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
贵阳,贵州省省会,简称筑、金筑,有“林城”之美誉,因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1]。
地处黔中山原丘陵中部,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1100米左右。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年平均气温15.3℃,年平均相对湿度77%,2018年森林覆盖率为52.0%,有森林公园11个。
东南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龙里、惠水、长顺4县接壤,西靠安顺地区平坝县和毕节地区织金县,北邻毕节地区黔西、金沙2县和遵义市播州区。
是西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全国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全国综合性铁路枢纽。截至2017年,贵阳市下辖6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级市。2018年,常住人口488.19万人。
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
2019年1月,贵阳入选“2018年WFBA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榜单。
目录
名称演变
古代历史
春秋时期,今贵阳属牂牁国辖地。战国时属夜郎国范围,汉初为西南夷辖地。汉武帝开拓西南夷,贵阳始属中央管辖。两汉至隋朝隶属牂牁郡。
唐朝时期,在乌江以南设羁縻州,贵阳属矩州。
宋朝时期,开宝年间(968-976),彝族土著首领普贵内附,封“矩州刺史”。宣和元年(1119)更矩州为贵州。嘉定间(1208-1224),移州治于贵阳。
宋末元初为罗氏鬼国。不久改罗甸军民安抚司。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顺元路宣抚司,翌年改为宣慰司;二十年(1283)置贵州等处长官司,为顺元路治,先隶四川行中书省,后隶湖广行中书省;二十九年(1292),顺元、八番两宣慰司合并,设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于顺元城(今贵阳)。
明朝时期,洪武四年(1371年)设贵州宣慰使司,司治贵州(今贵阳)。
六年(1373年)十二月置贵州卫指挥使司。
十五年(1383年)置贵州都指挥使司,下领贵州等十八卫。
二十六年(1393年)又置贵州前卫。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贵州建省,贵阳成为贵州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隆庆三年(1569年)三月,改新迁程番府为贵阳府。万历十四年(1586年)置新贵县,附郭,隶于贵阳府。
二十九年(1601年)升贵阳府为贵阳军民府。
三十六年(1618年)析新贵县、定番州地置贵定县,仍隶贵阳军民府。
崇祯四年(1631年)废贵州宣慰司,析宣慰司水东地置开州。
明末,贵阳军民府辖新贵县、贵定县、开州(今开阳县)、广顺州(今长顺县)、定番州(今惠水县),亲领4个长官司。
康熙五年(1666年)移云贵总督驻贵阳。
二十六年(1687年),省贵州卫、贵州前卫置贵筑县,与新贵县同城,改贵阳军民府为贵阳府。
三十四年(1695年)省新贵县入贵筑县。
乾隆十四年(1749年)贵阳府辖贵筑县、贵定县、龙里县、修文县、开州、定番州、广顺州和长寨厅(今属长顺县)。
光绪七年(1881年)增辖罗斛厅(今罗甸县)。
民国时期,三年(1914年),废贵阳府设贵阳县,贵州分为3道,贵阳县属黔中道,为道治;移贵筑县驻扎佐,旋移息烽,改名息烽县。
民国九年(1920年),废黔中道,贵阳县直隶于贵州省长公署。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别全省为8个行政督察区,贵阳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2]。次年,贵阳县直隶于省政府。
民国三十年(1941年)7月1日,撤贵阳县设贵阳市,另置贵筑县驻花溪,直至解放时未变动。
建国以后
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11月23日成立贵阳市人民政府。
2006年7月6日,国务院同意贵阳市人民政府驻地由贵阳市南明区市府路迁至贵阳市观山湖区林城东路。
地理位置
贵阳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处东经106°07′至107°17′,北纬26°11′至26°55′之间。东南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瓮安、龙里、惠水、长顺4县接壤,西靠安顺地区的平坝县和毕节地区的织金县,北邻毕节地区的黔西、金沙2县和遵义市的遵义县。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56%。
地势地貌
贵阳地处云贵高原黔中山原丘陵中部,长江与珠江分水岭地带。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苗岭横延市境,岗阜起伏,剥蚀丘陵与盆地、谷地、洼地相间。相对高差100—200米,最高峰在水田镇庙窝顶,海拔1659米;最低处在南明河出境处,海拔880米。中部层状地貌明显,主要有贵阳——中曹司向斜盆地和白云——花溪——青岩构成的多级台地及溶丘洼地地貌。峰丛与碟状洼地、漏斗、伏流、溶洞发育。较平坦的坝子有花溪、孟关、乌当、金华、朱昌等处。南明河自西南向东北纵贯市区,流域面积约占市区总面积的70%。
贵阳地貌属于以山地、丘陵为主的丘原盆地地区。其中,山地面积4218平方公里,丘陵面积2842平方公里;坝地较少,仅912平方公里;此外,还有约1.2%的峡谷等地貌。境内主要山峰有:青龙山,在清镇市南部、城关镇东隅,面积10.5平方公里,海拔1333.5米。
气候特征
贵阳市海拔高度在1100米左右,处于费德尔环流圈,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3℃,年极端最高温度为35.1℃,年极端最低温度为-7.3℃,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年平均总降水量为1129.5毫米,年雷电日数平均为49.1天,年平均阴天日数为235.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148.3小时,年降雪日数少,平均仅为11.3天。
