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北投區石牌國民小學
概述
石牌國小位於臺北市北投區石牌地區,1922年創立,原為「北投公學校石牌分教場」,1926年獨立並定名為「石牌公學校」,經多次更名後成為現有校名。學生人數最多時曾超過6000人,現有學生約2400人,普通班84班、幼稚園6班、資源班6班共108班。校舍土地總面積25739平方公尺,校內設有游泳池、活動中心等設施,體育場地下設有社區地下停車場。學生社團有十餘個,管、弦樂團不定時於附近社區表演,於地方小有名氣。 現任校長:詹益正
地理位置
石牌國小位於臺北市北投區石牌路與致遠一、二路交叉口,早期校門口設於石牌路上,目前在致遠二路上,地址為臺北市北投區致遠二路80號,校地與石牌國中緊鄰。石牌國中校地原亦為石牌國小校地之一部分,但早期為中華民國國家安全局佔用;後因地方國中容量不足,在臺北市政府要求下,國家安全局遷移後原址改設石牌國中。石牌國小鄰近臺北捷運石牌站、石牌公園、北投運動中心,附近多為住宅區。
簡史
- 1922年4月1日 設「北投公學校」石牌「分教場」。
- 1926年4月1日 學校獨立,定名為「石牌公學校」,編制5班。
- 1941年4月1日 改稱「石牌國民學校」,編制9班。
- 1945年11月15日 賴映光任戰後首任校長,校名為臺北縣北投鎮石牌國民學校。
- 1949年8月1日 改制為陽明山管理局石牌國民小學。
- 1952年12月31日 蘇長庚任第2任校長,編制15班。(以下任期皆以二戰後為準)
- 1953年8月15日 張宗海任第3任校長,編制16班。
- 1954年8月12日 王芳蘭任第4任校長,編制17班。
- 1958年7月26日 謝慶元任第5任校長,編制23班。
- 1966年11月23日 余振瑞任第6任校長,編制32班。
- 1967年7月11日 李榮華任第7任校長,編制33班。
- 1968年7月1日 改稱台北市陽明山管理局石牌國小。
- 1973年7月13日 林金龍任第8任校長,畫福興里學區成立文林國小。
- 1974年1月1日 改稱台北市北投區石牌國民小學。
- 1975年9月4日 陸清培任第九任校長,編制78班,學生4380人。
- 1977年8月1日 李榮華任第10任校長,歸劃立農里學區成立立農國小,榮華里學區成立明德國小。
- 1980年2月1日 謝慶元任第11任校長,102班,學生5468人。
- 1986年8月14日 沈峰範任第12任校長,編制118班,學生6041人。
- 1987年8月1日 附設幼稚園4班。
- 1988年8月1日 設辦資優班2班。
- 1991年12月8日 擴大慶祝創校70週年校慶,舉辦運動會,表揚傑出校友暨服務資深教師,編制國小120班,學生6100人,幼稚園4班,幼生120人。
- 1995年8月14日 陳志力任第13任校長,編制123班,學生四千多人。
- 1999年8月1日 陳志力連任第14任校長 。
- 2003年8月1日 李玉惠任第15任校長,編制104班,學生三千多人。
2006年8月1日 張淑慧任第16任校長,編制98班
- 2014年8月1日吳勝學任第17任校長,編制98班,學生二千七百多人。
2019年8月1日詹益正任第18任校長
歷任校長
- 賴映光:1945年11月15日─1952年12月31日
- 蘇長庚:1952年12月31日]─1953年8月15日
- 王芳蘭:1954年8月12日]─1958年7月26日
- 余振瑞:1966年11月23日─1973年7月13日
- 林金龍:1973年7月13日─1975年9月4日
- 陸清培:1975年9月4日─1977年8月1日
- 李榮華:1977年8月1日]─1980年2月1日
- 謝慶元:1980年2月1日]─1986年8月14日
- 沈峰範:1986年8月14日─1995年8月14日
- 陳志力:1995年8月14日─2003年8月1日
- 李玉惠:2003年8月1日]2006年8月1日
- 張淑慧:2006年8月1日─2014年8月1日
- 吳勝學:2014年8月1日─2019年8月1日
詹益正:2019年8月1日-至今
校歌
- 慈雲繞山腰,和風拂林梢,石牌國小勝樂園,自由兒童樂陶陶。
- 書聲迎晨光,琴韻催天曉,禮儀廉恥張國本,真誠信實先做好。
