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河鎮
龍潭河鎮 |
中文名稱;龍潭河鎮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慈利縣 下轄地區;轄14個行政村和2個居委會 地理位置;湖南省慈利縣 面積;199.93平方千米(2017年) 人口;22500人(2017年) |
龍潭河鎮龍潭河鎮地處慈利縣東南邊陲,東抵二坊坪鄉,南鄰桃源縣黃石鎮,西通高橋鎮、金坪鄉,北接朝陽鄉、景龍橋鄉,是老三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轄14個行政村和2個居委會,版圖面積199.93平方千米(2017年),22500人(2017年)。近幾年來,鎮黨委、政府搶抓機遇,結合鎮情,按照"發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開放有新局面,各項工作有新舉措"的要求,審時度勢,齊心協力,大力實施"農業穩鎮、工業強鎮、商貿活鎮、旅遊興鎮"的發展戰略,着力建設社會主義"新龍潭"。
龍潭河鎮位於慈利縣東南邊陲,東連零溪,南鄰桃源,西通高橋,北接金坪,是一個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丘陵山區。全鎮轄鐵樹潭、街道2個居委會;楠木、水坪、岩坪、長岩、竹峪、長崗、飛馬、田灣、銀馬池、江星、大湖、潘坪、文高、鄭台14個村,157個村民小組,22500人(2017年),土家族占6340人。總面積199.93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14460畝,林地11.29萬畝。
2019年1月9日,龍潭河鎮憑藉板板龍燈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
目錄
序言介紹
龍潭河鎮在清末民初屬龍潭河鄉,因沅水支流東溪溪中段有一深潭,潭壁之上有一條長300米、腰圍圓桌粗細的岩龍直插潭底而取名龍潭,又稱東溪為龍潭河。
1957年冬成立龍潭河人民公社,1982年恢復龍潭河鄉,1984年9月改建制為鎮。
1995年4月撤區並鄉,由二坊坪、景龍橋、金坪、龍潭河三鄉一鎮建鎮,1998年10月重新恢復撤區並鄉前的建制。
龍潭河鎮歷史文化悠久,尤以板板燈、趕白虎、過火槽、上刀梯、還儺願、吹木葉、打腰鼓、過趕年等土家文化及風俗享譽省內外,2001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鎮有3萬冊圖書室,有建築面積1377平方米的影劇院,有懸棺葬、雲朝山古廟、響水洞、墨斗溪、桃花溪,有青山騰綠浪、碧水泛鱗波、茶花香十里、魚兒戲水歌的"百島龍潭"等待開發。
優勢
一、實施"農業穩鎮"發展戰略,調優農業產業結構 "無農不穩",農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 二、是突出"養" 三、是突出"加" 龍潭河鎮素有"糧倉油海"、"魚米之鄉"之美稱,主要盛產水稻、玉米、棉花、油菜、茶油、黃豆、板栗、柑桔、木材等,加工田木耳獲得張家界市旅遊產品銀質獎。礦產資源主要有硫鐵礦、重晶石、方解石、石灰石、鎂礦、大理石等,尤以方解石、大理石、鎂礦儲量大,質量好,聞名遐邇。
全鎮有鄉鎮企業76家,工商個體戶191家,固定資產978萬元,年產值1618萬元,年利潤394.7萬元,上交國家稅金57萬元。龍潭河石米廠年生產石米1.6萬噸,生產優質雙飛粉5萬噸,年銷售收入610萬元,產品遠銷上海、日本等地,是省科技示範企業、全市最大的礦粉、石米生產企業。
境內有黃石水庫延伸進來的水域面積3.2萬畝,1997年7月該鎮組建水產開發公司,利用水面優勢帶動庫區村民發展網箱、攔網、攔壩養魚,發展網箱560口,攔網、攔壩32處,利用水面9300畝。98年10月組建了新雁淡水魚加工廠,加工野生刁子魚、板魚兩大系列,產品暢銷省內外,2001年-2003年獲得張家界市優勢旅遊產品獎。
一、實施"農業穩鎮"發展戰略,調優農業產業結構 "無農不穩",農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龍潭河鎮是農業大鎮,有耕地1.2萬餘畝,林地9.5萬餘畝,水面2.3萬畝。我鎮圍繞農民增收,堅持"規模化生產、專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着力打造綠色品牌、名優品牌,在"優質、高產、高效"、"一村一品"上大做文章。
一是突出"種"。大力引進優質水稻品種,辦好了江星、飛馬等村為主的噸糧豐產區。以飛馬奈李、水坪板栗、長岩核桃、長崗優質蜜桃、文高棚柑、居委會葡萄、冬桃和水坪優質玉米等七大農業示範片,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推動了我鎮農業發展。
二是突出"養"。充分利用黃石水庫水面資源,鼓勵、引導沿庫區大湖、楠木、竹峪、居委會等村(居)民利用網箱、攔網、攔壩養殖青魚、鰱魚、草魚、翹板魚、刁子魚等,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在潘坪、田灣等村發展優質瘦肉型牲豬,並向周邊各村輻射;充分利用水草資源,鼓勵、扶持楠木、鄭台、田灣等村農戶養殖山羊;抓住湘西黃牛保種的機遇,利用冷配技術在岩坪、田灣、水坪、銀馬池等村農戶發展湘西黃牛。
三是突出"加"。借龍潭河鎮豐富魚類資源,擴大龍潭河鎮新雁、飛燕淡水魚加工廠的規模,開發刁子魚、翹板魚等6種"潭魚"系列,並逐步打入了國內國際市場;鼓勵、引導鄭台、田灣、岩坪等村農戶的手工蔑製品向精細、美觀的工藝品方面發展。
發展概況
