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河镇
龙潭河镇 |
中文名称;龙潭河镇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慈利县 下辖地区;辖14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 地理位置;湖南省慈利县 面积;199.93平方千米(2017年) 人口;22500人(2017年) |
龙潭河镇龙潭河镇地处慈利县东南边陲,东抵二坊坪乡,南邻桃源县黄石镇,西通高桥镇、金坪乡,北接朝阳乡、景龙桥乡,是老三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辖14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版图面积199.93平方千米(2017年),22500人(2017年)。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抢抓机遇,结合镇情,按照"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的要求,审时度势,齐心协力,大力实施"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旅游兴镇"的发展战略,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龙潭"。
龙潭河镇位于慈利县东南边陲,东连零溪,南邻桃源,西通高桥,北接金坪,是一个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丘陵山区。全镇辖铁树潭、街道2个居委会;楠木、水坪、岩坪、长岩、竹峪、长岗、飞马、田湾、银马池、江星、大湖、潘坪、文高、郑台14个村,157个村民小组,22500人(2017年),土家族占6340人。总面积199.93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积14460亩,林地11.29万亩。
2019年1月9日,龙潭河镇凭借板板龙灯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
目录
序言介绍
龙潭河镇在清末民初属龙潭河乡,因沅水支流东溪溪中段有一深潭,潭壁之上有一条长300米、腰围圆桌粗细的岩龙直插潭底而取名龙潭,又称东溪为龙潭河。
1957年冬成立龙潭河人民公社,1982年恢复龙潭河乡,1984年9月改建制为镇。
1995年4月撤区并乡,由二坊坪、景龙桥、金坪、龙潭河三乡一镇建镇,1998年10月重新恢复撤区并乡前的建制。
龙潭河镇历史文化悠久,尤以板板灯、赶白虎、过火槽、上刀梯、还傩愿、吹木叶、打腰鼓、过赶年等土家文化及风俗享誉省内外,2001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镇有3万册图书室,有建筑面积1377平方米的影剧院,有悬棺葬、云朝山古庙、响水洞、墨斗溪、桃花溪,有青山腾绿浪、碧水泛鳞波、茶花香十里、鱼儿戏水歌的"百岛龙潭"等待开发。
优势
一、实施"农业稳镇"发展战略,调优农业产业结构 "无农不稳",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是突出"养" 三、是突出"加" 龙潭河镇素有"粮仓油海"、"鱼米之乡"之美称,主要盛产水稻、玉米、棉花、油菜、茶油、黄豆、板栗、柑桔、木材等,加工田木耳获得张家界市旅游产品银质奖。矿产资源主要有硫铁矿、重晶石、方解石、石灰石、镁矿、大理石等,尤以方解石、大理石、镁矿储量大,质量好,闻名遐迩。
全镇有乡镇企业76家,工商个体户191家,固定资产978万元,年产值1618万元,年利润394.7万元,上交国家税金57万元。龙潭河石米厂年生产石米1.6万吨,生产优质双飞粉5万吨,年销售收入610万元,产品远销上海、日本等地,是省科技示范企业、全市最大的矿粉、石米生产企业。
境内有黄石水库延伸进来的水域面积3.2万亩,1997年7月该镇组建水产开发公司,利用水面优势带动库区村民发展网箱、拦网、拦坝养鱼,发展网箱560口,拦网、拦坝32处,利用水面9300亩。98年10月组建了新雁淡水鱼加工厂,加工野生刁子鱼、板鱼两大系列,产品畅销省内外,2001年-2003年获得张家界市优势旅游产品奖。
一、实施"农业稳镇"发展战略,调优农业产业结构 "无农不稳",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龙潭河镇是农业大镇,有耕地1.2万余亩,林地9.5万余亩,水面2.3万亩。我镇围绕农民增收,坚持"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着力打造绿色品牌、名优品牌,在"优质、高产、高效"、"一村一品"上大做文章。
一是突出"种"。大力引进优质水稻品种,办好了江星、飞马等村为主的吨粮丰产区。以飞马奈李、水坪板栗、长岩核桃、长岗优质蜜桃、文高棚柑、居委会葡萄、冬桃和水坪优质玉米等七大农业示范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动了我镇农业发展。
二是突出"养"。充分利用黄石水库水面资源,鼓励、引导沿库区大湖、楠木、竹峪、居委会等村(居)民利用网箱、拦网、拦坝养殖青鱼、鲢鱼、草鱼、翘板鱼、刁子鱼等,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潘坪、田湾等村发展优质瘦肉型牲猪,并向周边各村辐射;充分利用水草资源,鼓励、扶持楠木、郑台、田湾等村农户养殖山羊;抓住湘西黄牛保种的机遇,利用冷配技术在岩坪、田湾、水坪、银马池等村农户发展湘西黄牛。
三是突出"加"。借龙潭河镇丰富鱼类资源,扩大龙潭河镇新雁、飞燕淡水鱼加工厂的规模,开发刁子鱼、翘板鱼等6种"潭鱼"系列,并逐步打入了国内国际市场;鼓励、引导郑台、田湾、岩坪等村农户的手工蔑制品向精细、美观的工艺品方面发展。