- 健康活潑,合作協調,站在人前敢講理,事事求證不取巧。
- 獨立自強,鎮定思考,各盡天才齊奮發,開創理想逞英豪。
學校
學校(或稱學院) 是一種為教師及學生提供教學環境的機構,並通過特定的教育方式增進對學生的知識和價值體系。現時,大部分國家設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有時更為國民提供義務教育。在正式的教育制度下,學生需在不同類型的學校接受教育。這些學校的分類因文化和制度而異,但可以總括為小學、中學和大學。小學一般為兒童而設,提供基本教育。學生在完成小學教育後,通常會就讀中學。最後,提供高等教育的學校可成為「大學」或「專科學校」。
在這些主要學校類型外,在某些國家的學生可能會在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的前後在其他學校接受教育。幼兒園和幼稚園為年幼兒童而設,在小學教育前就讀。在完成中學教育後,中學生可選擇就讀大學、職業學校、專科學院或神學院。某些學生可以選擇就讀另類學校,接受有別於主流教學方法和課程的另類教育。[1]
學校也可分為政府營運和私人營運的學校。私立學校通常在政府教育未能夠提供某種教育方法或課程時設立。某些私立學校有宗教背景,在政府未能提供宗教教育時,作出額外教育,如基督教學校、伊斯蘭學校、佛教學校等。為成人而設的學校更提供專門教育,如軍事學校、商學院,等。另類學校更包括在家學校和線上學校等,使教學可以脫離傳統校舍。
歷史
學校教育的目的
常見的分級
歐洲的一些地區,高級中學(英語:Gymnasium)是中學的一種,入學的學生一般成績較突出。在德國,十三年級之後(一些地區是十二年級),將完成高級中學學習並參加德國大學入學考試(Abitur)(在奧地利和瑞士稱為Matura考試)。
在英國,學校要是指高等教育階段前的教育機構,大致上可以被分為小學(有時進一步區分為幼稚園和小學)和中學。而這些學校是由女王教育檢查員(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Education)這個機構來管理的。
在北美,學校是指所有級別的教育機構,包含以下所有機構:幼稚園、小學、中學(即初級中學,英文稱middle school、intermediate school或junior high school,根據招生的學生年齡及地區而定)、高中、學院、大學及研究生院。在美國,從幼稚園到高中的所有學校都是由各州的教育局來監督的。許多早期的美國公立學校都是單間學校,一位老師在一間教室裡面教7個年級的學生。20世紀20年代起,單間學校被整理為多教室的學校,越來越多學校提供了校車運送學生。
常見的分類
在英國及北美,學校可以是部分或完全自主運作管理的機構,不一定是公立義務教育學校系統的一部份。學校可以專精於某一個領域,例如:經濟學院(如倫敦經濟學院)、舞蹈學校或記者學校。也可能基於某類學生而設立,如特殊學校、聾啞人士學校等。
批評與替代
在整個20世紀,傳統的學校受到廣泛的批評。法國社會學家皮耶·布迪厄在他的著述《差別:對品味評價的社會批判》中說明了學校的階級結構再製機制。
學校(尤其是威權體制教育的學校)被指責對孩子的學習有更多的抑制作用而不是激勵作用,這主要是因為它使孩子產生恐懼。一些人更喜歡學生有充份自由的民主學校或其他另類教育,其他人喜歡在家自學,或參與非學校教育機構,而不去上學。
動物學校
動物學校是訓練動物的機構,有些學校訓練一般的生活常規,有些則教導專業的導盲技術。
現代學校
校園設施
參見
參考文獻
- ↑ Leseferdighet og skolevesen 1740–1830 (PDF). Open Digital Archive. [15 Ma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4-14).
- ↑ History of the School [校史]. The King's School, Canterbury. [2019-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7)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