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龍潭河鎮具有得天獨厚的各類資源,我們立足這些資源,找准路子,引導扶持,把潛在的資源優勢轉變成了經濟優勢。具體來說,一是大力招商引資。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人才、資源、技術對我鎮碳酸鈣、水資源進行可行性開發。我鎮有大量的外出務工人員,他們中的部分人員在外學到了先進技術、經驗,並積累了相當的資金,要積極鼓勵扶持這批人員返鄉辦廠創業,如鍾玉萍同志在外打工返鄉後,創辦了富陽礦粉有限公司。組織或參加洽談會,引來外商外資來我鎮投資發展,二是積極扶持。樹立全局觀念、服務觀念,通過優惠政策和措施營造投資創業的綜合環境(包括法制、治安、生活環境以及政府部門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等),積極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我鎮多次召開協調會,解決恆亮礦業與周邊各村的山林糾紛、融資困難等問題,在文昌畜牧落戶我鎮時,我鎮在征地、用水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配合。三是爭名創優。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參與"的模式,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發展好富陽礦粉、銀鵬化工;依靠科技投入,使我鎮雙飛粉達千目以上,增加了產品市場競爭力。
發展第三產業
龍潭河鎮是老三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具有較好的商業基礎。中國移動、聯通通訊網絡覆蓋全鎮,各村的程控電話已全部架通。水陸交通便利。零甘線貫穿全境,黃石水庫水位直到街道碼頭。第三產業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又是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發展的主要途徑。而我鎮的第三產業比較薄弱,仍以飲食和百貨為主,因此我們通過了"建、拓、育"三策並舉,使龍潭河鎮成為了慈利東南部商貿中心。一是"建"。強化集鎮建設,為商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硬件環境。重點抓好龍潭大道建設,拆除兩邊障礙物,着手沿道綠化帶的工作,完善了三叉路段防護欄杆等配套設施,改變了城鎮髒、亂、差的局面。二是"拓"。大力拓展商貿和服務場所,提升商業檔次。根據市場供需的要求,籌措資金新建大型農貿市場一個,可提供攤位500個。三是"育"。出台政策,扶持農業企業發展。逐步實現了以種植業為主向種、林、漁、牧多點開花的轉變,積極扶持新雁加工、文昌牲畜等企業發展,做大做強了"龍潭魚"系列品牌。同時,鎮黨委、政府聘請相關專家,組織培訓農業生產能手、農產品營銷員,利用現代物流手段,使我鎮的特色農產品不斷推向各地。
打造特色生態旅遊
龍潭河鎮是一個文明古鎮,人傑地靈,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有着濃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一是借人文優勢,突出"特"。充分挖掘"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潛力,積極發揚傳統的板板燈、趕白虎、過火槽、上刀梯、打腰鼓、趕過年等土家文化及風俗,為生態休閒旅遊注入文化元素,提升旅遊品位和附加值。二是借自然環境優勢,突出"秀"。現在庫區內已是常年青山騰綠浪,碧水泛鱗波,油茶香十里,魚兒戲水歌,數萬隻白鴿常年棲息此地,素有"百島龍潭"之稱。憑藉這一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優勢,依託"百島龍潭"開發的生態休閒旅遊項目已初具規模。三是借區位優勢,突出"品牌"。利用"張家界"、"萬福溫泉"品牌優勢,將黃石水庫水面綜合開發納入張家界東線旅遊體系,以百島龍潭為依託,開發竹峪、大湖、楠木等村生態旅遊觀光休閒風景區,並以此為基礎,將"寶竹山莊"打造成適宜休閒、娛樂、垂釣、具有民俗文化底蘊的旅遊度假勝地。同時將水面漁業養殖和遊船觀光建成特色旅遊精品,形成一個獨具特色的農家生態旅遊產業群。
龍潭河鎮蟬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年元宵節的夜晚,慈利縣龍潭河鎮燈火通明,家家戶戶張燈結彩,一條由板板燈組成的200多米燭光巨龍緩緩遊走,鼓樂開道,鞭炮相迎,吸引了附近萬名百姓圍走觀看。據悉,該鎮由於板板龍燈民俗文化保護得力、群眾廣泛參與,2019年再次蟬聯國家文化部"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1]
當地文化站負責人介紹,龍潭河是全縣的民俗文化大鎮,境內"非遺"項目豐富,縣級以上的"非遺"項目達50多項,以板板龍燈尤為突出,是該縣唯一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板板龍燈起源於宋朝,相傳為紀念剿匪英雄雷萬春將軍而開展的一項民間活動。每逢正月十五,當地村民自發組織,在5尺長的木板上點上蠟燭,蓋上燈罩後連成長龍,慶祝勝利,祈盼五穀豐登、天下太平。習俗代代相傳,已沿襲千年。
慈利縣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群眾文化日益自覺,民間藝術活動逐漸頻繁。截止目前,全縣記錄在冊的非遺項目達200多項,其中縣級以上的非遺保護項目116項,很多項目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一定的影響。春節期間,該縣有31個鄉鎮的群眾相繼開展了三棒鼓、彩龍船、儺願戲、土家花燈戲等各種形式、頗具特色的春節群眾活動。
所獲榮譽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龍潭河鎮中學:觀看愛國電影 傳承紅色基因 , 快資訊 2020-10-15