发展概况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龙潭河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各类资源,我们立足这些资源,找准路子,引导扶持,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成了经济优势。具体来说,一是大力招商引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人才、资源、技术对我镇碳酸钙、水资源进行可行性开发。我镇有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他们中的部分人员在外学到了先进技术、经验,并积累了相当的资金,要积极鼓励扶持这批人员返乡办厂创业,如钟玉萍同志在外打工返乡后,创办了富阳矿粉有限公司。组织或参加洽谈会,引来外商外资来我镇投资发展,二是积极扶持。树立全局观念、服务观念,通过优惠政策和措施营造投资创业的综合环境(包括法制、治安、生活环境以及政府部门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等),积极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我镇多次召开协调会,解决恒亮矿业与周边各村的山林纠纷、融资困难等问题,在文昌畜牧落户我镇时,我镇在征地、用水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配合。三是争名创优。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参与"的模式,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发展好富阳矿粉、银鹏化工;依靠科技投入,使我镇双飞粉达千目以上,增加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发展第三产业
龙潭河镇是老三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较好的商业基础。中国移动、联通通讯网络覆盖全镇,各村的程控电话已全部架通。水陆交通便利。零甘线贯穿全境,黄石水库水位直到街道码头。第三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又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而我镇的第三产业比较薄弱,仍以饮食和百货为主,因此我们通过了"建、拓、育"三策并举,使龙潭河镇成为了慈利东南部商贸中心。一是"建"。强化集镇建设,为商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重点抓好龙潭大道建设,拆除两边障碍物,着手沿道绿化带的工作,完善了三叉路段防护栏杆等配套设施,改变了城镇脏、乱、差的局面。二是"拓"。大力拓展商贸和服务场所,提升商业档次。根据市场供需的要求,筹措资金新建大型农贸市场一个,可提供摊位500个。三是"育"。出台政策,扶持农业企业发展。逐步实现了以种植业为主向种、林、渔、牧多点开花的转变,积极扶持新雁加工、文昌牲畜等企业发展,做大做强了"龙潭鱼"系列品牌。同时,镇党委、政府聘请相关专家,组织培训农业生产能手、农产品营销员,利用现代物流手段,使我镇的特色农产品不断推向各地。
打造特色生态旅游
龙潭河镇是一个文明古镇,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一是借人文优势,突出"特"。充分挖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潜力,积极发扬传统的板板灯、赶白虎、过火槽、上刀梯、打腰鼓、赶过年等土家文化及风俗,为生态休闲旅游注入文化元素,提升旅游品位和附加值。二是借自然环境优势,突出"秀"。现在库区内已是常年青山腾绿浪,碧水泛鳞波,油茶香十里,鱼儿戏水歌,数万只白鸽常年栖息此地,素有"百岛龙潭"之称。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依托"百岛龙潭"开发的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已初具规模。三是借区位优势,突出"品牌"。利用"张家界"、"万福温泉"品牌优势,将黄石水库水面综合开发纳入张家界东线旅游体系,以百岛龙潭为依托,开发竹峪、大湖、楠木等村生态旅游观光休闲风景区,并以此为基础,将"宝竹山庄"打造成适宜休闲、娱乐、垂钓、具有民俗文化底蕴的旅游度假胜地。同时将水面渔业养殖和游船观光建成特色旅游精品,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农家生态旅游产业群。
龙潭河镇蝉联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年元宵节的夜晚,慈利县龙潭河镇灯火通明,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一条由板板灯组成的200多米烛光巨龙缓缓游走,鼓乐开道,鞭炮相迎,吸引了附近万名百姓围走观看。据悉,该镇由于板板龙灯民俗文化保护得力、群众广泛参与,2019年再次蝉联国家文化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1]
当地文化站负责人介绍,龙潭河是全县的民俗文化大镇,境内"非遗"项目丰富,县级以上的"非遗"项目达50多项,以板板龙灯尤为突出,是该县唯一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板板龙灯起源于宋朝,相传为纪念剿匪英雄雷万春将军而开展的一项民间活动。每逢正月十五,当地村民自发组织,在5尺长的木板上点上蜡烛,盖上灯罩后连成长龙,庆祝胜利,祈盼五谷丰登、天下太平。习俗代代相传,已沿袭千年。
慈利县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群众文化日益自觉,民间艺术活动逐渐频繁。截止目前,全县记录在册的非遗项目达200多项,其中县级以上的非遗保护项目116项,很多项目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春节期间,该县有31个乡镇的群众相继开展了三棒鼓、彩龙船、傩愿戏、土家花灯戏等各种形式、颇具特色的春节群众活动。
所获荣誉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相关视频
参考资料
- ↑ 龙潭河镇中学:观看爱国电影 传承红色基因 , 快资讯 20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