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薤」,拼音:xiè,注音:ㄒㄧㄝˋ,學名:Allium chinense),是石蒜科[1] (Amaryllidaceae)蔥屬(Allium)多年生鱗莖植物。為五種葷菜之一。分布在柬埔寨越南日本美國老撾以及中國大陸長江流域和以南各省區等地,生長於海拔700米至2,700米的地區。目前已人工引種栽培,並常製作為醃菜,是越南新年時食品之一[2]

目錄

名稱

有多種名稱,包括藠頭(「藠」,拼音:jiào或xiào,注音:ㄐㄧㄠˋ或ㄒㄧㄠˋ)、薙頭小蒜薤白頭野蒜野韭等。

台灣

台語稱為蕗藠、藠頭(藠,,俗寫為「蕎」);阿美族稱之為火蔥,族語稱為lakiu[3]:96

中國大陸

昆明話裡把醃過後,半透明的薤稱為藠頭(音『叫』),是當地特色醃菜之一;

而薤在內蒙山西等地稱為薤薤(俗寫為「害害」)。

形態特徵

薤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一般作二年生栽培,基生數枚,半圓柱狀線形,有不明顯3-5棱,中空,葉鞘抱合成假莖,基部形成粗的鱗莖。鱗莖狹卵形,外觀初看似小型蒜頭(大蒜),故名小蒜,剖開來環形結構似洋蔥,呈白色,是主要的食用部分。秋季九至十月抽花莖,傘狀花序頂生,花小呈紫紅色。

「葉似,鱗莖似」,具有諸多蔥屬植物特徵是的特色。

分佈範圍

原產中國,《漢書·龔逐傳》就有記載。目前中國南方諸省都有種植,北方人較少食薤。江西省新建縣生米鎮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命名「中國藠頭之鄉」。

台灣的薤由原住民移民時由南洋傳來,現為零星種植,其中栽植較大規模者包括雲林縣古坑鄉嘉義縣阿里山鄉臺南市白河區,以及花蓮縣壽豐鄉月眉村與光復鄉阿美族部落,多在原住民部落才見得到[3]:96

黃帝內經·素問》有「五菜為充」語,王冰註:「謂葵、藿、薤、蔥、韭也。」《靈樞經·五味》又說:「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蔥辛。」

歷史典故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輓歌《薤露》,起源於漢代,至少沿唱至唐代

僅四句:「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

食用方法

華人地區以漬、漬鱗莖作為清脆口感的醃菜為多;亦可炒食。

源於日式的料理方法則包括:生蕗藠切片涼拌、日式炸物(沾粉去炸)、蕗藠炒、清炒、蕗藠炒、蕗藠炒豬肉、什錦蕗藠煎餅、雞肉芙蓉蕗藠蛋、海帶拌蕗藠、蕗藠海鮮義大利麵、蕗藠滑菇等等。

中醫學藥效

藥用部位同食用部位,採白色鱗莖,稱為薤白

性味與歸經

味辛、苦,性溫。入大腸等經。

功效

功能行氣止痛、理氣寬胸、通陽散結;以上能溫通胸陽而散陰寒之結,治療胸痹而痛、喘促等證;以下能通滯行氣,治療下痢腹痛等證。

胸痹代表方為栝蔞薤白白酒湯栝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出典於《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卷十五「辨胸痹病脈證並治」篇,以及後世本《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篇。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石蒜科的特徵,認識植物
  2. 昆明植物研究所. 蕌頭. 《中國高等植物數據庫全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3. 3.0 3.1 吳雪月著. 台灣新野菜主義. 天下遠見. 2006年.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