王庙
稷山稷王庙,系琉璃,木刻和石雕三者艺术汇为一体之“三绝”古建群,确属壮美罕见。
稷王庙,系专祀农圣后稷之古建,乃为元代创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建,占地面积15.1亩。据清代道光二十三年碑文记载,原庙于道光十年失火焚尽,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稷山县知事李景椿倡导募捐重建。
稷山稷王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现存建筑中轴线依次有献殿、正殿、姜嫄殿、两侧配有钟、鼓楼。
献殿面阔六间,单檐悬山顶,琉璃瓦饰,东西两面山墙嵌有巨幅石雕。正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三踩单翘斗栱,四周回廊,殿前有四根浮雕蟠龙石柱,有石雕花柱20根,以52块雕有图案的石板构成屏形栏杆。姜嫄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覆顶。
该庙原在稷山县城以南50华里的稷王山上,是相传的后稷教民稼穑之地。旧时,每年夏历四月十七日,四方人士必聚此举行隆重祭典。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迁至今地。现在的庙宇为清代遗物,主体建筑有献殿、正殿,钟、鼓二楼左右分峙。庙以木、石雕刻见称,其中的廊柱、栏板装饰以及山水人物、耕耘碾打等农事活动图景艺术尤精[5]。
青龙寺
青龙寺位于稷山县城西4公里马村西侧,北依高垣,南临汾水,枣林环绕,景色优美。该寺由工部尚书王政奉敕而建,始建年代为唐龙朔二年(662年),翌年改名。
现存中殿(腰殿)是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重修;后大殿是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重修。其余天王、地藏、罗汉诸殿大都是明清建筑。
大殿、中殿和伽蓝殿内保存有壁画196.38平方米,十分珍贵,制作跨元、明两个时期。大殿壁画的主要内容:东壁是《佛说法图》,中间绘释迦像,两侧为阿难、迦叶二弟子和文殊、普贤二菩萨,以及护法金刚护卫,上有人首乌身的飞天; 西壁是《弥勒变》,中间绘弥勒像,左右为二大菩萨和众弟子,下方西侧为国王和王妃剃度图,有宫人围侍。大殿壁画据南壁窗槛画工题记为明洪武十八年(1385)补绘或重装。唯只西南隅少部分粉墨为元代印迹。中殿四壁为“水陆画”,是青龙寺壁画中的精华所在。该殿全部构图共有人物300余众,分画在130平方米的墙面上。
西壁上为三世佛和礼佛图,下为道教万神图; 北壁上为十八罗汉,下为十殿阎君、六道轮回等,另有阴曹地府行刑场面;东墙壁画因日晒雨淋,眉目难辨。以上壁画画面结构严谨,笔力遒劲流畅,色彩柔和协调,人物繁而不乱,人体比例适度,造型优美,形象生动,衣饰飘然,栩栩如生。它继承了我国唐宋以来的绘画表现技巧,被视为元、明两代绘画之杰作[6]。
宋金墓
宋金墓群,位于稷山县城西四公里马村西南隅,东与闻名全国的青龙寺相距300米,原为马村段氏祖莹地。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四年因雨水冲刷,曾先后发现宋金时期砖室雕花仿木构建筑墓三座,于一九六一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七八年省文管会派人在此考古钻探,又发现同类墓室十二座,共计十五座,并发掘了其中八座,发现各个墓室,虽砖质相同,但在结构上装饰上却各有千秋,有窑洞式,楼阁式,宫殿式,分单檐,重檐和多重檐等,大多为四合院民宅样式,真可谓精巧美观,玲珑剔透。
在各个墓室中,不论是门窗隔扇,滴水猫头,飞禽走兽,花草人物,还是墓内回廊下安详端坐的墓主人夫妇以及书童侍女和陈设廊下的“二十四字”人物组雕,什么曾用名参打柴,刘恒尝药,陆绩怀桔,杨得打虎,丁兰刻木等等,或雕刻,或捏制,无一不逼真生动,栩栩如生。
尤其应到的是墓主人对面有舞台乐楼, 既有乐队又有演员, 乐器大鼓, 腰鼓, 拍板, 横笛等多种吹打乐组成, 演员行当齐全, 分副净, 副末, 装旦, 末泥, 装孤等, 看上去, 既有故事情节, 又有表演技巧, 真是维妙维肖, 活灵活现.若进入一墓室, 真宛若光临一座陈设工艺珍品之殿堂, 实有琳琅满目, 华气盈门之感.