贵阳夏无酷暑,夏季平均温度为23.2℃,最高温度平均在25-28℃之间,在最热的7月下旬,平均气温也仅为23.7℃,全年最高温度高于30℃的日数少,近五年平均仅为35.8天,大于35℃的天数仅为0.3天;紫外线强度仅在中午很短的时间内达到4级,其余时间均为弱或很弱;夏季雨水充沛,约500毫米,夜间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贵阳冬无严寒,最冷一月上旬,平均气温是4.6℃。
2016年,全年平均气温15.3℃,极端最高气温33.7℃,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8℃。全年平均相对湿度80%,总降水量1046 毫米,日照时数1160小时。
水系流域
贵阳处于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以花溪区桐木岭为界,桐木岭以南的河流属珠江水系,以北的河流属长江水系。贵阳市域境内10公里以上河流共98条,其中长江流域90条,珠江流域8条,主要河流有长江水系的乌江、南明河、猫跳河、鸭池河、暗流河、鱼梁河、谷撒河、息烽河和洋水河以及珠江水系的蒙江。
土壤性质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贵阳全市土地总面积804667公顷。其中,耕地27194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8% ;园地7452公顷,占0.93% ;林地273653公顷,占34.01% ,森林覆盖率39.19% ;牧草地26670公顷,占3.31% ;水面15419公顷,占1.92% (坑塘水面1213公顷,养殖水面223公顷,水库水面9477公顷,河流水面4490公顷,湖泊水面16公顷);建设用地(含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63017公顷,占7.83% ;未利用地113163公顷(其中:荒草地36278公顷,裸岩石砾地71462公顷,田土坎41294公顷,裸土地615公顷,滩涂267公顷),占14.06%。
生物资源
贵阳境内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城区原生植被已经完全被破坏。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主的阔叶林,在乌当区百宜乡、花溪区高坡苗族自治乡等远郊区及三县一市边远深山尚有小面积残存。
贵阳境内有普通无脊椎动物7个门类,100余种;脊椎动物202种(亚种),其中鱼纲50种,两栖纲11种,爬行纲15种,鸟纲85(亚种)种,哺乳纲(亚种)41种。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类动物急剧减少。贵阳市远郊和3县1市深山中尚存少量国家各级保护动物。计有:大鲵、鸳鸯、红腹锦鸡、穿山甲、八哥(鹩哥)、林麝、弥猴等及多种蛇类、蜥蜴类动物。
贵阳境内历史上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仅1958年,在贵阳境内采集到藻类植物标本就有24科、40属、62种。其中大部可食用或药用。
1978年,贵阳市查明的菌类植物中,可食用的伞菌就有37种,以长裙竹荪、木耳、牛肝菌、松乳菇、多汁乳菇、羊肚菌、大白菇等为常见食用品种。药用菌以灵芝、紫芝、茯苓较常见。
苔藓植物有128种,分属42科,80属。现城区已经不多见。蕨类植物有23科,37属,63种,其中绝大多数可以入药。紫箕、蕨菜的嫩芽可以做菜,根中的淀粉是珍贵的保健食品。
种籽植物有316种,分属87科,187属,常见的用材植物有马尾松、杉木、柏树、侧柏和各种栎树等,珍稀树种有青岩油杉、南方铁杉、云贵鹅耳枥等数十种。药用贵重品种有厚朴、杜仲、黄柏等。此外,还有多种油脂植物和芳香植物。比较珍稀的观赏树有南方红豆杉等。各种可药用的草本植物有127科,近700种。20世纪60年代在城内山上即可采集到多种药用木本、草本植物。
2016年,贵阳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6.5%。有森林公园11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0个[3]。
人口民族
至2012年末,贵阳市常住半年及以上人口为445.17万人,2011年11月1日至2012年10月31日全市常住人口出生率为10.73%,死亡率为4.76‰,自然增长率为5.97%。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41.35万户,家庭户人口为410.39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0人。
贵阳市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城市,汉族人口占大多数,布依族次之,苗族人口居贵阳第三位,除此之外,还有回族、侗族、彝族、壮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
经济概况
2014年贵阳市实现生产总值2497.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8.02亿元,比上年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976.59亿元,比上年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141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4.3%。人均生产总值55018元,比上年增长12.6%。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全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3%、39.1%和56.6%。与上年比,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4个和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6个百分点。
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达2085亿元,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占全省比重提高到26%,增速达16%,继续在全国省会城市保持前列。