法王庙
稷山县西二公里之南阳村西隅, 有一座法王庙。该庙坐西向东,占地约3000余平方米,现存殿宇十八间,舞台一座和一个清代补建的三间门楼。在这群古建筑中,其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当以舞台为最。该舞台,据庙内碑文记载,建于明成化七年(1472年),系重檐十字歇山顶,上覆琉璃彩瓦,长14.5米,宽14.3米,梁架结构繁杂奇巧,斗拱装饰古朴俏丽,雕刻工艺精湛,气势雄伟壮观,是一座颇有元代遗风的明代建筑珍品。
玉壁城遗址
位于稷山县城西南5公里处白家庄村西。其东、西、北三面皆为深沟巨壑,地势险要。玉壁城建于西魏大统四年(538年),系西魏抵御东魏侵袭的前沿重镇。玉壁城早已废圯,夷为平畴,唯西、南两面尚有夯土残垣断壁。城的北面和西面,各有一个平顶土丘,与城相连,昔日均为城堡,现在北堡暗道尚存。城东沟里半坡地方,有一地道直通玉壁城下,道内宽约0.8—1米,高约1.2—1.8米,为东魏高欢攻城时所凿。对研究北朝史和古代战争史具有重要意义。
北阳城砖塔
北阳城砖塔(第四批省保)属于宋代建筑,位于稷山县清河镇北阳城村。据塔内所嵌石佛题记,该塔由北阳城村村民解武为其母奉佛建造,建于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塔为七级方形砖塔,高5米。塔基嵌有1尊释迦牟尼佛石像。以上各层皆为叠涩出檐。
稷山县还有传承上百年的高跷走兽、高台花鼓、赵氏四味坊麻花、金银细工制作技艺、螺钿漆器髹饰技艺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人文魅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
所谓“华”,是指稷山县西北地带,原有一条华水,华水旁居住着华族部落,至今有华谷(华峪)地名,因而中华之“华”,最早源于稷山;
所谓“稷”,是指早在4000多年前,姬弃就在这里发现粒食,树艺五谷,教民稼穑,他培育的第一种农作物就称为“稷”,因而被尧帝封为农师,舜帝赐姓为姬,号为后稷。五谷之首从“稷”开始,天下粮仓源于稷山;
所谓“农”,是指后稷姬弃在稷山这块地方首肇农耕,开启农业立国的最初雏形,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就从这里发端;
所谓“历”,是指当年尧帝特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在稷山北山一带观测星象,判定季节,制作历法[7],发明了二十四节气的最初雏形“两分两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协助后稷姬弃顺天应时,指导人们春种秋收,开辟早期农业;
所谓“枣”,是指稷山一带早在唐宋时期就有种植枣树的历史,尤以板枣因皮薄肉厚糖分高富含营养而名闻天下,至今仍是当地一大特产;
所谓“歌”,是指那首名载史册、传唱千秋的“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歌》,最早就是在1400多年前发生在稷山县境的玉壁大战中,由东魏大将斛律金领唱于中原大地;
所谓“医”,是指传说唐代名医孙思邈当年行医于稷山一带,留下了不少药剂验方。据此,清代东蒲村刻立的“孙真人碑记”,载有孙思邈治病单验方180剂,据说此碑全国仅有两通,一在孙思邈故乡陕西耀县,一在稷山县。由此发端,稷山县从古到今名医不断,卫生事业一直长足发展;
所谓“鼓”,就是稷山县民间社火历来十分兴盛,尤以花鼓为最,以此为基础而提炼升华的稷山高台花鼓,近年来屡上央视荧屏,亮相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使稷山人深感自豪!
历数稷山数千年,有一件战事六位人物被写进《二十四史》,这就是:南北朝时期的玉壁大战,唐初名将、被封“勋重”的薛万彻,中唐名相裴耀卿,金代清官陈规,元代铁面御史姚天福,宋代抗金名将解元,清代义民、万里寻弟的吴绍先。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起、李牧、廉颇、南北朝时期的高欢、韦孝宽、斛律光,隋唐时期的秦王李世民等著名将帅,都曾在稷山扎营布寨,屯兵作战;隋朝一代大儒王通,在稷山紫金山设坛讲学,至今文中子洞遗址犹在……稷山的二庙(稷王庙、法王庙)、二寺(大佛寺、青龙寺)、一墓(宋金墓),分别被列为全国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稷山(阳城)高跷走兽,稷山面点麻花、饼子,稷山高台花鼓先后被批准为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稷山麻花原图链接来自健康无忧 的图片
稷山,是农耕始祖后稷故里,是中国最早的农业示范园,是中国最早的古代天文台,确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稷山出稷王,稷王启农耕,农耕育五谷,五谷养民生。”后稷即稷王,是稷山人永远引以自豪的远祖先圣。稷山县得名由此,出名也由此,今后要扬名更应由此。因此,挖掘和整理后稷史料 ,宣传和弘扬稷王精神,使其纳入弘扬中华民族直根文化的总体框架,高起点策划,大力度运作,以此为依托,向全中国乃至世界推介稷山的人文景观和名优特产,助推稷山的转型跨越发展,这当是34万后稷儿女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托啊!
资源禀赋独特
矿产资源主要有白云岩、石灰石、石英石、石英砂等;可用于陶瓷、玻璃、防水保温材料、化工产品的生产;天然矿泉水、温泉资源非常丰富;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3.5℃,年总降水量近500毫米。全年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300天以上。
交通条件便利
境内侯禹高速、闻合高速、侯西铁路、108国道等纵横交错,县城距三个省会城市太原、西安、郑州均不超过300公里,基本上都是3小时车程;距中心城市运城市1个小时车程;县城与各乡镇之间形成了“15”分钟的交通圈、经济圈。
产业特色鲜明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家,新型煤焦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包装印刷文化、红枣种植加工、特色医疗、蛋鸡养殖等优势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250万吨焦炭、100万吨生铁、100万吨钢材、55万吨锰铁、3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24万吨炭黑、3亿平方米纸合板、15.3万亩板枣、蛋鸡存栏突破千万只的生产规模[8]。
视频
稷山县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山西省一个县,人口超30万,素有“小天津”之称!,网易,2019-03-18
- ↑ 《通典》卷一百七十九州郡九:稷山(汉闻喜县地。后魏龙关郡。后周勋州故城在今县西南十二里,即王思政所筑玉璧城,为周氏重镇,齐神武再攻围,皆不克。),国学大师
- ↑ 县名解析:运城稷山县县名来历,山西之窗
- ↑ 农祖后稷,方志山西,张维 ,2018-12-2
- ↑ 稷山县稷王庙,稷山县政府网,2019-01-29
- ↑ 稷山县青龙寺,稷山县人民政府,2019-01-29
- ↑ 探寻最早“中国”:农历的源头是在这里 ,搜狐网,2016-5-30
- ↑ 稷山县概况,稷山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