社会事业
城市建设
2018年,全市年末市区道路总长度达到1458.80公里,道路面积2923.54万平方米。全市客运线路670条,其中高速公路客运线路151条。
2018年,全市自来水厂20个,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172.60万立方米/日,供水管道长度达到5843.99公里。
2018年,天然气供气总量3428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1.7%。
2018年全市27个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130.70万立方米/日;“三县一市”污水处理厂9座,污水处理能力14.20万立方米/日。市区排水管道长度3457.63公里。
科学技术
贵阳是贵州省文化与科技的中心,有众多的科研院所和丰富的科技人才储备,多项科研成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2018年专利申请受理量为17850件,比上年增长26.4%。专利授权量9113件,比上年增长61.5%,其中发明专利1160件,比上年增长8.2%;实用新型专利6871件,增长82.2%;外观设计专利1082件,增长35.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81件。2018年,新增省级备案科技型企业692家、新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13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70余家,总数较上年度增长94%;新增创新型企业10家。新增重点实验室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院士工作站2家。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0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7个、农业科技园区2个。
体育事业
全民健身服务开创新亮点。整合了全市体育场地、体育赛事、体育社交、体育培训等各类信息资源,依托贵阳市“筑民生”平台,搭建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成功举办2018年“共享新时代·全民健身贵阳行”三大系列共24项子活动,全年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近300场次。成功举办2018贵阳国际马拉松赛、2018ITF国际女子网球巡回赛·贵阳站、2018年全国田径冠军赛暨大奖赛总决赛(亚运会选拔赛)、清镇半程马拉松赛、2018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开阳站)等赛事以及贵阳市第十三届运动会[4]。
交通运输
贵阳是中国西南地区沟通珠三角、长三角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之一,西南地区的铁路枢纽之一、西南地区公路航空、交通枢纽之一,为一类口岸城市,川黔、湘黔、黔桂、贵昆4条铁路在贵阳形成西南地区铁路十字交叉,贵广、长昆、渝黔、成贵等多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陆续建成。“十二五”期间旅客吞吐量达到5308万人次,航班起降48.2万架次,货邮吞吐量39.4万吨。
2018年贵阳机场通航点达到118个,比上年增加16个城市地区。其中国际通航点16个,国际通航地区3个。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发送量8253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5%;完成货物运输量55446万吨,比上年增长16.0%。
全市年末民用车辆拥有量149.24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3.6%,其中汽车拥有量115.74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6.3%。私人汽车拥有量90.3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3.1%
主要景点
红枫湖
红枫湖风景名胜区水域总面积为57.2平方公里,蓄水量达6亿立方米,为贵州高原人造湖之最,位于清镇市郊,距贵阳33公里,坐车也就不到一个小时。湖域水面东西达2公里,南北长达25公里。湖域四周遍布红枫树。
青岩古镇
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的南郊,距市区约29公里,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是贵州最著名的文化古镇之一。古镇方圆3平方公里,镇容布局沿袭明、清格局,建有九寺、八庙、五阁、三洞、二祠、一宫、一院,共30多座庙宇祠堂。
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贵阳市城区东隅,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文昌阁座东向西,高20米,色调以青灰为主,具有显著的明代建筑风格。其结构为三层三檐九角不等角攒尖顶。
甲秀楼
甲秀楼文物景区位于市内南明河畔,占地4000多平方米,由甲秀楼、浮玉桥和翠微园组成。甲秀楼高约20米,为三层三檐攒尖顶,三楼四角为四条龙头,二楼四檐角为童子拜观音,一楼四檐角为四条龙尾。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巡按应朝卿于此驾石筑堤,拦截水流,并在鳌矶石上建楼,取名甲秀,意为人才秀,甲天下[5]。
黔灵公园
黔灵公园是一座综合性的游览公园,位于贵阳市西北角,因素有“黔南第一山”之称的黔灵山而得名。距市中心1.5公里,面积426公顷,是国内大型综合性城市公园之一。
视频
贵阳相关视频
参考资料
- ↑ 游且四方 | 贵山之南,筑城贵阳 ,搜狐网,2019-02-11
- ↑ 贵阳市督办督查局检查 “十件实事”项目推进情况,人民网,2019-10-23
- ↑ 贵阳市森林公园,博雅旅游网
- ↑ 来了!贵阳市第十三届运动会!,贵阳网,2018-06-27
- ↑ 中国古代名楼,贵阳地标性建筑,甲秀楼,新浪网,2018-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